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64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权力是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的话题,有了权力,便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决定王朝的发展方向。若是一位励精图治有谋略有远见的君王,便可以为王朝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人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若是一位不思己过成日荒唐度日的君王,那么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王朝的将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希望。所以那些有才能有魄力的君王,会更重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否足够强大,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贫寒,自幼吃过不少苦头,他见惯了贪官污吏的压迫,在无法生存的时候也曾沿街乞讨。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元璋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当中,才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了。

朱元璋排除万难,在南京建立起了明朝政权,成为了开国皇帝。在刚刚登基的时候,朱元璋反思了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他发现很多朝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皇帝的权力被分散,皇帝失去了绝对的话语权,才会影响到整个王朝的走向。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朱元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番改革,借着胡惟庸一案废除了宰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但是没有了丞相,压力便都转移到了皇帝一人身上,为了妥善地处理好朝政,朱元璋安排了几位品阶不高的大学士辅佐自己处理政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皇权也从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的集权到后来的放权,决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一、朱元璋重视权力

1、出身贫寒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当时自然灾害严重,多地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时常要沿街乞讨才能勉强生存。

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经历了人情冷暖,对唯利是图的商人和贪污腐败的官员极其憎恶。后来朱元璋出家成了和尚,却寻得机会加入农民起义军。

他渴望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整个社会状况,于是在起义的过程中不停地向身边好友学习知识,渴望有朝一日掌握大权。

2、废除丞相制

终于,朱元璋凭借着个人魅力成为了起义军首领,掌握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命脉之后,在南京建立起政权,一步步向北扩张,占据了中原地区。

在成为皇帝之后,朱元璋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宰相分权,隐忍多年之后,朱元璋终于借助胡惟庸反叛一案废除了宰相制度,将权力收到自己手中,再也不会出现相权与皇权相抗衡的局面了。

3、朱元璋励精图治

朱元璋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皇帝,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尤其是在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六部直接由皇帝负责,朱元璋每天要处理数不清的奏章。

劳心劳力的朱元璋尚且如此,若是日后出现几位不够努力的皇帝,那么明朝的发展便岌岌可危了。

朱元璋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便安排大学士,辅佐自己处理政务。大学士的影响力有限,也不会对朝局产生影响,起到了维护皇权的作用。

二、皇权的分散

1、内阁制度建立

朱元璋派遣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便是内阁制度的雏形,而内阁制度是在朱棣当权期间正式建立起来的,为的就是更好地帮助皇帝分担朝政。

朱棣建立内阁制度之后,安排的也都是一些官阶不高的官员,以便于进行把控。在朱棣即位之后,他五次亲征蒙古,扫平蒙元残余势力;

同时忙着进行迁往北京的事宜,所以难免要下放一部分权力。但朱棣不敢给内阁太大的权力,避免重演皇权与相权相对抗的历史。

2、内阁地位提高

若是内阁制度一直按照朱元璋和朱棣等人设想发展下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的地位不断提高,有些皇帝怠于朝政,心思不在政事上。

这也就促使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大,才能让明朝正常运转。比如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因为国本之争一怒之下三十余年不曾上朝,这期间便是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内外周旋,维护明朝的安稳。

内阁拥有票拟权,司礼监掌印太监拥有朱批权,只要张居正与司礼监太监搞好关系,实行任何改革都是水到渠成的。但如此一来,宦官与内阁都有了独揽大权的机会,不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

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加强皇权,便于皇帝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按照设想治理国家。

但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内阁制度建立,内阁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辅佐机构,而是成了决策机构,与司礼监勾结在一起,影响着大小事宜的决策。

再加上中后期几位皇帝怠于朝政,内阁和宦官掌握了极大的权力,明朝皇权也从集中转向分散了。

参考资料:《明史》

1.《老缪看文化 明朝废除丞相制,避免大权旁落,后设置内阁制度,减轻压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缪看文化 明朝废除丞相制,避免大权旁落,后设置内阁制度,减轻压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