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相对彻底地清除了旧贵族的势力,建立了任人唯贤的正向激励机制,这非常有利于能力卓越而地位比较寒微的地主阶级人士获得权力。秦国任命的丞相很少来自宗室(有军功的樗里子除外),而是选拔了大量外国优秀客卿担任这一重要工作,如公孙衍、张仪、甘茂、楼缓、范雎、蔡泽等等。

变法后的秦国因为政治制度、生产关系都比较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快成为华夏最强大的国家,经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庄襄王历代君主的扩张,到了秦王嬴政即位的时候,已经对东方六国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

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之后,秦王嬴政便发动了大规模的吞并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华夏版图,建立了一个地主阶级统治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之后,嬴政感觉自己“功盖三皇,德兼五帝”,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君主,便自称“皇帝”。他幻想以后子孙万代永远统治人民,所以又称“始皇帝”,他死后是二世、三世以致无穷。

统一之后秦王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更有积极意义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规定地主和农民上报土地数目,在缴税之后就可以取得法定的土地所有权。

新制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东方六国本来就因为变法不彻底,残余的旧贵族力量强大,国家才逐渐衰落而被秦国吞并。秦国在统一过程中,对各国的旧贵族给了沉重的打击,但并没有彻底消灭他们。统一之后一方面这些残余贵族不断进行武力反抗,另一方面他们在意识形态上的代表也不断向新制度施压,其主要目的在于尽量恢复分封制度,反对全国推行郡县制。

天下初定的时候,丞相王绾等人向秦始皇建议燕、齐、楚等地方非常偏远,不便于进行直接统治,分封皇子为王到那里去管理比较方便。廷尉李斯则反驳了这种意见,认为周王朝就是分封了很多子弟为诸侯,然而他们的后代疏远之后相互攻杀和仇人没有两样,周天子也无可奈何;现在天下一统实行郡县制,各位皇子和功臣都可以用赋税来进行赏赐,非常便于制约,不用裂土封王。秦始皇支持李斯的意见,说天下之所以征战不断就是因为有侯王,现在好不容易统一了再裂土封王就等于为战争埋下隐患。分封制的意见被否定,这些反对者的第一次进攻遭到了挫败。

秦朝统一天下时,把很多儒生征召到咸阳,让他们作“博士官”,主要是给秦始皇充当顾问以备咨询。这些儒生大多来自东方六国,山东齐鲁等地的人尤其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念念不忘西周时代的分封制度,认为统一后不如战国时,战国时期不如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又不如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时期。

秦始皇即位的第34年,在咸阳宫殿中设宴,很多博士前来祝贺。博士淳于越再次提出恢复分封制的建议,仆射周青臣表示反对。李斯支持周青臣的意见,他认为五帝的治国方略并不一样,三代也不相互沿袭,都是不断变化的,现在天下一统要远远胜过古代。李斯进而指出有人以古非今惑乱百姓,利用私学诽谤朝政,因此应该禁止私学。百姓家所藏《诗》、《书》等儒家经典以及其他诸子百家之书,都应该上交地方官加以焚烧,以后有敢谈论《诗经》、《尚书》的处死刑,以古非今的诛灭全族。秦始皇同意了这个意见,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焚烧书籍的运动,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可以幸免。

秦始皇还召集很多儒生、方士为他炼制长生不老之药,方法不灵验的都被处死了。侯生、卢生等人私下说秦始皇贪于权势并且残酷无情,不能为他求长生之术,便私下逃走了。秦始皇大怒,便追查在咸阳的儒生、方士,看看是否有妖言惑众的。经过审问,政府把其中460多人活埋在咸阳。坑杀儒生和上面的烧书行为一起,被后世称为“焚书坑儒”。

为了巩固新政权、新制度,要压倒那些六国旧制度的拥护者在意识形态上的言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情,不能直接用抓人、杀人的暴力手段来解决,比如秦始皇可以组织自己的文人对那些反对派进行批判,保持官方思想的优势地位。直接暴力杀害思想领域的反对者,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天下人留下残酷的印象,从而丧失合法性。秦朝被天下人视为“暴政”,最后被推翻,这也是原因之一吧。从统一华夏版图到灭亡,秦王朝在意识形态上很难说取得了合法性。

这种高压的言论钳制,也使得朝堂之内很少有人敢发表批评意见。一个人的能力再高也不是全能的,总需要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才能使得事业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彻底否定其合法性的言论和一般性质的批评意见经常混杂在一起。如何具体区分前者和后者,如何在行事的时候进行拿捏,如何在泼洗澡水的时候不连孩子一起泼掉,就需要相当高的智慧了。新的带有革命性质的政权对前者进行反攻的时候,也常常会把后者一起打掉,暂时压制了反对派的意识形态,同时也造成了上下一片噤若寒蝉,造成人们不敢说话的局面。

导致这种情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种行动中官僚执行者们往往借机公报私仇,打击敢于对自己提意见的人,打击敢于揭发自己的人,打击敢于和贪腐不法行为做斗争的人,最后使得政策背离了原来的初衷。

焚书坑儒政策虽然暂时压制了反对意见,却严重摧残了文化,使得先秦很多珍贵资料毁灭殆尽,而且开了大规模地以暴力对付思想界的先例,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从实际效果来看,还造成了秦国朝廷上下不敢说真话的氛围,最终反而不利于秦朝的长治久安。秦始皇喜欢在全国到处巡游,喜欢追求长生不老之术,非常忌讳谈到死,因此大臣们也不敢说让他考虑接班人的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到外地的时候突然驾崩,由于他死前并未立接班人,随行的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密谋假造秦始皇的遗诏,让昏庸无能的胡亥继承了皇位,杀害了比较贤明的长子扶苏。

这个胡亥不但昏庸而且残暴,他听信赵高这个奸臣的坏主意,大肆杀害忠良搞得朝政十分黑暗,而且加重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农民在这种统治下被逼迫的走投无路,于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发动了起义。各地百姓闻风四起,经过几年战争推翻了秦朝。

秦始皇的功过,后世评论的已经够多。我们这里比较着意的是秦王朝面临的那个意识形态难题,就是如何在批判彻底否定自己的那些反对派的时候,还能对一般性的批评意见保持宽容,还能让人们敢于说话,还能避免造成噤若寒蝉的局面。

这个矛盾是秦王朝当时难以真正解决的,归根到底是因为秦王朝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还是少数地主阶级精英掌握的国家,跟广大的平民百姓依然是对立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发动平民百姓去跟旧制度的代表进行斗争,把带有革命意义的行为引向深入。秦王朝这样,后世的王朝也是这样。这个难题的解决,有待于现代的真正大众民主时代的来临,在此我们就不多说了。

1.《荨今说历史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相对彻底地清除了旧贵族的势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荨今说历史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相对彻底地清除了旧贵族的势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