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有一群美国伞兵在下落过程中惨遭德国士兵开枪打死,只有一个幸存者。而这个士兵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跳伞之后被卡在了教堂顶部,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个中枪身亡之后,他佯装中枪,在那儿装死。

后来,这个士兵还受到了表扬。

那么,在中国古代,可不可以在战场上装死呢?当然可以,不过,装死的后果很严重哦!

古代的士兵一般有三种来源方式:征兵制、募兵制和军户制。

1,最早为征兵制。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族群,从军常为被迫性或半被迫性的选择。在发生战乱时,国家和族群会强迫国民从事军职,逐渐形成了一种义务,这就是征兵制。比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就是由征兵制走向战场的。

2,后来,秦国的吴起改革了传统的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士兵一旦入伍,吴起就发给他们工资,从此就有了职业军人。这些人放下手中的农活出来扛戟拿枪,相当于找到一份长期工作。募兵制的选兵标准很高,要求全副三层衣甲——即“上身甲”、“股甲”、“胫甲”,脑袋上再着胄(青铜头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带剑,裹三日之粮,负重奔跑,由拂晓至日中,能奔跑一百里者,才能应征人伍。

这样一来,兵士不但有军饷,而且全家免去徭役赋税,并且赐给土地房屋。唐宋以后的士兵多为募兵制,比如岳家军、戚家军、湘军、淮军等。

3,到了朱元璋时期,为了保证国家兵役、徭役、田赋以及丁银收入的实现,把居民划分为4种: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军户专门承担兵役,士兵享有月粮和布帛钱钞等赏赐,并可以子承父续,这就形成了一个个军人之家,即军户制。

军户制是在特定人户中实行的一种世袭的、有报酬的征兵制,它实质上是封建徭役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无论哪种入伍形式,一旦披上战袍,保家卫国变成了是军卒的第一职责,不允许他有任何退缩!

下面,我就逐条分析一下装死的结果。

一、进攻方。

古打仗讲究排兵布阵,将领一声令下,马步兵一路冲杀过去。如果遇到对手比较强劲,或者会中途折返,或者反被敌人反守为攻。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装死的必要,因为如果你装死的话,可就真的活不成了——战场的激烈和紧张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到时候人踩马踏,谁还会顾及地上装死还是真死的士兵?

更何况,后面的指挥官,身边的战友都盯着你呢,装死?弄不好会给你一刀,让你连烈士也当不成。

二,防守方。

面对强敌进攻,防守方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首先从道义和军法上就不容许你临阵退缩,更莫说搞什么小动作,比如装死。

要是你真看抵挡不住了,退缩怕指挥官的军法处置,索性躺地上装死。那好,你也装死,他也装死,这指挥官可就不用指挥打仗了。所以,指挥官会有各种办法制止这种临阵退缩甚至装死之人的。装死的话,不但自己会接受严重的惩罚,还会祸及家人。

三,战败方。

自古以来,战争结束后都要打扫战场,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统计双方伤亡数字,上报战争结果。二是也可趁此搜集到一些战利品,补充军资。三是要掩埋牺牲战友的尸体,不可以让阵亡的战友暴尸荒野。

当然,打扫战场这肯定是胜者一方。

如果在战场上装死,被对方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会毫不留情地补上一刀,甚至会更残忍地被处死。

另外,打完仗后都要论功行赏,古代很长时间内都是要以尸首论赏,而所谓的军功,就靠士兵割下多少敌人首级了。打扫战场时,士兵们往往将首级挂在腰间,回去之后按人头数量奖励。

所以在战场上,死后想留个全尸,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后来由于人头太大大重,带回去实在太不方便,就发展成了砍下敌人耳朵来记军功。如果你装死的话,就相当于白白送人一个立功的机会。

四,战胜方。

仗打赢了,按说是最好的结局,装死者或许可以假装苏醒过来。但是,军队中都有随行军医,他会检查、上报各个士兵的受伤情况,如果发现你没受伤,或只是受了轻伤便躺地装死,报到军官那里,结果会是军法处置。

如果侥幸逃过军医这一关,也可能会被战友举报,结局一样不妙!

小结。

所以说,历来在战场上作战时,古代大部分士兵都是不愿意、也不敢装死,因为装死的话在绝大多数时都没有好下场。至于文章开始提到的伞兵,那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例,平时能活下来的概率微乎其微。

身为军人,食国家军饷,理应选择好好保卫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机取巧。忠诚于国家,战死沙场是军人无上的荣耀,如果活下来还有可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1.《放散阀都是 古代打仗士兵为什么不躺在地上装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放散阀都是 古代打仗士兵为什么不躺在地上装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