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觉醒年代》的热播让很多人了解到北洋政府初期的一段历史,不少人所熟知的,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对于这之前的历史,了解的不是很多。

刚好今天中午和同学一起看到电视剧,看到了关于巴黎和会前后的片段。众所周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在这电视剧里,有很多画面的描写,反映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得益于一战,中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因为英法许诺的战胜国待遇,让中国在经历了众多挫折之后,终于见到了希望。对于和会,全国上下都充满了期待,无论是北洋政府对外交的重视,还是青年学生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在电视剧都表现的非常明显。但是,此时的国人似乎过于乐观了。

从政府轻信英法的空头许诺,到青年学生向各个使馆发放请愿书。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在战场上中国劳工的命运就是日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命运。假如这些请愿书有用的话,那么当初俾斯麦只要靠这些请愿书就能完成德国的统一了。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中国的请求被英法无视,日本代替了德国。如此巨大的落差,让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青年学生无法接受,于是五四来了,接着中国共产党也成立了。

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战时期,如果中国派出的是三四支装备精良的部队,打了几场硬仗,西方各国不会无视中国的要求。但是中国没有这么做,连青岛都是日本攻占的,在自己的国土上两个国家争夺一个城市。所以那些列强自然而然地就过滤掉了中国的请求。同样,到了建国初期的朝鲜战争。关于这场战争很多人是不愿意打的,因为各方面差距很大。但是,这场战争不得不打,只有这样才能让美国和苏联看清中国的实力,不然后面不会就有苏联的援助。当初德意志四分五裂,俾斯麦所面对的情况也是如此,没有铁和血,完成不了德意志的统一,没有志愿军的浴血奋战,就不会有西方和苏联对新中国的正眼相待。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毛教员不会不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面临失败的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口号,并在之后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

联系到现在,就是英国准备派出航母特混编队进入亚太了,这个消息很耐人寻味。英国现如今的国力越来越差,此次派出的舰队还不及中国某某造船厂和某某造船厂一年的下水量,既然如此,英国人为什么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距离此次大规模出动最近的是1982年的马岛战争,马岛战争正处于英国的衰退期,英国拼尽全力才赢得了此次战争,获得了不少的收益。如今的中国不是曾经的阿根廷,英国首相也不是曾经的“铁娘子”。1905年的对马海战让日本获得了西太平洋的霸权,难道英国也想这么做吗?

1.《半步一酒壶 从《觉醒年代》来看大国外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半步一酒壶 从《觉醒年代》来看大国外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