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实施四项措施,协调和统一了穆斯林的思想和行动后,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开始着手对付拜物教徒,并将麦加商队作为武装袭击的目标。

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观念,袭击商队,这在当时是一种正常的应急手段。但袭击麦加商队对麦地那的穆斯林来说,则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一是控制麦加北上的商道,切断麦加贵族严重依赖商队贸易的经济来源,达到削弱麦加势力的目的。二是通过袭击商队来劫掠战利品,为麦地那新政权积累财富,摆脱和减轻对麦地那穆斯林的经济压力,同时扩大麦地那新政权的实力和威望。

公元624年,麦地那穆斯林首次袭击麦加商队。在大约10年的时间内,麦地那的穆斯林总计出动战斗队43次,进行过9次战役,其中三次为大战役。第一次大战役发生在624年9月,穆罕默德亲自率队截击由麦加古莱氏倭马亚族领袖艾布·苏福扬为领队在麦地那穆斯林政权同麦加古莱氏人不断发生战争期间,随着麦地那社团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穆罕默德对麦地那犹太人的态度也逐渐有了转变。

起初,由于麦地那犹太人一度政治势力强大,经济上有相当实力,而且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尽管犹太人对麦地那的阿拉伯部落进行盘剥,但穆罕默德为了争取犹太人,仍对他们实施安抚政策,并在宗教上采用犹太人的一些习俗和仪式,如前文所提到的,以耶路撒冷为礼拜朝向。但犹太人却不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诋毁其教义,这便直接威胁到伊斯兰教赖以生存的基础,导致穆罕默德与他们的决裂。

穆罕默德随后决定消除犹太教对新宗教的影响,改克尔白为穆斯林的礼拜朝向,规定“莱麦丹”(伊斯兰教历的9月)为斋月等,从而使伊斯兰教具有了鲜明的阿拉伯民族色彩。同时,驱逐犹太人的行动也在择机进行。白德尔战役后驱逐了力量最弱的犹太人的盖努嘎尔部落;伍侯德战役后驱逐了对穆斯林的败北幸灾乐祸、并借机勾结阿拉伯内奸煽动内乱的奈迪尔部落;壕沟战役后穆罕默德迫使力量最强大的最后一个犹太部落古莱宰部落在穆斯林军重兵包围住地的形势下投降,并处死该部落的男丁600人,妇女和儿童被掠去当奴隶。627年末,麦地那成为清一色的穆斯林宗教社团。

《侯代比叶和约》和半岛皈依伊斯兰教

壕沟战役和犹太人被全部驱逐出麦地那后,麦地那伊斯兰政权得到巩固。而麦加古莱氏人在经过壕沟之战的挫折后,也希望休养生息。故而,双方于628年在距麦加15公里左右的侯代比叶村签订了《侯代比叶和约》。和约规定,双方停战10年,在此10年内,穆斯林可以自由前往麦加“朝圣”或“副朝”,但每次停留时间不能超过3天。麦加人为穆斯林取道麦加前往也门提供保护等。同样,和约也规定,麦加人经过麦地那前往叙利亚等地经商也应得到穆斯林的保护。《侯代比叶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穆罕默德的地位已得到反对派的承认,因此是穆斯林的重大胜利。

翌年春天,穆罕默德按协议亲率1000多名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显示出新宗教的威望和力量。此外,也正是在这一年,麦加古莱氏贵族集团中的两个重要人物阿慕尔·本·阿绥和哈立德·本·瓦立德宣布改奉伊斯兰教。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为阿拉伯著名的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他们的归顺使穆斯林的实力进一步加强。公元630年,由于古莱氏人不顾停战协议,参与同其结盟的伯克尔族人和同穆斯林结盟的赫扎阿族人之间发生的战争,从而破坏了《侯代比叶和约》。

穆罕默德借此时机,于630年初,率领万余名穆斯林大军出征麦加。大军尚未抵达麦加城,包括一些头面和实力人物的麦加人纷纷投降,穆斯林军兵不血刃地顺利占领麦加城。穆罕默德进入麦加城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捣毁克尔白神庙内的360尊偶像,仅留下克尔白天房中的那块“黑石”,并继续被穆斯林尊为“圣物”。接着,穆罕默德宣布克尔白天房为伊斯兰教的朝觐中心,规定非穆斯林一律不得进入麦加,更不能“朝圣”,一切异教徒必须离开麦加,麦加成为所有穆斯林的圣地。与此同时,穆罕默德对麦加贵族反对派采取了宽大和赦免政策,并接受他们皈依伊斯兰教。

但对于那些不接受伊斯兰教并继续与穆斯林为敌的部落,则进行毫不留情的武力讨伐,先后发动了侯乃尼和塔布克战役,击溃了试图组成联军进逼麦加的哈瓦津部落和塞基夫部落。当时,卷进争权斗争的主要有三派:以麦地那贵族为首的辅士派认为,麦地那的穆斯林在先知及其创立的伊斯兰教处于最困难的时刻提供了避难所,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胜利也主要是麦地那人的功劳,主张继承人由麦地那人中产生;以阿布·伯克尔、欧麦尔等为首的迁士派认为,他们是先知的部族,最早承认先知的使命和追随先知,跟随先知饱尝艰辛和痛苦,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才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坚持继承人在迁士中产生;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为首的哈希姆家族被称为“合法主义派”,他们则认为,只有“先知的苗裔”才有做“先知继承人”的资格。

这个“合法主义派”的主要支持者是麦加商业贵族集团领袖苏福扬。但苏福扬所持的支持态度却隐含着假手哈希姆家族重新恢复其失去的个人权利的打算。互不相让的三派经过几乎流血的激烈斗争,最后勉强达成一致意见:由迁士派中穆罕默德忠实而虔诚的追随者、岳父-阿布·伯克尔当选,就任哈里发(继承人)。从此进入了伊斯兰教四大哈里发时期。

平息部落叛乱和统一半岛

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位)上任伊始,就面临巩固麦地那伊斯兰政权的严峻形势。在担任哈里发的短暂的两年中,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平定反叛的各部落的斗争中去。穆罕默德在世时,整个半岛的各部落迫于各种因素,表面上都接受了伊斯兰教,并承认先知的政权。但实际上,根据阿拉伯编年史家的记载,半岛上真正信仰伊斯兰教或承认麦地那伊斯兰政权的地区尚不足1/3,就连先知进行活动的汉志地区,也是在他去世伊斯兰教的声威震撼整个半岛。

631年,半岛远近各部落纷纷派代表团前来,向穆罕默德表示皈依伊斯兰教的决心和意愿,并承认先知是全岛穆斯林的领袖。伊斯兰教史上称这一年为“代表团年”。在穆斯林光复麦加之前,阿拉伯半岛尚未统一过,因此“代表团年”也是半岛走向统一之年。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到麦加亲自领导了第一次只有穆斯林参加的正式朝圣。作为全体阿拉伯人的精神和世俗领袖,他在阿拉法特山下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即“辞朝演说”,宣布了伊斯兰教的胜利。

这次朝圣是先知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朝圣,史称“辞朝”。先知的“辞朝演说”表明他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3个月后,穆罕默德病逝于麦地那。穆罕默德作为新宗教的创始人,他通过对阿拉伯部落宗教和阿拉伯社会的改革,建立了信仰独一真主的伊斯兰教,以共同信仰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狭隘部族关系,消除了绵延不绝的部落割据和血亲复仇的战争,促进了阿拉伯人的融合与团结,从而为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穆罕默德逝世后,他创立的伊斯兰教及其未竟的事业,由他的后继者进一步发扬光大。

阿布·伯克尔就任哈里发

穆罕默德生前没有明确指定谁来作他的继承人,临终时,也没有留下有关继承人如何产生的遗嘱。因此,穆罕默德逝世后,围绕继承人问题,麦地那政权出现第一次政治危机。之前一两年,才实现全部伊斯兰化的。穆罕默德去世后,除汉志地区外,已经皈依伊斯兰教的半岛许多部落转而宣布脱离伊斯兰教轨道,或是寻找借口反对麦地那政权,试图兴兵作乱,重新恢复原来以部落为独立单位的割据状态。

这些反叛的部落大致分两种情况:一些部落从根本上反对伊斯兰教,不再承认麦地那的伊斯兰政权;另有一些部落虽表示愿意继续留在伊斯兰的轨道上,但对向麦地那政权缴纳“天课”深感不满,要求必须废除“天课”和“祈祷”等项制度。在反叛活动嚣张的地区和部落,甚至出现了“俗先知”,还有少数冒险分子组队袭击麦地那城,对麦地那政权构成直接威胁。面对各地此起彼伏的反叛行动,阿布·伯克尔态度强硬,措施果断,迅速以军事行动予以坚决回击。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彻底平定了半岛各地的叛乱,迫使那些反叛者重新回归伊斯兰教。

同时,他还使半岛边远地区以前未曾受到新宗教影响的人们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实现了整个半岛的伊斯兰化,阻止了阿拉伯历史的倒退。因此,对反叛者的讨伐,与其说是用武力迫使他们留在伊斯兰教的范围内,不如说是把还没有入教的人们纳入到伊斯兰教轨道。这是一次新的征服与归顺行动,它既避免了阿拉伯人的分裂,又再造了阿拉伯半岛的真正统一。

对外军事扩张的开始

整个阿拉伯半岛实现伊斯兰化后,阿布·伯克尔因势利导,又在“圣战”的旗帜下,开始了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阿布·伯克尔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也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政治上,维护汉志商道,开辟新的市场,同时还可以平息各部落间业已存在的分裂隐患苗头,缓和内部矛盾;经济数侍从,逃往中亚呼罗珊的木鹿城,并于651年被杀死在木鹿。

波斯萨珊王朝覆灭。在西部叙利亚战场,阿拉伯军的力量因哈立德援军的到来而骤然大增,拜占廷军队在阿拉伯人摧枯拉朽般的强大攻势面前节节败退,阿拉伯军连克城池。635年春,哈立德和阿慕尔从东西两面围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9月,哈立德以武力攻陷东城,阿慕尔则迫使西城拜占廷守军议和投降。阿拉伯军夺取大马士革城后,迅速回师北进,越过哈玛城攻占重镇霍姆斯。636年8月,阿拉伯军队和拜占廷军队会战于约旦河上游的雅尔穆克,拜占廷军队遭到惨败,主帅西奥多拉斯战死。阿拉伯人完全控制了叙利亚战场的主动权。

这时候,阿拉伯人又掉转头来,重新攻占了出于战略考虑原来放弃的一些城镇,并且第二次进入大马士革和霍姆斯等城,然后攻占阿勒颇、京奈斯林、安条克以及沿海城市和港口,直抵叙利亚边境的托鲁斯山麓。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战争进展更顺利。阿拉伯军先后击退边界的拜占廷守军,并占领加沙和沿海的要地,最后对耶路撒冷形成围攻之势。638年,三教圣地耶路撒冷落人阿拉伯人之手。至此,阿拉伯军在叙利亚战场获得全面胜利。阿拉伯人在完成对东、西两线的征服后,阿慕尔征得欧麦尔的同意,继续率部由巴勒斯坦南下,横跨西奈半岛向埃及挺进,由此拉开了征服埃及和北非的帷幕。640年初,占领埃及东部的法尔马城。

641年4月,攻克巴比罗尼堡(后改称开罗)。随后,阿拉伯军逼近埃及首府亚历山大城,经过数月的围城战斗,迫使拜占廷驻亚历山大主教和总督居鲁士于641年11月向阿慕尔签约投降,从而终结了拜占廷对埃及的统治。此外,阿拉伯人在埃及站稳脚跟后,又向西挺进,旋即征服了利比亚,伊斯兰教也传到了北非。欧麦尔执政的10年,是阿拉伯人顺利进行扩张的时期。

随着战争的推进和发展,欧麦尔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各种形势变化的行政措施和制度。例如,对被征服的土地,不再作为战利品分配给军队将士,而是将其仍然留给原有土地所有者,改由国家征收土地税上交国库。这样就避免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中断和混乱,同时又将战争的破坏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国家在军队设立年俸机构,军队将士实行年俸制,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专门从事战争,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又如,在巴士拉、库法和福斯塔特等一些被征服的地区建立阿拉伯人集中居住的兵营城市。这些兵营城市既是阿拉伯人的军事根据地,又是阿拉伯人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它们对伊斯兰教的传播曾发挥突出的作用,而且在后来都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发源地。

奥斯曼时期麦地那统治集团的分裂

644年11月3日,欧麦尔在麦地那清真寺举行晨礼时被刺身亡。奥斯曼·本·阿凡被欧麦尔临终前指定的6名圣门弟子组成的选举团推选为第三任哈里发(644-656年在位)。奥斯曼年已七旬,是前麦加统治集团倭马亚家族的贵族。奥斯曼继位的前期,对外仍奉行扩张政策,阿拉伯军在占领埃及后,继续向西挺进,依次攻克了白尔格、的黎波里、迦太基等北非地区。

在东方,阿拉伯军征服了吐火利斯坦、呼罗珊、巴尔赫、喀布尔、伽色尼,以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部分地区。对内在用人方面则采取了任人唯亲的做法,他通过撤换欧麦尔任用的各省总督,或降级贬职,改派倭马亚家族或亲近倭马亚家族的人继任悬置官位等措施,排挤圣门弟子团,为麦加贵族在哈里发国家中占据和控制要位创造了条件。例如,奥斯曼委任其堂弟穆阿威叶为叙利亚总督,委任胞弟阿卜杜拉为埃及总督,等等。与此同时,奥斯曼治国乏力,放任和纵容部下,并且完全放弃了其前任竭力提倡的阿拉伯人固有的简朴和粗犷生活。

麦地那政权上层和贵族在麦地那及各大城市大兴土木,广建宫室,占有土地,侵吞公产,聚敛财富,成为显赫的大土地主。相反,在长期转战的阿拉伯军下层战士中却出现了赤贫阶层,他们处在阿拉伯社会的最底层。在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的情况下,阿拉伯各部落的愤懑情绪和离心倾向不断上升。奥斯曼统治的后期,一方面,由于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基本趋于停顿,转战各地的阿拉伯远征军战士开始有精力来正视社团内部的贫富问题,各部落间的矛盾和斗争加剧,并在一些省份和地区发生了暴动。另一方面,一直受奥斯曼和倭马亚贵族排挤的圣门弟子团和哈希姆家族的成员也在以各种方式推波助澜,致使局势更加恶化。

656年6月,一批来自埃及的对奥斯曼统治深感不满的阿拉伯士兵闯入其麦地那住宅,刺杀了正在诵读《古兰经》的哈里发,结束了奥斯曼的统治。但是,奥斯曼统治期间也有一些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伊斯兰教的贡献。他指定专人广泛搜集古兰经抄本,并经反复推敲考证,最终确立了《古兰经定本》,这个定本沿用至今,也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唯一通用的定本。此外,奥斯曼还着力建设了伊斯兰教两大圣地,重建了先知寺,创建了阿拉伯海军。

阿里同穆阿维叶的斗争

奥斯曼死后,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布在麦地那被拥立为第四任哈里发(656-661年在位)。阿里既是伊斯兰教的先行者,又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兄和女婿,他虔诚豪爽,文武双全,深孚众望。但由于在奥斯曼被杀问题上导致神权政体内各贵族首脑和圣门弟子之间业已存在的裂痕进一步扩大,阿里继任后形势严峻,并且面临种种棘手问题。为了平息各部落战士日渐升温的愤懑情绪,恢复神权政体的原貌,阿里果断行事。他首先整肃内部,下令罢免了奥斯曼委任的大部分省督,撤销了奥斯曼作出的许多决定。同时着手推行社会平等政策,对财产进行重新分配等。

但阿里的初衷及策略却因忽视了当时社团内部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而引发了一些新仇敌的竭力反对,从而造成内乱。最先举兵反对阿里的是控制巴士拉地区的祖白尔和泰勒哈,先知的遗孀阿以莎也卷入其中。他们以巴士拉的军队为基本力量,公开反对阿里政权。656年12月,阿里率部从麦地那出发,在巴士拉附近同叛军展开血战,结果叛军大败。泰勒哈阵亡,祖白尔在撤退途中也被也门人杀死。阿以莎被俘后被送回麦地那,并受到优待,后卒于678年。

阿里同叛军的这场战争是穆斯林之间的第一次内战,由于这场战争是由阿以莎坐在驼轿上指挥的,故称“骆驼战役”。“骆驼战役”后,出于战略上的考虑,阿里决定迁都库法。这时候,对阿里政权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叙利亚总督、倭马亚家族的穆阿维叶。穆阿维叶在叙利亚经营20余年,老谋深算,久经沙场,精于战略战术,尤其擅长攻心战。同时他还将反对过自己,并参与过谋害奥斯曼事件的前埃及总督阿慕尔争取过来,共同组成反阿里政权联盟。穆阿维叶拥兵自重,不仅拒绝向阿里新任命的叙利亚总督交出权力,而且还向阿里提出严惩谋害哈里发凶手的要求,否则阿里将承担纵容姑息之责。阿里多次派人到大马士革游说,奉劝穆阿维叶归顺,但由于无法满足穆阿维叶的要求,多次奔走均告失败。

阿里被迫诉诸武力,亲率大军在腊卡越过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军在绥芬平原摆开阵势。两军对垒数周,不分胜负。657年7月,两军进行决战,阿里军很快占据上风。在关键时刻,穆阿维叶利用离间手段,收买阿里阵营的动摇分子脱离阿里,阿里军内部出现矛盾,军队士气大受影响。与此同时,穆阿维叶还采纳阿慕尔提出的所谓“古兰经仲裁”(即双方依照《古兰经》中的“伊斯兰精神”解决争端)的阴谋,指使叙利亚军队士兵用枪尖挑着《古兰经》,到两军前沿高呼:“古兰经仲裁!”阿里明知这是穆阿维叶在军事失利后的一种诈术,但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接受仲裁。

阿里阵营中一部分人对阿里的决定深感不满,从阿里的追随者中退出,成为阿里的反对派-哈瓦利吉派(即出走派)。这也是伊斯兰教史上最早的教派。659年1月,穆阿维叶派阿慕尔为代表,阿里派爱什阿里为代表,双方在大马士革南部的艾兹哈鲁谈判。由于阿里接受仲裁这一决定本身已在阿里阵营内造成分裂,因此谈判结果如何也都无济于事。相反,更多的不满者投入哈瓦利吉派,并同阿里军多次进行武力较量。尽管阿里军在奈赫鲁旺之役大败哈瓦利吉派,但阿里已失去遏制穆阿维叶的实力。这样便为穆阿维叶伺机攫取哈里发职位创造了条件。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分子杀死在库法清真寺。阿里被葬于库法附近的荒郊纳贾夫,纳贾夫后来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地之一。

结语

阿里死后,其长子哈桑试图继续同穆阿维叶斗争,但屡屡受挫,最后被迫放弃哈里发职位。穆阿维叶即哈里发位。至此,阿拉伯帝国的四大正统哈里发时期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穆阿维叶建立的君主世袭制的倭马亚王朝。倭马亚王朝以大马士革为新首都,取代了麦地那旧都,并逐步形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

参考资料:

《中东国家通史·沙特阿拉伯卷》

1.《雨棠文史 保卫麦地那政权的三大战役与驱逐犹太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雨棠文史 保卫麦地那政权的三大战役与驱逐犹太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