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朱棣这么做,也颇为无奈。虽然沐英已经去世,但云南沐府在西南的影响力不减当年。朱棣是通过“篡位”登基的皇帝,他太需要笼络强大的云南沐府了,说是皇帝嫁女儿,其实是政治婚姻。
朱棣一向自诩雄才大略,在和沐氏联姻时,他却要摆低姿态。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云南沐府当时绝对不容小觑!相对而说,初代西平侯沐英,更不容小觑!
明朝时期,沐英家族连续15代人为明朝镇守云南,对明朝忠心耿耿,俨然成了明朝在西南的柱石。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沐氏家族的始祖沐英,希望通过明太祖的这位养子,来解读明朝西南边陲的最强藩镇。
一、十年养育恩,一遭入战阵
关于沐英的姓氏,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沐英本就姓沐,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彰显自己“沐浴皇恩”,因此才改姓沐。虽然颇具争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沐英曾经姓朱,取名朱英,字文英,和朱元璋的子侄一样,都是“文”字辈。
《明史·沐英传》记载: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
沐英幼年时丧父,他跟随母亲逃避兵祸,后来母亲也死了。朱元璋和妻子马氏见他可怜,便将他收养,爱之如子,让他改姓朱。
其实,沐英年幼时的遭遇,是有历史背景的。公元1351年(元朝至正十一年),因元末暴政,颍州人韩山童揭竿而起,发动红巾军起义。同年,蕲州人徐寿辉在天堂寨举事,也称红巾军,一时间,天下大乱。红巾军起义爆发之初,义军军纪涣散,为了保命,他们也曾抢掠百姓。而元军为了镇压义军,对百姓更无丝毫怜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结寨自保(例如邓愈);那些没有能力自保的,只能四处躲避战乱。沐英家中只有寡母幼子,力量薄弱,母亲只得带他“避兵”,这才酿成沐英幼年失怙的苦果。
红巾军起义爆发的第二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朱元璋为人果敢,又在寺庙里识得几个字,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重用。不久后,郭子兴把自己的义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从此,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的女婿。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父子、翁婿关系是相对牢固的“盟友”。郭子兴以朱元璋为婿,就像朱元璋认沐英为子一样,都是乱世之中常见的“共生关系”。
沐英出现时,年仅8岁,当时朱元璋和马氏刚成婚不久,还没有孩子。二人见沐英太过可怜,于是心生悲悯,决定收留这给孩子,并为他改名为“朱英”。为了便于阅读,接下来笔者仍称之为“沐英”。
可以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若不是朱元璋夫妻二人,沐英只有死路一条。《宋史》中曾说:“再造之恩,恩若再生。”终沐英一生,他从未忘记朱元璋夫妻对他的恩情。
《明史纪事本末》有一段记载:
文忠走乱军中,几不能存。至是,闻太祖驻兵滁阳,皆来归……与沐英皆赐姓朱。
公元1352年冬天,朱元璋占领滁州,他的亲外甥李文忠历经艰险前来投奔,朱元璋看到李文忠,热泪盈眶,随后把李文忠收为养子,也赐朱姓。注意,这里有一句“与沐英皆赐姓朱”,意思是,朱元璋安置李文忠的方式,和当初安置沐英一样。可见,沐英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比李文忠要早。
朱元璋一生养了十多位养子,包括朱文正、朱文忠、何文辉、朱文逊等人。但从史料来看,沐英是第一个来到朱元璋身边的养子。沐英虽然不是最年长的,但朱元璋和马皇后对沐英却有“长子”情结。
沐英8岁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延请老师,教导沐英学文习武,沐英生而乖觉,深得养父母的宠爱。《明史》记载:
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
因为朱元璋常年在外打仗,马皇后便担负起抚养沐英之责。待到沐英长大,马皇后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称赞沐英,朱元璋对沐英也越来越重视。
公元1362年,沐英十八岁,朱元璋决定让沐英独当一面。《明史》云:
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
沐英人生中的第一个军职,是“帐前都尉”。当时徐达攻下镇江不久,沐英的任务就是参与镇守镇江。从这一刻开始,沐英才真正离开朱元璋夫妻的照顾,开始自己养活自己。此后的几年,沐英先后驻守广信(上饶),协助汤和攻打福建,在明朝开国之前,沐英虽然没有创造什么惊人的战绩,但朱元璋交给他的任务,他都出色地完成了。
从8岁到18岁,朱元璋夫妻抚养沐英10年之久,这10年,不是“一饭之恩”,而是长达十年的舐犊之情。
二、养子归本姓,将军获封侯
公元1367年,朱元璋即将灭掉张士诚,局势一片大好。朱元璋召沐英回京,让沐英“始命复姓”。也就是说,朱元璋让沐英别再姓朱了,改回本姓。
从这一刻起,朱元璋便没有“朱英”这个儿子,明朝多了一位叫沐英的将领。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沐英恢复本姓,其实不难理解。当时朱元璋已经在筹备称帝,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也已经到了舞勺之年。若沐英仍然姓朱,将来朱元璋称帝后,将会出现“长幼无序”,甚至会出现兄弟阋墙的乱局。
所以说,朱元璋让沐英改回本姓,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沐英的尴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将来的萧墙之祸。
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其长子朱标被册封为太子,沐英的养母马氏被册封为皇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等6人被封为公爵,汤和等28人被封为侯爵。沐英作为太祖养子,他仅被授予镇国将军。
明朝初年的将领,大多是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建立了不世之功,例如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等人。然而,沐英并不是如此,沐英更像蓝玉等人,虽然在明朝建立之前已经崭露头角,但他大放异彩,却是在明朝建立之后。
沐英的爵位虽然只是镇国将军,但他的职位却不低。洪武三年,沐英被朱元璋任命为“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又晋升为“大都督府同知”。
考虑到有不熟悉明史的读者,笔者在这里需要特别赘述一下,洪武初年,“大都督府”是明朝的军事中枢(后来改为五军都督府),是指挥军队的最高机构,相当于宋朝的枢密院。
也就是说,沐英的爵位虽然不高,但他的职位却比一般的“侯爵”更要紧,他一直协助朱元璋掌管天下兵马。从洪武三年到洪武九年,沐英在大都督府任职9年,他帮朱元璋处理琐碎的军务,很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朱元璋见沐英日渐成熟,决定给他立功的机会。当年冬天,朱元璋任命开国名将邓愈为征西将军,率军征讨吐蕃,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
吐蕃之战打得十分艰苦,邓愈、沐英二人率领大明军队到达甘肃,兵分三路进入川藏,几度激战,一度打到昆仑山,最终得胜而归。邓愈在给朱元璋的捷报上,称赞沐英英勇果敢,是难得的良将。朱元璋特别高兴,让邓愈、沐英班师回朝,等待封赏。
就在沐英喜不自胜的时候,军中出现变故,主帅邓愈在归途中染病,医治无效而亡。副帅沐英带领全军回朝。论功行赏时,朱元璋追封邓愈为宁河王,因沐英战功卓越,朱元璋封沐英为西平侯。
吐蕃虽然平定,但随着明朝大军的撤出,西蕃又发生叛乱。因为沐英有征讨吐蕃的经验,这一次,朱元璋派沐英为征西将军,蓝玉为副将军,再度讨伐吐蕃。这是沐英第一次做军事统帅,他一路高歌猛进,俘虏敌军两万,大获全胜。从此,沐英从朱元璋的养子,变成了全军信服的勇将。
沐英从西蕃过来后,又先后两次率兵攻打蒙古,第一次是单独领兵,翻越贺兰山直击北元腹地,用七天的时间闪击敌军,俘虏元朝国公脱火赤,大有西汉霍去病之风。第二次是随徐达北伐,沐英奉命出兵北古口,一举攻克全宁四部。
不得不说,在明朝最初的14年,沐英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按照朱元璋的预设,他要把沐英培养成徐达、李文忠的接班人,因为沐英不管是能力,还是忠诚度,都毋庸置疑。
沐英不仅深获朱元璋的信任,在皇宫之中,沐英也深得马皇后的疼爱,就连太子朱标也和沐英关系甚笃。如果按照传统的套路,朱元璋或许会把沐英留下来辅佐朱标,但是接下来,朱元璋改变主意了。因为他给沐英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去处,那就是云南。
三、竖西南屏障,为生民立命
明朝初年,云南仍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决定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率领30万大军远征云南,傅友德为主,沐英、蓝玉二人为副。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大军到达曲靖后,即可发起决战。没想到的是,当时江水未退,梁王的军队以白石江为天险,沿江阻拦明军。《明史·沐英传》记载:
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
意思是,傅友德当时打算率领大军强行渡江,被沐英阻拦。沐英向傅友德建议,由傅友德带领大军佯装渡江,自己则带领敢死队悄悄渡江。待到深夜,沐英到达对岸后,让每一位敢死队队员都吹响进攻的铜制号角,敌军一听,以为大军已经渡江,登时军心大乱,傅友德、蓝玉立即率大部队渡江,结果明军大胜。大家乘胜追击,最终攻破昆明。
到了第二年二月,沐英和蓝玉携手攻克大理,云南遂平。而后,朱元璋下令,命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独留沐英镇守云南。
朱元璋为何要派大将在云南留守呢?这是有深度原因的。众所周知,清朝雍正年间,有一位叫鄂尔泰的名臣,此人曾和田文镜、李卫合称为雍正的“三大模范督抚”,后来他升任内阁大学士,和张廷玉搭档十余年。鄂尔泰在地方上的主要政绩,就是他担任云贵总督时期实施的“改土归流”。即,当时云南酋长、土司主政,当地百姓只知土司,不知皇帝。
清朝时期尚且如此,明朝初年的云南,更是处于“土司横行”的年代。云南有大大小小数百位土司,每一位土司的权力极大,他们不受律法约束,在辖区内任意杀伐,拥有极大的权力。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如果想让云南百姓彻底归附大明,必须要有一个朝廷信得过、军事能力突出、远镇边陲却无怨无悔的武将来坐镇才行。
而沐英是朱元璋你的养子,不仅对大明朝忠心耿耿,而且他军事能力出众,各方面条件都符合要求。于是,朱元璋决定把沐英留下,永镇云南。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洪武十七年,曲靖酋长作乱,沐英火速平定叛乱。洪武十八年,普定、广南蛮人煽动百姓作乱,沐英又以雷霆手段平定事端。沐英镇守云南期间,镇压大小叛乱30余起,其中最著名的叛乱包括东川土酋之乱、贵州普安之乱、云南临安之变等。若非朱元璋有先见之明,大明朝的西南边陲将是个大麻烦。
沐英对朱元璋的用意也心知肚明,他治理云南11年,一直致力于两件事:第一,发展云南。第二,稳定云南。
为了缓解朝廷的军需压力,沐英在让将士们在云南屯田,自己养活自己。
为了让云南百姓安居乐业,沐英带领官兵在云南兴修水利,架设桥梁,清剿土匪。
为了让云南走出“野蛮”时代,沐英在云南兴办教育,宴请大儒入滇,选择优秀学子入官学读书。
《剑桥中国史》曾评价:
沐英及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笔者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看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有没有突出贡献,而沐英此人,毫无疑问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想念沐英,特地召沐英回南京。云南百姓听闻这个消息后,为沐英送行长达百里,史载:
无老幼,惟恐其不来也,咸戚然东向!
意思是:云南百姓,无论老幼,都对沐英依依不舍,生怕朱元璋把他调回南京后,再也不让他回来了。
北宋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千年以来,这四句话被认为是中国士人的终极使命。沐英作为明朝的一个“藩王”,他没办法同时做到上述四句话,但他只做到了一句“为生民立命”,就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四、受恩10年,忠君15代
沐英8岁时被朱元璋收养,18岁时投入战场,朱元璋养了沐英10年。但沐英回报给朱元璋的是什么呢?不仅仅是赫赫战功,更是让云南成为朱元璋的一个省。
你养我十年,我还你一省!沐英对得起朱元璋,沐氏家族也对得起大明朝。
朱元璋是一个极其有手腕的帝王,他真的相信,仅仅靠自己对沐英的养育之恩,沐英就会帮他镇守云南,永远不会背叛自己吗?其实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