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起源于河南温县,形成望族则是西汉时期的太原府祁县。汉初,有个叫温何的公侯犯错定罪,在位十年被罢官,侯爵中断,奉诏还家,始居太原府祁县。子孙繁衍,人才辈出,在太原一带开创了辉煌局面。从此,太原成为温氏家族显贵郡望,并成为温族的繁衍中心。从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太原府祁县温氏一直是中原地区最著名的姓氏之一。这段时期,见于史志者,有东汉御史温序,邹平侯温寿,涿郡太守温恕,曹魏凉州刺史温恢,西晋司徒温羡,济南太守温恭,河东太守温襜,左光禄大夫、驸马温裕,东晋骠骑大将军温峤,始安郡公温放之,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北齐文林馆学士温君悠,唐初“一门三公”黎国公温彦宏(字大雅)、虞国公温彦博(字大临)、清河郡公温彦将(字大有),礼部尚书温造,邠宁节度使温璋,晚唐著名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等。其中仅“温氏三彦”祖孙五代即有六人官拜尚书、侍郎,三人贵为驸马都尉,州郡节度使、刺史达十人之多,郎官、县令、县丞不胜枚举。太原温氏,是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齐名的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有点跑题了,言归正传。话说大宋初年,温氏一支从太原祁县会善村迁出,卜居定襄县回凤村。回凤,据定襄县城二十余里,因传说古时有凤凰在此回旋而得名。大约到了元代中期,回凤村温氏家族中出了一位乡野医生,名温柔。其精通岐黄之术,在附近州县享有盛誉。元朝延祐年间,宫内皇太后染疾,久治不愈,御医们慌作一团,束手无策。当时朝中有个叫王克仁的户部郎中,崞州人,进士出生,与乡医温柔私交甚笃。其闻知太后顽疾后,极力举荐温柔进京接医。朝廷准奏,特例传温柔进宫。但是,温柔毕竟为乡野郎中,按例不得接近太后床榻。相传温柔采用的是一种称为“悬丝诊脉”的中医绝活。他取一根一米多长的丝线,让宫女将丝线的一端系在太后手腕脉搏跳动处,另一端捏在自己手上,隔着帘帷凭借丝线传来的脉象成功诊断出太后病症。仅开三副草药,太后之疾手到病除。元仁宗闻之大呼“神医”,御赐温柔“子”字,更其名曰“温子柔”,并授太原路金银铁冶所医官,子孙世袭。温子柔任职期满后,回到定襄回凤村继续在乡间行医。其时,定襄县尹(县令)为崞州城头人王克义,他是温子柔好友户部郎中王克仁的弟弟。定襄县与崞州相接,从县城到王克义老家城头村不过六十余里。王克义常骑毛驴往来其家,途经回凤村时,常进村与温子柔茶叙。三年莅政期满,王克义辞官返乡时,邀请温子柔一家迁居城头村。当时,城头村王氏家族与同乐湾张氏家族并称崞州同川两大“名门世家”。王家以文播名,张家以武显世。王氏家族源于隋朝同川建县初期,在金、元两代达到鼎盛。当是时,家族中光进士就出了王特起、王全、王佐、王克仁四位。其中王特起长于辞赋,是金代著名词人;王全、王佐兄弟先后蟾宫折桂,誉满士林;王克仁仕户部郎中,任上以勤明著称,其弟王克义仕定襄县尹,为官清廉刚正,被襄民誉为“包龙图在世”。温子柔受邀迁来城头村,买房购地,就此定居下来,遂隶籍崞州(今山西原平)。温子柔迁城头时,带来五个儿子。到孙子辈时,仅男童即繁衍出十六口,从而形成一个拥有三十多口人的大家庭。随着温氏人口的不断衍生,温家在城头村耕种的土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温子柔长子世贤带六个儿子迁本县宏道镇西街,三子世昌与五个儿子留守城头,四子世隆带五个儿子迁本县东社镇,次子与五子无嗣。时为大明洪武年间,从此原平同川地区有了“三村温姓为一家”之说。同川温氏家族经过七百多年的椒聊繁衍,到如今已经形成以城头、东社、宏道三村为祖籍,以雁北和内蒙为零散聚居区,向全国各地扩散的温氏人口分布格局,现今在世总人口达一万多。温子柔以医起家,以儒经世,行医济人,不贪名利,乡人赞其“医德楷模”。虽世袭医官之特权到明初改朝换代后即被取消,但子孙精通医术者代不乏人,“儒医世家”之名也一直传承到了清末。
1.《舆情通报 同川“神医”温子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舆情通报 同川“神医”温子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