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乔西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隋大业十四年(618),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将众叛亲离的隋炀帝送进了坟墓。朝廷重臣,隋炀帝身边的大红人裴矩则被叛军擒获。与那些在史书上被大力颂扬的,追随君王国家一同赴死的忠臣们不同,裴矩没有纠结,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向宇文化及俯首称臣。也许在裴矩看来,为隋炀帝陪葬是一件相当不划算的事情,尽管炀帝一直待他不错。但理智始终主宰着裴矩的大脑,无论何时,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前途放在首位。

这其实是多年的政治生涯养成的本能。少年时代的裴矩书不离手,埋头苦读,坚信只要一直如此,改变命运的机会就会到来。然而经验丰富的伯父却直接指出了问题,他对裴矩说,以你的才智,刻苦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文士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如果你的梦想是踏入仕途,那只读书是不够的,你必须关心时事,留心政治。听了这番话,裴矩如梦初醒,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官场和政治才是他一生的兴趣所在。

开皇十年(590),裴矩奉隋文帝之命巡抚岭南。当时陈国已经灭亡,但南方地区依旧没有平定,各种反抗朝廷的势力层出不穷。当时裴矩尚未启程,便听见了有人在江南作乱的消息。这样一来,他前往岭南的道路就被堵塞。正常的选择应该是暂时停止行动,等事态好转后再准备出发。但裴矩却反其道而行,他主动向皇帝表态,国家危难之际,官员岂能退缩?他马不停蹄,一路赶到南康,在那聚集了士卒上千人。这时岭南传来消息,岭南也燃起了叛乱的烽火,叛军已经包围了岭南的中心广州城。

裴矩丝毫没有畏惧,他带着自己的三千士兵主动迎击叛军,叛军本就是些乌合之众,看着裴矩这支士气正盛,无所畏惧的正义之师,他们吓破了胆,被打得狼狈而逃。裴矩见状,决定乘胜追击,最终彻底平定岭南,圆满完成了隋文帝交待的任务。这让隋文帝对他刮目相看,裴矩率三千兵马,把叛军打得大败,身为文臣,却有武将的侠气与果敢,国家有这样的大臣,怎能不说是江山之幸,社稷之福?不过,更让隋文帝高兴的还在后面。

那时,突厥人兵强马壮,时刻威胁着隋帝国的边疆。而突厥可汗的妻子大义公主则是原来北周的宗室女,她一直对杨坚代周建隋怀恨在心。这位公主为了报仇,经常在可汗的枕边吹风,让突厥对隋朝的侵扰更加频繁。为了解决掉大义公主这根眼中钉,文帝没少费心思,却始终想不到解决办法。后来,隋朝著名将领长孙晟刺探出大义公主与侍从私通,这在突厥是死罪。隋朝君臣决定借题发挥,找人去见突厥可汗,劝他杀掉大义公主。至于派谁出使,大家一时拿不定主意,毕竟这是一次风险非常高的行动,就在这时,裴矩主动请缨,出使突厥。他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劝说突厥可汗处死了大义公主。

在隋文帝时期大展身手的裴矩在隋炀帝时期也是毫不含糊。此时的裴矩在官场中已是如鱼得水,他的政治手段已经被磨练的相当成熟。隋炀帝志向远大,一直有收服西域,比肩汉武的念头。裴矩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心理,他开始在炀帝面前积极表现,炀帝对他非常欣赏,便把他派到张掖,负责考察西域,为将来平定西域做准备工作。裴矩不负所托,在西域兢兢业业,把自己的调查结果汇编成一本《西域图记》,将西域各国的地图,山川,人口详细地呈现在炀帝的面前。由于深知炀帝好大喜功,喜好奢侈的特点,裴矩投其所好,指出收服西域不但是比肩汉武的伟业,更能获得西方胡人的无数珍宝。

隋大业四年(608),裴矩游说铁勒,让他们攻打吐谷浑。吐谷浑抵挡不住,隋军则趁机攻入吐谷浑境内,西北大乱,西域各国纷纷归顺隋朝。第二年,炀帝打算西巡,裴矩为了讨好他,特意找人去见高昌王等人,重金收买,让他们遣使入朝。等到三月炀帝到达燕支山时,高昌王等人与西域各国国主亲自迎接,武威、张掖的百姓都穿着盛装在旁边观看,焚香奏乐,歌舞喧哗,队伍绵延十余里。这可让好面子的隋炀帝大喜,宣布要给裴矩加官进爵。一年后,裴矩又以朝贡者太多为由,劝说隋炀帝召集天下艺人,在东都洛阳召开盛会,招待前来朝贡的胡人。隋炀帝欣然应允,挥金如土,大摆筵席,让朝贡者连连感慨,说中原真是神仙住的地方。

大业七年(611),裴矩跟随炀帝巡幸塞北,抵达突厥启民可汗的领土。当时,高句丽的使者也在突厥那里,启民可汗不敢隐瞒,遂向炀帝报告。裴矩对炀帝的心思了如指掌,便趁此机会进言,说辽东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而如今高句丽却割据一方,拒绝臣服。现在我们可以通知高句丽,让他们遣使入朝,如果不同意,就派兵攻打。炀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高句丽国王拒绝了隋朝的要求,这让炀帝怒火中烧,为以后他固执地三征高句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导致天下大乱埋下了伏笔。

除了向皇帝建议攻打高句丽外,裴矩还间接导致了雁门之围的发生。他曾经向炀帝提议,说突厥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易于控制。但唯独中间有个叫史蜀胡悉的,此人诡计多端,深受始毕可汗信任,必须得把他除掉。在征得炀帝同意后,他散布消息,说隋朝在马邑互市,想做生意的就抓紧过来。史蜀胡悉果然上当,他带着大批牛羊前来,却被裴矩的伏兵抓住,稀里糊涂地死去。杀了史蜀胡悉后,裴矩找人通知始毕可汗,说史蜀胡悉意图背叛突厥,隋朝为了两国友好,将史蜀胡悉就地正法。始毕可汗听闻,怒不可遏,发誓再也不相信隋朝。等到大业十一年,炀帝北巡时,始毕可汗率大军将隋朝君臣围困在雁门,差点让炀帝有去无回。

三征高句丽失败后,天下大乱的局势已经无法逆转,炀帝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裴矩则深谙糊弄之道,天天奉承炀帝,绝不说一句坏话。后来炀帝抵达江都,但他的护卫骁果军都是北方人,他们思乡心切,纷纷逃离江都。裴矩见状,便向炀帝建议将江都寡妇与未嫁女子许配给这些士卒,让他们在江都安家,就会断了回北方的念头。炀帝大喜,依计而行。不过当时裴矩也没想到,此事竟救了自己一命。后来骁果军叛乱,擒住裴矩,但因为感激他当年为士卒安家的举动,便放了他一命,这才让他有机会向宇文化及表忠心。

可惜宇文化及这个靠山并不牢靠,很快就兵败身死。裴矩则被窦建德俘获,成了窦建德的吏部尚书。唐武德四年(621),窦建德在虎牢关一战被李世民生擒,裴矩则趁机投降唐朝。由于是前朝重臣,裴矩在唐朝受到了很高的优待,唐太宗李世民对他也颇为看重。据史籍记载,贞观年间,刚刚登基为帝的李世民为了试探大臣们是不是都廉洁奉公,便找人给大臣们送钱,有些人抵挡不住诱惑,就把送来的钱财收下了。太宗很生气,下令要严惩这些收受贿赂的大臣。就在此时,裴矩却站了出来,与隋朝时期的那个一心顺着皇帝话说的他不同,裴矩干脆了当地反对太宗的做法。

他认为大臣受贿,确实该杀,但太宗故意设局,诱人往里钻的行为属于钓鱼执法,这不符合圣人的古训,在道义上不合规矩,会给天下人一个坏的示范。太宗听后,十分赞赏,他对文武百官说道:“裴矩不肯敷衍我,敢于当面指出我的错误,如果人人都这样,天下还怕治理不好吗?”此时裴矩虽已年迈,但依旧精神矍铄,他不畏强权,敢于反驳君主,工作上又干劲十足,在太宗心中,裴矩是不折不扣的忠臣。

然而有趣的是,在炀帝时期,这位裴矩却以擅长揣摩圣意,善于讨好皇帝而闻名天下。司马光后来在《资治通鉴》中给出了如下解释:裴矩在隋朝是个奸臣,在唐朝却成了忠臣,这不是因为他本人的性格变了,而是因为他服务的皇帝变了。如果皇帝痛恨臣子提意见,则忠臣就会变成奸臣,如果皇帝乐于接受批评,则奸臣就会变成忠臣。

其实纵观裴矩的一生,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位在不同朝代拥有不同面孔的重臣实际上精通权谋之术,为官之道。在隋文帝面前,他积极表现,因为文帝励精图治,最需要有才干的大臣。而在炀帝面前,他则揣摩上意,所有的进言都是顺着炀帝的意思来,在摸透炀帝好大喜功的本性后,便劝说他大搞排场,南征北战。后来归顺唐朝,发现唐太宗乐于接受批评,喜欢敢提意见的大臣时,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坚持道义的耿直之士,营造出了一心为国,冒死进谏的高大形象。

因此,尽管裴矩在唐朝美名在外,我们也无法把他同传统的,自始至终的忠臣相提并论。但我们也不能否定裴矩的能力和才干。其实对于裴矩这样的大臣,司马光的那番话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领导必须做出表率,如果领导愿意听真话,讲究务实,那么不管是耿直的下属还是喜欢投其所好的下属就都会对领导讲真话,这样一来,还愁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天下不能繁荣昌盛吗?

推荐阅读:

隋末唐初一次不愉快的酒局,竟演变成一场群体吃人事件

他是大隋第一猛将,让突厥人闻风丧胆,战功赫赫,为何被隋文帝暴杀于朝堂

秦琼排名第十六?真实历史上他才是隋唐第一好汉,别被小说忽悠了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1.《鱼羊秘史 双面人裴炬的为官之道:佞于隋而诤于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鱼羊秘史 双面人裴炬的为官之道:佞于隋而诤于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