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地图

公元前 494 年,为父报仇的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王勾践,挥师攻占了越国。

对于这次吴越之战,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历史记录主要源于先秦史书《左传》和《国语》。《左传》和《国语》记载了夫差为什么没有杀死勾践、反而放他回国的原因:在被夫差击败后,勾践迅速派人到夫差那里讲和,提出愿意向吴王夫差称臣,并奉献金玉子女给吴国,作为求和条件。

在这些史书中,夫差是一个骄横跋扈、贪财好色、刚愎自用、疏远忠良、亲近小人、又一心想去争霸中原的昏君形象。到了诸如《韩非子》、《说苑》、《吴越春秋》等秦汉典籍里,更是出现了勾践率领群臣亲自到吴国为奴、为夫差开道牵马、甚至为夫差尝粪等桥段。这种解释被后世诸如《史记》等史籍采纳,并成为了今天人们接受的定论。

然而,出土先秦文献,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一部被称为《越公其事》的书籍,记载的夫差,形象是对越国使者十分客气,对前来劝他不要放过越国的伍子胥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更是没有用苛刻而屈辱的条件逼迫越国,始终都是一个谦逊克制且讲道理的明君。

吴王曰:“今我道路修险,天命反侧,岂用可知?自得吾始践越地,以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笃,毋乃豕斗,吾于胡取八千人以会彼死?” 申胥(伍子胥)乃惧,许诺。

吴王乃出,亲见使者,曰:“孤所得罪,无良边人,称尤怨恶,交构吴越,孤用愿见越公,余弃恶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孤用委命竦震,蒙冒兵刃,匍匐就君……孤敢不许诺恣志于越公?”使者返命越王,乃盟,男女服,师乃还。

这里说的是,吴国善战之士伤亡过半,越国剩下8000兵,实力还很强大。夫差言辞极为谦卑,毫无嚣张跋扈,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战争礼仪和君王修养。

然而,如此谦逊谦卑的夫差,怎么会在八年之后攻打齐国,在艾陵之战,夫差率三万吴军,加上鲁国等诸侯国的军队,杀齐军十万人。难道十万齐军比八千越军更容易对付?难道是八年之后,夫差的军队人数大大增加?所以,《越公其事》中的记载,也有可能不真实,只是楚人为了提高越王勾践的形象,不得不拔高夫差的形象,而编造了一些细节。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吴王夫差希望面对各诸侯国,在军事领域和道德领域取得个人声誉和国家声誉。为此,从实力上考虑,也从道德修养的声誉上考虑,而没有灭掉越国。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打败齐国之后,也没有趁胜灭掉齐国,也是从这两方面来考虑。

但是,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凯旋回国之后,即杀掉伍子胥,原因之一是伍子胥把自己的儿子放在齐国,而且伍子胥屡次要求吴国攻打越国,并且在吴王夫差面前声称帮助了吴王阖闾称霸。杀掉伍子胥,这就大大影响了吴王夫差的道德形象,而且在这之前,吴王夫差还声称要把吴国的500里土地让给伍子胥,以奖励伍子胥。无论如何,从此吴王夫差走上了霉运。

尤其是在黄池会盟之时(黄池距离周天子的国都洛阳只有200公里),越国攻入吴国国都,吴王夫差连续杀死七个前来报信的吴国信使。夫差杀信使这件事情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但是从夫差回国之后并不敢报复越国,而是拿出大量金钱财富来贿赂越国这一件事来看,可能是夫差看到了因为杀信使而在吴国内部造成人心涣散以及军心涣散有直接关系。由于人心军心涣散,夫差清楚地看到了军队战斗力的严重下降,所以无法对越作战。从这可以判断夫差杀信使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如果是这样,那么,面对如此重大国事,希望靠“杀信使”这样的小动作来处理,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结局?可见其嗜欲之深之急,到了完全只顾眼前的程度。

可能在夫差看来,黄池会盟,诸侯争霸,无非是在会盟之时,谁先歃血,谁后歃血的事情,所以夫差带上三万吴军去会盟,只想靠武力威吓而换得先歃血,完全没有了道义上的意思来会盟,不仅靠武力,为了先歃血,夫差还暂时放弃了"王"的帽子和称谓,改称为伯(伯爵)。

总之,这一系列的不大不小动作,无论是为了争取声誉,还是为了争取地位,都说明吴王夫差不仅欲望很重,而且心机很重,无论是争取声誉还是争取地位,都是刻意去追求。这种欲望重,不是志存高远,而是嗜欲很深,这种刻意,而不是积极主动争取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这也就走在了偏离了“道”的危险道路上,稍有不慎就彻底翻车。正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可见夫差的失败,吴国的灭亡,并非吴王夫差的粗心大意,懈于戒备,也不是夫差的所谓妇人之仁,而是嗜欲过深,心机过重。虽然做事与实现志向,需要积极主动,但是,嗜欲过深,心机过重,往往很快就偏离了天道,暴露了假谦虚与假仁慈,最终没有好结果,而且嗜欲于此,用国家安全与个人生命做赌注,纯属不仁不慈不义,结局更悲惨。如同吴佩孚在后来评价自己:“百尺楼船沉沙底,只因使尽一船风”。不是有十分力而使七分力八分力,而是有十分力而使出十分力甚至十二分力。

尤其是因为争霸的目标并非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从统治者的经济压榨以及愚民政策的压迫中解放出来而采取灭国战争,没有这种仁慈与仁义,甚至连扩充资源与人口兵员以壮大自己的力量的目标也不放在心上,而是为了个人声誉,其结果必然是热衷于小动作,采取压榨国人以及愚民的政策,从而亲近于擅长搞小动作的小人,偏离了正道,失去了信誉,丧失了仁慈与仁义,最终失去了个人声誉与个人性命,号称至德名邦的吴国,也随之而亡。

后人据想象绘制的吴王夫差画像

吴王夫差矛(左)与越王勾践剑(右)

湖北省博物馆

1.《午吴说历史 《越公其事》中的吴王夫差:谦恭 谦逊 谦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午吴说历史 《越公其事》中的吴王夫差:谦恭 谦逊 谦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