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昭帝over了,关键还没留下话让谁当接班人,其实这事不管放哪朝哪代,对当时掌握朝政的大臣来说,都是闹心事,比如后世明武宗,这货的皇帝生涯,咱用一句歌词概括: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浪了一辈子也没留下个种,当时的掌印太监张永都要急疯了,你这老大忒他妈不仗义,自己放荡一辈子,然后两腿一瞪走了,这盘您倒是留句话谁接啊?虽然当时张永几乎是权势滔天,但他毕竟是太监,然后他就找内阁首辅杨延和商量咋整。

人杨延和四朝元老,倒也没慌,选了四十多天,选了明武宗堂弟进京即位,这就是明世宗嘉庆皇帝朱厚熜,那时候杨延和也一样,那段时间大明王朝唯一说得上话的就是这位杨先生。现在霍光基本上也就这状态,说实话对于霍光杨延和这种人,你有办法扳倒他吗?在我看来办法只有一个,好好锻炼身体耗死他,或者让人主动退隐,杨延和不就这样,四朝的勾心斗角,我估计他早看透红尘了,算算我不干了,主动跟嘉靖说,我要退休,嘉靖都不敢相信,给他权他当时还不敢接,等最后确定这次老杨同志是认真的,轰轰烈烈搞了个退休仪式,把老杨就欢送走了。

这么个人在旁边憋屈啊,不然你看嘉靖后来对杨延和那儿子杨慎,恨的那叫一个咬牙切齿,收拾不了你爹,还收拾不了你,一纸诏书给人从北京贬到云南,去帮祖国建设大西南去。其实嘉靖心里也知道,这纯粹就是一个形式,出口气罢了,人杨慎到了地,建设西南的没有,云南那地方美啊,天天游山玩水,当听到下面人说杨慎天天干的那些事,嘉靖鼻子差点气歪,但还真没辙,又是打,又是坐牢,又是流放,你要他杀,他还真不敢。你把杨慎杀了,首先就对不起老杨同志为你老朱家累死累活,不是后来全国大面积闹饥荒,当时大明国库很富有,完全有能力赈灾,一帮子大臣就吹皇上英明皇上神武,人嘉靖直接说了:这不是我的功劳,这都是杨先生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嘉靖可已经是大权独揽了。

再者杨延和四朝元老,朝中多少门生故吏,你把他儿子杀了不是给自己找事,你看你下面还有没有人干活,就算干活,人也出工不出力。后来杨慎官也不当了,搞文学创作,还被后世评为明朝三大才子,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三国片头那段词就是杨慎写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相信杨慎写下这两句的时候,应该是明白他爹当年退隐的想法。

扯远了,接着说霍光。说霍光心里不慌是假的,现在武帝唯一还活着的儿子就是他家老四广陵王刘胥,四十多岁了,按照道理是应该立他。但是霍光不想立他,原因有三,史书只是记录了一条,另外两条我猜的。第一,刘胥和那刘旦是一母同胞,刘旦就是因为霍光才自杀的,你说霍光可能立他吗?霍光又不是缺心眼;第二,人刘胥四十多岁了,你立他,权力要不要还给他,八岁的娃即位,你可以说人啥也不知道;但是四十多岁的人你总不能说他也啥都不知道吧;第三,刘胥和他哥刘旦一样,烂泥扶不上墙,武帝压根就不想立。

霍光心里正纠结着呢,因为前面两个原因是不能放台面上说的。有人说昭帝就是霍光暗害的,有没有可能?有,霍光是有杀人动机的,因为昭帝已经二十一了,你霍光还抓着个权力不放手,不合适吧。但是这个可能性很小,原因看前面两条,如果昭帝死了,对霍光来说是得不偿失。退一万步讲,就算霍光真想让昭帝死,也是让他先和他那外孙女生个儿子,然后弄死昭帝立他儿子,这样就可以光明正大继续辅政了。

昭帝死因史书没说,我觉得大概率还是这人身体素质不行,病死了。反正人是死了,霍光这会正搁屋里来回拉磨呢,咋整啊?这时候朝廷有个郎官就看出霍光心里那点小九九了,所以说,多读书真的有好处,人就上书说:周太王废掉太伯而立王季,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衹要对国家有利,即使是废黜长子而立少子也是可以的。广陵王是不可以继承宗庙社稷的。周太王和周文王都是废长立幼,只要对国家有利,这样做也是可以滴。广陵王武帝就没立他,那人不行,不能带领大汉全民奔小康。

至于这个郎官是关心国家大事主动上书还是在霍光的授意下上书,就不得而知,好吧我猜9成9就是霍光授意,剩下那0.1考虑到那人可能是个脑抽,正常人谁敢对这种事瞎鸡巴发表意见,就算要发表也是朝廷那帮大佬,郎官连官都算不上,宫里看大门的,有名无权,还没转正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反正霍光目的是达到了,霍光就把这折子给朝廷一帮子大佬看,我估计那帮朝廷大佬心里也扪清,这他娘的就是你霍光自导自演,但估计谁也不想得罪霍光,行呗你是辅政,你说怎么来就怎么来。然后那郎官就转正了,成了九江太守,二千石的高官,放现在江西省九江市市委书记。

最后霍光决定立昌邑王刘贺,武帝的侄子,这人就是后人口中的海昏候。这人在史书上名声不咋好,但这人对新中国贡献不小,2011年他的墓地在江西南昌被发掘,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咱接下来就详聊这海昏候,我考虑《汉书》成书于公元105年,霍光死后173年,作者班固应该没有理由来贬低这位主而给霍光正名,包括后面颜师古给汉书做注的时候对这段记载也没有怀疑,我个人认为史书中对这位仁兄的事迹记载应该是可信。

据说这位仁兄收到消息,说要立他为皇帝,当晚收到诏书,第二天起行,一天狂奔一百三十五里,累死一堆马。有人就劝他,你应该苦啊,汉朝现在的主流思想是儒家仁孝那一套,人刘贺说我哭不出来,经京路上还有心思喊美人,传到朝中,朝廷就派人来责备,刘贺杀了个手下当替死鬼。还有人劝,大将军霍光是武帝亲自任命的辅政,先生跟随武帝二十多年,然后辅佐幼主十几年,大王你当了皇帝,多听少说,政事都听大将军的安排,一定要记住啊。结果人根本就不听,国丧期间,反正每天就唱歌喝酒开轰趴,遛狗打猎玩女人。这还不算,他把他原属昌邑国的官吏全部带到长安,很多人破格提拔,这帮人把朝政是搞得乌烟瘴气。又有人劝:皇上您初登大宝,辅国的重臣都没有封赏,可是你昌邑国拉车的小吏都升官了,这是大错,刘贺又不听。所以他后来被废一点都不冤枉,你胡搞瞎搞说实话没人管你,你动了大家的蛋糕,那不好意思,大家只有请你下台了。

至于这些行为,我暂时不做评论。没有对比就看不出差距,咱就说他曾祖父汉文帝,同是权臣立的皇帝,咱现在把他两的行为做个对比。

周勃陈平等一帮高祖时期的元老平定吕氏之乱后,也是皇帝的位置没人啊,当时刘邦的儿子还活着的就是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但刘长是吕后养大的,现在刚把人吕家族灭,立一个吕家养大的娃不大合适。这些元老商量后决定立刘恒,鸡毛信一发,赶紧的来长安当皇帝。当时刘恒也就二十来岁,和刘贺年龄差不多,刘恒收到诏书后第一时间召集心腹开会,事就是这么个事,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伙都说说咋办。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刘恒入京,给出的理由就是,现在长安已经被高祖时期的元老控制,这些人要兵有兵,要钱有钱,还深愔厚黑权谋之术,内心根本就不满足现在的地位,高祖和吕后在世,还能震住这帮人,现在这两人都死了,大王您可是高祖在世儿子中年长的,其他皇子皇孙地位和您没法比,现在喊您进京,他们想干嘛?我们都希望大王您称病推脱,看看情况再说。

但是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大王那些人都瞎说,秦末豪杰并起,最终高祖取得天下,现在天下人心已经向刘氏,你看诸吕叛乱一下就被镇压了,少数心怀异志的人是动摇不了刘氏统治,二者朝中还有朱虚侯刘章等实力派,外面有楚、吴、淮南、琅琊、齐等强大刘姓诸侯王,谅周勃陈平等人也不敢胡来,大王现在是高祖长子,圣贤仁孝,名播天下,所以朝中大臣顺万民之望而想迎立大王,大王就不必有所顾虑了。刘恒还是将信将疑,然后拿出祖宗的老办法,算卦,一算大吉,这才下定决心。先派他舅舅去长安打听消息,周勃陈平等人回复说:真心的,麻溜快来。然后刘恒就带了六个人出发,快到长安城的时候,又派心腹张武去长安再探,刘恒是代王,封地大概其现在山西阳高到河北蔚县一带,以那时候交通条件走到现在西安,不得要几个月,万一这几个月周勃陈平等人改主意了咋办,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才能进城啊。相比刘贺,火急火燎的,他也不怕霍光给他下套。

长安是在终南山以北渭河以南,进程得先过渭河,周勃陈平等人就率领文武百官在渭桥相迎,大臣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恭恭敬敬地还礼,当时周勃就对刘恒说:有些事希望秘密禀陈。刘恒的心腹宋昌就说了:是公事就当面说,要是私事,不好意思,王者无私事。刘恒没吭声,没有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了,周勃也明白,算算算,当我没说。然后周勃就把天子玉玺呈给刘恒,刘恒没接说等他正式登基之后再说。等到了长安城,还是那套戏,百官劝进,刘恒按礼仪来来回回五次推辞,完事即位,是为汉文帝。

登基当天晚上,刘恒入主未央宫,看门的一看你谁啊,就不让刘恒进,没办法刘恒只好去找周勃,周勃出面刘恒这才进去。当天晚上刘恒一晚没睡,下了两道诏书:第一,命张武为卫尉,统领南北两军戍卫宫廷和长安城,命宋昌为郎中令,巡查未央宫;第二,大赦天下,赐予百姓中的男户主爵一级,女户主每百户给予牛和酒,允许相聚宴饮五天。

说到这我就要细说了,在渭桥一幕,刘恒的意思很明显,你周勃有事说事,至于私下谈,我俩不熟没那交情;之后周勃立马还以颜色,虽说你是皇帝,但没有我点头,你晚上都没得睡。然后再看刘恒的反映,他这次进京就带了六个人,六个人能干啥,估计长安城东南西北还没摸清,就凭刘恒一纸诏书你张武就想掌控禁军,哪那么容易,人都是周勃的心腹,给你面子认你张武这个领导,不给面子偷偷把你黑了,你都不知道谁打闷棍。刘恒也清楚,但这就是一个态度,实际我能不能控制另说,名义上戍卫宫廷和长安的军队必须我掌握,我这是按规矩办事,你不认我命令,就是不认我这个皇帝。这才叫高明,空降领导不好当,下面那些人弄死你跟玩一样,他们会不断的试探你,摸清你什么成色,一旦弄清楚你就没好日子过了。你要咋办?就是在你权利受到挑衅的时候,按照制度给人强有力的反击,别人还敢吗?

之后刘恒又下诏,以前诸吕从刘姓诸侯王那里刨来的地,一律还给诸王,加封周勃陈平等军功元老,既安抚了刘邦时期的元老集团,又拉拢了刘姓宗室。这帮人可不管皇位上是谁,只要我们利益还在就行。这几条命令一发,看热闹的一看,这新皇帝挺上道,还是按老规矩办事,咱该干嘛干嘛去吧。

同是权臣拥立,到了后面周勃见到刘恒派来传令的一个小官,都吓得战战兢兢。还有一个事情,反映出来的东西大家可以自己去想,刘恒当皇帝前是代王,他当时的代王妃给他生了四个儿子,他当皇帝后一年之内,这四个儿子全死了,至于这个代王妃和四个儿子史书没有留名。但是,吕后执政的时候,可是把她吕家的女人都嫁给刘姓诸王,哪个女人嫁给哪个诸侯王都是一对一,但到刘恒这里就没有记载,但是这符合常理吗?像刘邦的另一个儿子赵王刘友,王妃就是吕后的侄女,刘恒作为刘邦的儿子,肯定是要被重点照顾的,其他刘姓可以嫁旁系庶女,像刘恒这类根正苗红的肯定只能嫁嫡女。后面我就不说了,水太深,史书都不敢写我也不敢想。总之,权臣坏,皇帝只有更坏才能斗赢权臣啊,好人是当不了皇帝。

言归主题,对比下刘贺和刘恒,刘贺干的那叫什么事,于是霍光就找来田延年和张安世商量,说皇帝这样,如何是好?田延年就直说了,当年太甲无道,伊尹废之,后世人都称赞伊尹,如果将军这样做,就是汉朝的伊尹啊。既然已经决定了,先得和朝中大佬们通气啊,田延年就找到当时的丞相杨敞,把废皇帝的事说了一下,杨敞听完,浑身冒汗,嘴巴也开始哆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成语汗流浃背就出自这里,你以为是辛苦之后出汗,本意这些汗是被吓出来的。

田延年一看杨敞这样也没个准信,就说你自己先考虑,我先换个衣服等你答复,等田延年进去换衣服,杨敞老婆就出来了对杨敞说:这是大事,大将军信任你才会和你说,你如果犹豫不决,我们一家就要死在刘贺前面了。等田延年换好衣服,杨敞老婆就直接和田延年说:麻烦你回去告诉大将军,丞相同意大将军的决定。说到这里插一句,人要有见识,特别是女人,这样遇大事才不会慌,才有主见。杨敞的老婆何许人?司马英,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杨敞,弘农杨氏一世祖。

1.《而使自己活得 自律和谨慎到极致——霍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而使自己活得 自律和谨慎到极致——霍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