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辉县属于魏国。魏国将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州下设郡,郡下辖县。辉县境内,东部置共县,属朝歌郡;西部置山阳县,属河内郡。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2.baidu.com/feed/f636afc379310a556451a41195c9f1a183261076.jpeg?token=de695f245a996e0002f03d92ee317424)
魏国初期共县的政治与经济情况良好。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在中原地区,共县居于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战争直接冲击了地主阶级,给农民带来了一定好处。黄巾起义失败后才三个月,各地又爆发了新的农民起义。初平二年(191),共县西北太行山农民起义军——黑山军领袖于毒、白绕、眭(suī)固等率军十万进攻驻扎在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和东郡(今河南濮阳)的曹操部队。初平三年(192),曹操从邺(今河北临漳)出兵攻打太行山农民起义军大本营。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7.baidu.com/feed/4bed2e738bd4b31c74a4e929a25a95779f2ff819.jpeg?token=1af86b62669d57cd89802b055aca0cdb)
起义军领袖相继战死,起义军又公推张飞燕(原姓褚,因身体轻便而称飞燕)为师,在河北诸郡太行山一带转战十余年,与军阀袁绍、曹操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处死了许多郡守、县令(长)和地主,给予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出现了大量的无主土地,为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准备了条件;二是共县基础较好。共县开发较早,生产不断发展,比较富庶。人口较多,劳动力和生产经验、技术都比较优越;三是自曹操以来的统治者都注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比较充分地利用了中原地区的人力和物力,以至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日益发展。而共县即是全国的缩影。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1.baidu.com/feed/8644ebf81a4c510fcd99bf6e7fd59725d52aa5fd.jpeg?token=b8abd57feffc7d984b06a2d49cd0b0c4)
赤壁之战后,曹丕逼汉献帝刘协让位,自立为帝(魏文帝),追封曹操为魏武帝。而将汉献帝刘协废为山阳公,居于共县西南的邓城村(因大将邓艾在此守城而得名)。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3.baidu.com/feed/279759ee3d6d55fb933b7bbc47aefd4221a4dd3b.jpeg?token=7b5f4270475b19d1d36d2f8c20f985e1)
到魏明帝时(227年左右),政治腐败起来,农业生产严重倒退。正始十年(249),手握重兵的温县人司马懿发动政变,独掌魏国大权。正元元年(254),司马师(司马懿长子)废少帝齐王曹芳,于共县之重门(今河南辉县城西北10公里史村)建宫,将曹芳囚于宫内(见《三国志·少帝纪》)。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0.baidu.com/feed/35a85edf8db1cb138740f35ff8d8e44693584be2.jpeg?token=9a0ccd4607ee485334a7106d1f691432)
魏国时文化较为发达。正始五年(244)前后,著名文学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啸傲聚居于山阳(今河南辉县山阳村南),饮酒赋诗于竹林之间,世称“竹林七贤”。今日,竹林寺遗址尚存。
资料来源:《共城史话》 张有新 著
1.《焱垚笔记 辉县文化 | 三国时期辉县地处核心,共县即是全国缩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焱垚笔记 辉县文化 | 三国时期辉县地处核心,共县即是全国缩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