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智囊》一书中收录了一个故事,说在南北朝时期,刘宋名将檀道济,曾多次战败魏军。在历城一战中,魏军用机动骑兵,攻击檀道济一部的前锋与后军,让其首尾不能相顾,还烧了城中粮草。缺少粮草的檀道济只好收兵。魏军知晓檀道济的窘境之后,马上发兵追击,面对来势汹汹的强敌,檀道济一部难以招架连连败退。危急之下在某天夜晚,檀道济命士兵在粮袋中,全都装上沙子,再用仅存的米,覆盖在最上面,接着檀道济高调清点粮草数量。魏军被迷惑住,担忧在再追击会被檀道济“阴了”,于是停止追击,檀道济因此避免了一场危机。事实上檀道济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他在晚年遭受刘宋统治者猜忌被杀。他在临死之前发出最后的千古悲音:,这就是刘宋典型的自毁长城之举。
自毁长城的典故来源
檀道济的军事才能,在《智囊》中凸显无疑,但历史上能打的大将,最后死在自己人手中的比比皆是,爬到古代权力顶峰的统治者,素质参差不齐,譬如一些昏聩之君,他们凶狠残暴骄奢淫逸,天下人不得不认命。古代统治者可以残暴骄奢,但万万不可“”,愚蠢会让自己走向灭亡,其中自毁长城,就是他们“”的一大表现。自毁长城这个成语典故,来源于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历史悲剧,研究历史人物,他们的结局与经历,都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滚滚时代的浪潮中,个人的力量太卑微,可以忽略不计,檀道济也脱不开这个历史“魔咒”。
刘裕建立刘宋而接班人“败家”
东晋末年门阀政治日渐腐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百姓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孙恩、卢循的武装起义,震撼了大半个晋朝。在镇压这场叛乱的过程中,寒门也就是地主阶级中下层,开始掌握了东晋的兵权,刘裕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这样的背景局势下,借助东晋最能打的部队北府兵,南征北战增长个人实力,最终灭了东晋得获宝器,建立了刘宋新王朝。刘裕的崛起,给予原先的门阀士族极大冲击,专制皇权主义开始卷土重来。这符合古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专制皇权的强化,也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起来。一代雄主刘裕死后,他的继承者们,显然都是“败家子”,他们贪婪成性暴戾滥杀。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他们互相猜忌自相残杀,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惨剧与丑剧。
檀道济生逢乱世蒙冤被杀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刘宋的文武大臣,尤其是那些声望高功劳大的勋将,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因此造就了刘宋王朝内部君臣离心离德,昔日由刘裕打造的虎狼之师,也开始颓势尽显,无法抵御北魏的进攻,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也给了齐政权开创人萧道成,崛起的大好机会,亲手将刘宋王朝终结。檀道济就是生逢如此的特殊乱世之中,他最终蒙冤被杀,也是因为如此黑暗的朝政,成为功臣宿将的一个悲惨象征。檀道济是山东金乡人,他出生寒门,是刘裕最早的追随者之一。檀道济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这在《智囊》中已有所体现,他靠着战功历任扬武将军、征南大将军、司空、南兖州刺史等职务。
战功赫赫成为刘宋的中流柱石
在历次战役中都身先士卒,带军征战所向披靡,先后辅佐刘裕横扫强敌,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担负戍守北疆的重大责任,在与北魏的相持过程中,同样屡建功勋,北魏军提起檀道济,心中都忌惮三分,唯恐避之不及。以檀道济的贡献而言,称他是刘宋的万里长城丝毫不为过,事实上他就是刘宋安危的中流柱石。檀道济作为一名军事统帅,他在治军管理上很有一套。往往能在劣势之下,临危不乱稳定军心,从而扭转战局。就像冯梦龙在《智囊》中,对檀道济唱筹量沙巧解危局,十分赞叹之外,兵书《三十六计》,也将他作为一个经典模板,以教导后世的为将者。
宽仁对待战俘收获军事与政治资本
在对待战俘的问题上,檀道济也是深具远见卓识。他不以血腥的杀戮为能,作战的根本目的,都是瓦解敌人的斗志,减少自身破敌的阻力。例如在北伐中,檀道济攻下后秦要地洛阳后,俘获了后秦将士四千多人。当时檀道济的部下,都劝他将这些人杀掉最省事,一来可以杜绝后患,二来还能威慑敌军。这也是在古代战争中,最常用的一种,对待敌军俘虏的方法,例如战国时期,臭名昭著的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霸王项羽在巨鹿获胜后,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就是其中的典型。但檀道济认为大开杀戒得不偿失,他最终将这些降卒都放回了家。檀道济优待俘虏,在政治与军事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有大批的降卒争相归附。
宋文帝恩将仇报诛杀功臣
檀道济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对刘宋忠心耿耿,深受宋武帝刘裕的信任。所以在刘裕去世之前,并没有效仿刘邦,残忍杀害功臣的行为。反而在临终前,谆谆叮嘱接班人少帝刘义符,说檀道济虽是顶尖的军事人才,但他没有何种野心,驱使控制起来非常容易。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赫赫、忠心为国的元勋,最终被自己拥立起来的宋文帝刘义隆所杀,并且被灭满门,留下了千古遗恨。要说檀道济做错了什么,那就是他为了稳定大局考虑,参与废少帝拥立文帝的活动。虽说这件事有干预朝政的嫌疑,文帝上台后并不感激,对主谋徐羡之、傅亮等人,大开杀戒恩将仇报。但檀道济早已经向文帝表示了忠诚,亲自替文帝,执行了一些诛杀功臣的行动,按理说檀道济应该不会有凄惨下场,然而刘义隆依然没有放过他。
宋文帝病重决定诛杀檀道济
文帝即位后,始终对能打的檀道济十分疑畏,刚开始没有杀他,是因为要利用檀道济镇守北方。文帝的这一恶毒心理,被朝中的小人利用,达到排斥同僚的目的。彭城王刘义康,看到檀道济名利双收,心中很是嫉妒,在宋文帝生病之时屡献谗言,诬陷檀道济图谋不轨。这加快了文帝铲除檀道济的步伐,于是文帝将檀道济从江州召回朝廷,当时檀道济的妻子,预感到此去凶多吉少,提醒了檀道济所处的危险境地。然而檀道济却没有这个自知,他认为自己功勋卓著,对皇帝忠心耿耿,应该不会有危险,所以就奉旨回京了。在京师住了一段时间后,文帝的病情有所好转,恰逢北魏又开始入侵边境,他一看檀道济还有用处,就准备将檀道济放回江州。就在檀道济准备回城的时候,文帝旧病复发,火速拦截下檀道济,当场逮捕下狱。
宋文帝自毁长城北魏人弹冠相庆
随后宋文帝下诏,痛斥檀道济深受皇恩,不感激殊遇上报国家,反而附下罔上图谋不轨。似乎檀道济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可是开具的罪名都是莫须有的事,与当年秦桧陷害岳飞有一拼。退一步来说,说檀道济贪污,这也罪不至死,实际上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宋文帝除掉檀道济的决心已定,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将檀道济与其儿子,和其他亲属共计几十人,全部羁押到刑场集体处死,《南史》哀叹,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屠杀功臣事件。在檀道济面临逮捕之时,愤怒地将帽子摔在地,愤然说道:檀道济的感叹十分有理,自毁长城的恶劣后果立即呈现,史载北魏君臣都认为:。北魏君臣闻檀道济死讯弹冠相庆,认为刘宋已经没有与自己抗衡的大将了。于是加强了对刘宋的攻击,刘宋边境摇摇欲坠,防御阵线几乎崩溃。
大将们擅于谋国而不擅于谋身
到这个时候文帝想起了檀道济的好,在战事越发不利的时候,难免感叹说要是檀道济在就好了。可惜人死不能复生,檀道济的死,对于刘宋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檀道济的悲剧,也说明了在古代朝堂争斗中,功臣往往不是老谋深算、心狠歹毒君主的对手。因为功臣习惯按照,自身爱国忠君,以此思维模式安身立命,在待人接物方面,缺少对君主的刻薄寡恩、猜忌滥杀基本认识,他们迷信君主的善意,结果都会上了当,临死之前才醒悟,后悔莫及也晚了。所谓术业有专攻,名将们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在关系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朝堂权术斗争中,有时候太过幼稚,通常他们若是陷入这种朝堂争斗,很大概率都不会有好下场。
尾声
像韩信、白起、李牧,与檀道济的悲剧下场,都是一个性质。像这些善战的功臣,对于君主来说,永远是个潜在的威胁,有时候能当武器利用,一旦无法如意驱使,或者说对自己产生威胁,虽然这绝大多数是君主的自我想象,但最后也改变不了功臣的悲剧命运。相反一些小人,没有一技之长,却能凭着摇唇鼓舌,在朝中左右逢源飞黄腾达。会做事不如会做人,有功的人反而不如碌碌无为的小人 ,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可以说檀道济,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色,不得不说令人痛心与惋惜。
【参考资料:《智囊》,《南史》】
檀道济在战场上,能运用各种妙计取得胜利,然而在明哲保身方面的能力不及格,冯梦龙在《智囊》“兵智”篇中,选用檀道济的故事,是十分切题的。同时用檀道济的悲剧,来警示世人,为人臣万万不可忽略了官场上的争斗,纵是功劳天大,最后也可能死在朝堂斗争中,古往今来这样的悲剧历史人物不胜枚举。所以历朝历代的经史子集,都是教导世人如何为人处事,很少教人如何立功做事。《智囊》不仅赞扬了檀道济的军事才能,也提醒世人,专业再精功劳再大,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徒劳无功。其中的智慧,对现代人来说,依然可以解释职场中的许多问题,读懂《智囊》,将为你的事业与生活,增添无穷的力量。
1.《历史文化记 自毁长城的典故来源,会做事与会做人哪个重要?他用生命解答疑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文化记 自毁长城的典故来源,会做事与会做人哪个重要?他用生命解答疑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