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新上任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立刻扭转了唐军的不利局面,大破契丹并斩杀了契丹王屈烈和可突于。唐朝立李过折为松漠都督,但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李过折即被可突于余党涅里所杀。然而唐朝并没有严惩涅里,只是致书警告他,并封其为松漠都督。涅里为了取得唐朝信任,也于当年同饶乐都督李归国参与了抵御突厥的战役,并立下了重大功劳“守珪表奏突厥四万骑,前月二十五日至能讫离山。契丹涅礼等,前后斩获俘馘数逾十万,突厥可汗弃甲逃亡,奚主李归国及平卢军将等追奔逐北,计日歼灭。”

契丹和奚的助讨,唐玄宗非常满意

对此给予御批“两蕃归我,因而御边,北虏猖狂,欲有亲率何则。驰骋之骑,突厥颇强;弓矢之功,契丹称劲。”但双方的友好局面转瞬即逝,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张守珪再次征讨契丹并大破之,随后涅里拥立迪辇俎里为可汗,即阻午可汗,唐朝后来赐名的李怀秀,自此立场相对亲唐的大贺氏彻底终结了统治,契丹进入遥辇氏联盟时期,再一次投靠了突厥与唐朝对抗。直到天宝四年(745 年),突厥白眉可汗被回纥怀仁可汗斩杀,后突厥灭亡,李怀秀才归顺唐朝,但同年因为安禄山擅开边衅,李怀秀同奚王李延宠杀死了刚和亲的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再次叛唐。

此后直到安史之乱,范阳节度使的位置一直由安禄山担任,安禄山为了维持在东北边防中的重要地位,频繁与契丹、奚开战,唐朝与契丹关系越来越恶化。 天宝十年(751 年),安禄山统兵六万征讨契丹,奚族还出两千骑兵作为向导参与了助讨,两军在土护真河展开了激战,结果貌似安禄山的先锋官何思德战死,奚族误以为安禄山被杀,随即倒戈与契丹前后夹击唐军,唐军大败: 然而奚族并未受到什么惩处,因为一年后安禄山再次出征契丹的军队中依然有奚族参加助讨“十一载(752 年)三月,禄山引蕃奚步骑二十万直入契丹,以报去秋之役”

唐朝渤海战争中的助讨

营州之乱时,原先侨居在此的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趁契丹反唐之际率领本族的靺鞨人和部分高句丽人东归。武则天开始采用怀柔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但二人并未受命,武则天转而采用武力政策,圣历元年(698 年),武则天诏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率军追击东奔的靺鞨军,乞四比羽战死,乞乞仲象病逝,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聚拢残军,在天门岭与唐军大战,结果唐军大败,李楷固只身逃回。大祚荣随即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建立了震国,并吸纳了众多当地靺鞨和高句丽土著。而契丹和奚在战败后投靠了突厥,占据了原先的营州地区,唐朝无法发兵征讨大祚荣。大祚荣也积极与突厥交好,为震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唐中宗复位后便着手缓和同渤海的关系,神龙元年(705)派遣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进行招抚,大祚荣为了更长远的安定和发展也需要同唐朝加强友好关系,遂遣质子入朝。中宗准备再次前往震国册封时,陆路交通却被突厥契丹堵住,册封之事只得搁置直到玄宗即位。开元元年(713 年),玄宗遣使崔忻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渤海国正式定名,成为唐朝的藩属国。开元七年(719 年),大祚荣去世,其子大武艺继位。大武艺刚刚继位就私自给大祚荣上谥号曰高王,随后便开始了武力扩张政策“子武艺立,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

唐朝要对契丹和奚用兵

遣使渤海国要求大武艺出兵助讨“九月,遣左骁卫郎将摄郎中张越使于靺鞨,以奚及契丹背恩义,讨之也。”。对于这次助讨要求的后续史籍并未记载,笔者认为是渤海没有响应唐朝的要求,因为在开元八年对契丹战役的记事上看,并没有渤海出兵的记载“壬申,契丹寇边,王晙检校幽州都督、节度河北诸军大使,黄门侍郎韦抗为道朔方行军大总管,以伐之。”但是唐朝的要求本身就可以从侧面说明,渤海国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便有履行军事助讨的义务。 渤海的日益强大和武力扩张政策引起了唐朝的隐忧,开元十二年(724 年),唐朝在黑水靺鞨之地置黑水军,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用意便是牵制渤海国。

这自然引起大武艺的不满,开元十四年(726 年),大武艺以黑水各部私自朝唐图谋攻己为理由,派其弟大门艺发兵讨伐黑水靺鞨各部。大门艺因为早年有在唐朝作为质子入侍的经历,对唐朝的情况非常了解,深知入侵唐朝羁縻治下的渤海便等于叛唐,极力劝阻大武艺,并顿兵不前,大武艺及其恼怒,更换了统帅并想召回大门艺将其杀死,大门艺只得投奔唐朝。但大武艺并未善罢甘休,而是遣使入唐索要大门艺。唐玄宗的外交政策却极其软弱,先是扣留来使,另派使者诓骗大武艺已将门艺流放到岭南,消息走漏后被大武艺来信蔑斥,唐玄宗无奈之下便真的把大门艺暂时流放到岭南以交代。

玄宗对骄横的大武艺一忍再忍

除了外交上的失策,更可见的是唐朝军事力量上的衰退,以及在东北边疆防御体系上的捉襟见肘,面对叛服不定的契丹和奚,幽营二州的军事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激怒了渤海国使其挥师南下的话,情况确实很危险。 然而唐朝的退让并未换来安定,开元二十年(732 年),大武艺发兵攻打唐朝“勃海靺鞨王武艺遣其将张文休帅海贼寇登州,杀刺史韦俊,上命右领军将军葛福顺发兵讨之”,唐朝渤海战争爆发。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唐玄宗命大门艺发幽州兵前往讨伐,又命新罗国发兵助讨。

同年大武艺亲自领兵从陆路攻向唐朝,在辽西马都山与平卢先锋乌承玼展开交战,乌承玼率军堵住渤海进兵的通道,双方相持不下,而室韦、黑水靺鞨等助唐援军已到,在洛阳刺杀大门艺的行动也失败了,大武艺只得引兵回国,同年上表向唐朝告罪,唐玄宗下敕书赦免了大武艺,两国回归和平,此后渤海国再也没有同唐朝开战。究这场战争的原因,应当依然是大门艺投唐事件的延续,只要大门艺还活在唐朝就始终对大武艺的王位是个威胁,在战争期间,大武艺派刺客专程刺杀大门艺就是证明,而这场战争的烈度并不大,说明渤海国并非是对唐朝的土地有什么觊觎。

唐朝渤海战争的规模不大

但是唐朝同样征召了东北的其他民族参与了助讨。首先是新罗,虽然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并非是唐朝羁縻治下的民族,但毕竟是唐朝册封体系下的一员确定了臣属关系,并且出于维护本国北疆的安全考虑,新罗积极响应了唐朝邀请出兵的征召“使太仆卿金思兰使新罗,督兵攻其南。”。然而出兵的效果并不理想,适逢大雪,新罗军无功而返“会大寒,雪袤丈,士冻死过半,无功而还”。其次是黑水和室韦的出兵,平卢军羁縻下的室韦、黑水靺鞨有出兵助讨的义务,在唐朝渤海战争期间各率兵马来增援乌承玼的平卢军。

结束语:

可以看到,从武则天营州之乱开始到开天之际,东北民族的助讨情况在发生着重大转变。自从契丹、奚、靺鞨这些唐朝初期参与助讨的优质兵源纷纷随本族或反叛、或割据之后,唐朝所能获得的军事响应越来越少,甚至要求助于黑水靺鞨、室韦这些原先的二线支援。即使契丹、渤海参与了助讨,也不像贞观、高宗之时那样唯命是从,更多的是作壁上观,甚至阵前倒戈。究其原因当为营州防御体系的崩溃,使唐政府失去了直接羁縻控制东北各族的有力跳板,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唐朝整体军事力量的衰退,以及由于“关中本位政策”的贯彻从而在东北地区进行战略收缩。

1.《驴友游天下 唐朝时期渤海战争中的助讨,是怎样实现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驴友游天下 唐朝时期渤海战争中的助讨,是怎样实现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