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巡狩成为封建帝王经常进行的一项重大军事文化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儒学经典中就设想过天子巡游各地,但将巡游付诸实践并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位帝王是秦始皇。秦始皇在位的十一年间曾多次巡视出游,他的巡游活动与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是什么样的想法促使秦始皇多次巡游?他巡游的是哪些地方呢?

一、秦始皇巡游的时空特征

第一,时间特征。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相关记录中可以得知,首先,秦始皇出巡频率高,其在位十年间,共有五次出巡,占据称帝年限将近二分之一。这样的频率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无疑名列前茅,同时比《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频率更高。

其次,秦始皇的巡行在季节安排上多遵循古代制度,以仲春二月居多。同时出巡时间较长,平均历时五到六个月,短至两三个月,长达十一个月之久。再次,始皇会在海滨地区停留大量时间,其四次东巡中,海边漫游几乎占总时间的一半,有次在琅邪停留了三个月。最后,秦始皇巡行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科学合理,每次出行都能依据当地气候条件作出最合适的安排。

第二,空间特征。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和相关考证可以得知,首先,秦始皇的出行路线方向不同,行程也有所区别,但以东巡为主,仅在称帝后第一次出巡时向西。其次,秦始皇东巡活动的主要目的地是齐鲁海滨,他的巡游活动大多不出山东半岛,目的地总是齐鲁海滨。

再次,秦始皇出巡的形成距离较远,五次出巡相加里程超过20000km。最后,始皇巡行的范围也非常之广,他几乎走遍除西南边地和岭南地区之外所有属于大秦帝国的版图,巡行范围可以说非常广阔。从秦始皇巡行的时空特征可以发现,他的巡行的主要目标是齐地,五次出巡,四次东巡,其中三次都以齐地为目的地,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秦始皇东巡齐地的政治原因

第一,齐地具有反抗秦国的实力。我们都知道,齐国一直国力强盛,自从进入战国便长期与秦国抗衡。公元前288年,齐、秦分别自称东、西帝,有从中部二分天下的趋势,即使此后不久齐国险些沦亡于乐毅的军队之下,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光复后的齐国仍然是割据一方的大国。

战国晚期的斗争中,齐国秉持中立立场,没有参与到五国共同攻打秦国的斗争中,因此国力的保存较为完整。公元前221年,秦国通过诡谲狡诈的外交手段灭齐,几乎未耗费兵卒,但与此同时,齐国的兵力财力也保存了下来,当时齐国的景况与废墟一般的其余诸国可谓相差甚远。

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齐国时最后一个被灭掉的国家,秦国的政权对齐国的统治相比其他国家来说较为粗疏、浅薄。齐国这样的大国,在秦国统一之初才分为两个郡,后来才逐渐详分,对于刚刚占领的土地,统治无暇顾及也可以理解。《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录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秦始皇每消灭一个国家或占领一方新的土地时便会前往巡视一番,仿若品尝胜利的果实。

第二,齐地的贵族势力仍然强大。战国时期,各国的王宫贵族中齐国田氏可以说独具特点。田氏的先祖是春秋时期从陈国逃往齐国的落难者,但田氏十分善于经营工商业,又常常赈灾济民,在百姓中很有声望,春秋晚期田氏便发展成为齐国大族,最终成为齐国的主人。

战国时期,田氏家族人丁兴旺,虽然有宗族支脉之分但他们对加强宗族之间的团结非常看重,其实自陈氏入齐以后这种家风便存在,此后延续下来成为家族传统。公元前221年,秦国虽然消灭了齐国,田氏家族的政权不再,但仍有余威,是齐地最为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受到秦国人的忌惮。

当时,秦国强行将六国贵族迁往都城,齐地田氏便是首选,但据相关文献中的记载可以看出秦国虽一开始就对齐国采取迁徙政策,实际上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后汉书·法熊传》中提到法熊实际上是齐襄王法章的后人,因齐国为秦国所灭,因此田氏家族皆改为法姓,可以肯定当时混在齐地民间隐姓埋名的人不在少数。

齐国作为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曾经成为各国贵族聚集的场地,是集结力量图谋东山再起的大本营。据《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国灭亡之前,逃难到齐国的楚国贵族、三晋大夫多至数百人。齐国灭亡后,很难保证这些贵族不会与田氏站在一边,这对秦国人来说无疑是威胁。

第三,齐国人动向成迷。齐人的聪颖与宋人痴愚一样著名,姜齐的开国之君太公吕望,可以说是兵家的先祖,权谋的创始人。他所著的《周书阴符》一直是历史上的传说,诸如苏秦、张良等人皆以此书为基础学习权谋兵法等。

姜太公的子民一方面受到他的影响和熏陶,一方面又受到田氏工商文化的影响,很早以前就体现出足智多谋的国民特点。试问兵家哪位不是智谋非凡,商人哪个不是精明异常呢?齐国人的这个特征到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秦国人对此多有体会,如秦昭公、秦王嬴政都曾评说齐人智略超群。

秦国建立后,齐人虽国破家亡,但骨子里的性格、民族特点不会改变,所以秦始皇多次到齐地巡视,观察齐国人的一举一动。了解齐国人的动向,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是秦始皇巡视齐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秦始皇东巡齐地的经济原因

首先,把持控制齐地盐铁以及丝织品的生产。秦朝时,盐铁都官盐和私盐的区分,官府会对私营的盐铁产业进行严加管控。齐地依靠着山,又与海紧邻,丝织品更是其称霸的经济来源,同时与一般齐国人的生计密切关联。因此,无论是从增加自身的财政收入还是经济角度来说,秦始皇都不会放过齐国。

其次,劝课农桑。原本齐国的田地盐碱化非常严重,经过齐国人的辛勤劳作,淄潍莱平原成为齐国的粮仓。由于地处偏僻,战争很少波及到齐国的农业生产,即使战争激烈,齐国的农业仍能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与其他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原诸国大不相同。因此秦始皇从始至终对齐地的农业生产非常关注,以便能征收足够的粮食赋税。

四、秦始皇东巡齐地的文化原因

第一,寻根。众所周知,秦人是东夷族中的一支,是少昊的后人。秦人向西迁徙从史前就开始了,最后一批在殷末周初,殷周之际据秦统一六国仅八百年,极具民族意识的秦国人不会淡忘。因此到战国时期,秦国人仍然将鸟作为崇拜的对象,将少昊视为上帝。

既然保留着较强的种族意识,自然会有寻根的行为,秦人之根便在泰沂山区及其汶泗流域和沂沭流域。据考证,这些区域保留着大量的东夷族文化传统,如崇拜鸟、善用谋略以及少昊的传说等等,这都很可能是秦始皇感兴趣的事物。

第二,寻求文化与宗教的权威力量。秦国人自从向西迁徙后,文化发展上有所减慢,直到秦孝公之时,秦国的文化还处于落后的状态。后来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自此以后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迅速成为大国之一,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加强政治上的权威,必然会寻求文化的宗教力量作为助力,他整理世界上名山大川序列,想借此提高秦国本土山川神祇的地位。原本中国的名山大川仅有五岳、四渎,除华山与河水与秦国稍微有些联系外,其余皆位于关东之地。秦始皇对这样的格局非常不满意,重新编订系谱,定地位,以压低六国故地的文化神祇。

然而,秦地的文化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齐鲁,不巡行齐鲁之地就无法以文化正统自居。所以始皇第一次东游时便造访鲁地,不仅因为鲁国是孔子的故乡,更因鲁国实际上是周朝替身,秦国取代周朝就是取代鲁国。

第三,求仙。在秦始皇的时代,求仙的风气十分盛行。秦始皇对长生不老迷恋至此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秦始皇很可能从小身体就不好,郭沫若据相关文献推测,始皇大约天生患有软骨症,还可能有气管炎;二是秦始皇不甘寂寞,他有很大的野心,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年龄本是鼎盛,却总被病魔环绕,他要办的事情太多,而留给他的时间太少。

结语

秦始皇巡游的时空特征和其原因动机是互相联系的,巡行是原因动机的外在表现。他希望在军事政治上确定齐地的安定,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经济上能迅速发展,经济良好才能给国家发展提供坚固的基础;也希望能在巡行之地寻根求仙,成就大业。在这些原因的驱动下,秦始皇成为切实践行天子巡行四方的第一位皇帝,他的行为对后世皇帝有着深刻影响。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史记》

1.《铭兰说历史 秦始皇巡行的是哪些地方?浅谈秦始皇多次巡游的原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铭兰说历史 秦始皇巡行的是哪些地方?浅谈秦始皇多次巡游的原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