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在《文胆儒侠豹变江东太极八卦虎步两广》一文中介绍过陈微明武艺生涯的几个片段。尤其是陈微明在当年武术界中的影响,多为今人所不知者。
有人问:陈微明作为一位士大夫阶层的人士,何以对武术如此痴迷?何以会在当年武术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以为这里确有宿缘。
的确陈微明对武术不是一般的痴迷,而是一位在民国武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对发展杨氏太极拳贡献甚大。可以讲,没有陈微明,杨氏太极拳不可能发展到后来这种声势和程度。
此外,陈微明对民国时期中国武术的贡献与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他以独特的身份、背景传播、推广武术。其二,他相对客观的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活动及其武术人物作了记载,尤其是他“闻有殊才异能者,必访其人”(《国术声》第三卷第四期,1935年出版),他的生活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广西等地,因此所见甚广。所以,他的记载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林是具有代表性的。
陈微明在武林中身份特殊,首先是他的家世和他的文化背景,其次是他的道德清誉和他的学识。
陈微明是湖北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为书香世胄。陈微明的曾祖父陈沆(1785年—1826年,一说1825年),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陈沆于嘉 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进士一甲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后任四川道监察御史。
陈微明祖父陈廷经(1804—1873),道光24年中进士,先后任山东、四川、河南道监察御史,直言敢谏,不畏权势。
陈微明外祖父周恒祺(1824—1894),字子维、福陔,号福皆,湖北省黄陂县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后任山东巡抚。其女周保珊,名画家。
陈微明的长兄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后任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等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陈微明的家世自其曾祖、祖父至其长兄,在其直系四代中三代作监察御史。其家风清正,累代素有清誉。
监察御史品级不高,但权力所涉甚广,是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以及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等事务的一个职务。而一旦出现错误,遭到的处罚也很严厉。因此除了要求个人品行端正不阿,还要具备明慎、公正、清廉、严谨的素质与处事作风。生长在这种家世,无疑对陈微明的性格气质产生深刻影响,造成陈微明性格的刚正、敦厚、诚直及其文章的气盛笃实。
同时这样一个家世背景,也使陈微明拥有层次高、所涉广、积淀深的人脉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对陈微明日后推广武术产生直接影响。
当然陈微明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仅仅因为他的家世背景及其累代积淀的在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社会关系,更在于陈微明本人的学识和人品。
陈微明虽是举人出身,然不走仕途之路,学识涉猎广博,步武屈原风骨,尤其在史学上造诣突出,被赵尔巽聘为清史馆簒修。陈微明的文章得到当时学界的高度评价,陈三立就曾多次称赞陈微明的文章。
陈微明的父亲陈恩浦,国子监生,通书画,擅武术,不入仕途。陈微明受其父影响,自幼喜好武术。尤其是后来,陈微明参与的武术活动层次高、范围广、介入深,如他曾参与中央国术馆的筹建以及第一届、第二届两届中央国术馆的国术国考和在浙江杭州、上海举行的两次全国性的徒手擂台赛。陈微明的武术活动几乎纵贯整个民国时期。
此外,陈微明对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一个特殊作用是他以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去从事武术的教学与传播,成为职业武师群体中的一员。这个作用在当时意义重大。
庚子之乱后,由于义和团运动的负面影响,造成当时文化阶层将习武者与拳匪视为同类,把拳师视为义和团匪患的余孽。精武会的创办人之一陈公哲在《精武会50年》一书中写道:“拳术二字之引起世界人士之不良印象者,时当满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义和团起事于天津。传授团员以拳棒符咒,谓能避枪炮子弹,此种现象深印于士大夫及外人脑中,以为凡练习拳棒者,皆为拳匪余孽,有识之士,莫不退避三舍。丁此时期,提倡武术,其难可知。” (《精武会50年》27页,陈公哲著)实际上,当年陈公哲等人选中霍元甲南来迎战奥皮音,背后的原因之一,正是霍元甲在义和团匪患时期,为了保护教民,曾手刃义和团的大师兄,被津报详载其事。(《国术名人录》“霍元甲”,金警钟著)
由此可知,这时作为士大夫阶层的陈微明加入到传播武术的职业拳师队伍,并成为其中的著名者,在当时社会,尤其是在知识阶层,其震动之大、影响之深,对推动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陈微明对中国武术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活动及其武术人物作了大量客观、如实的记载,反映了民国时期武术界的真实概貌。这是源于他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活动及其武术人物的记载多是他亲历的第一手资料,加之他的道德清誉和清史馆簒修的学术背景,使得陈微明对民国时期武术活动及武术人物的记载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是权重甚重的武术史料。
陈微明的这些记载散见于他写的武术经历、武术理论及武术人物的诸多文论中。尤其是陈微明对孙禄堂武学的阐述和对孙禄堂的记载是迄今为止研究孙禄堂及其武学最重要的史料依据之一。陈微明为孙禄堂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所作的序文不仅是武术理论方面的经典文论,而且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陈微明对孙禄堂的记载,也得到陈三立的高度评价,认为“气盛而言宜”(《散原精舍诗文集》(下册)530页)。
陈微明对武术介入的如此之深,盖因他与武术确有宿缘,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其一,是来自他的父亲陈恩浦。陈恩浦无意科举,好书画、通武术,其武术学于高百岁。高百岁是由陈恩浦的岳父周恒祺推荐给陈恩浦的父亲陈廷经。时陈廷经在北京为御史,此为得罪人的差事,故由高百岁护院。北京的平房,高百岁能一跃即至屋顶,他曾孤身擒剧盗,后因功,官至守备。陈恩浦自幼随高百岁习武,其武功亦有名声。有张孝义者,擅技击,曾随左宗棠围剿白彦虎,因功升至参将。陈恩浦在黄州时,与张孝义相识,二人交流武功,令张孝义十分佩服,提出拜陈恩浦为师,陈恩浦不肯,遂结为金兰。陈微明幼年时曾从张孝义习武。
其二,民国二年,陈微明应友人张彦云的邀请来北京,协助张彦云办理《日知报》,不久总统府副礼官施肇基又请陈微明到译官处润色译报。因陈微明好武术,尤倾慕太极拳,故闲时打听京城善太极拳者。时论孙禄堂的武艺高绝于世,孙禄堂于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武艺皆造其极,技击功夫更独步天下(据《近今北方健者传》、道德武学社《国术周刊》创刊号等刊物记载)。但当时孙禄堂不在北京,随徐世昌暂居青岛。
民国三年,孙禄堂同徐世昌返回北京。翌年春,孙禄堂出版了自己撰写的《形意拳学》,陈微明见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皆合于道,闻孙禄堂在校尉处,即往拜访,遂从其学。陈微明进京后,拜的第一个老师竟为当时中国武林第一人,足见其机缘。
陈微明见到孙禄堂后,表示欲学太极拳,孙禄堂告诉他:“太极拳容易,形意拳学好,学其他的拳不难。”实际上,孙禄堂是提示陈微明一切武艺都要以形意拳筑基。
陈微明体质弱,当时虽然年仅34岁,但头发已白十之三四,练形意拳站三体式,架势一摆,后腿不堪酸痛,又见孙禄堂诸弟子习形意拳,劲气声震屋瓦,自觉望尘莫及,几欲放弃。孙禄堂开导他:“苟有气,即能练,贵在持恒。”
一次陈微明偶然见到孙禄堂走八卦拳,见此拳极其虚灵轻妙,极其变化不测,甚慕之,遂向孙禄堂提出改习八卦拳。孙禄堂道:“你要学八卦拳无妨,只是形意拳基础不牢,日后功夫难臻上乘。”
由于陈微明身体素质弱,习八卦拳亦常常感叹力难从心。如是约两年,某日陈微明听友人讲杨家太极拳适合孱儒从习。于是陈微明不介而往,拜访杨氏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并从杨澄甫学习杨氏太极拳。自此以后,陈微明兼习八卦拳和杨氏太极拳,前后近8年,终成一代武术名家。
此后,陈微明一生与武结缘,在近代武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1.《武学和武道 清史馆簒修陈微明武缘遗事摘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武学和武道 清史馆簒修陈微明武缘遗事摘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