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连下广宁、沈阳、辽阳等军事重镇,剑指山海关。大明朝廷震动,对于如何抵挡后金军,分裂为两派:一派主张退守山海关,倚地势据敌;一派主张寸土不让,在山海关外和敌人死战。时任宁前兵备佥事的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地势,回来后放下一句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朝廷赏其忠勇,令其与孙承宗等将领守宁远城。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100公里左右,在1428年(宣德三年)才设“卫”。全城呈正方形,共四个门;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宽二丈,周长七里八步,只不过比“所”稍大一点而已。孙承宗和袁崇焕督率军民,在关外辛勤经营四年,缮城修堡,造炮制械,设营练兵,拓地开屯,劳绩显著,大见成效。

1626年,努尔哈赤率精兵六万来犯。此时的宁远城,前有强敌,后无援兵,朝中还有魏忠贤阉党乱政,孙承宗已被罢免。宁远,已成一座孤城。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诸将议战守,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他在众将士面前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兵民为之感奋。袁崇焕旋以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分守城东、西、南、北四面,自与满桂提督全城。动员城厢商民入城,尽焚城外房舍、积刍,让后金军露处严寒野外,坚壁清野。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不世出的绝代名将,以13具甲胄起兵,迅速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后金,之后经过萨尔浒之战、广宁之战等大小战役,攻下明朝辽东地区70余城。其下精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俗话说:女真不过万,过万不能敌。此时努尔哈赤率八旗精兵,每旗7500人,总兵力已逾6万。此番前来,就是要攻入山海关,意与大明共分天下。眼前小小一座孤城,守兵不足两万,守将袁崇焕无名之辈,下城指日可待。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进抵宁远,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道,安营布阵,切断宁远与关内的联系,在城北扎设大营。努尔哈赤遣被掳汉人入城劝降,被袁崇焕严辞拒绝。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发动攻城,命后金军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攻城西南角,万矢齐射城上,城堞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刺,宁远城危如累卵。此时袁崇焕祭出了秘密武器--红衣大炮。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原名小佛朗机),明代后期传入中国,改进后称红夷大炮,也称为红衣大炮。大炮长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在冷兵器时代,此等重型火器堪称大杀器,而此时的宁远城内,就有红衣大炮11门。袁崇焕充分利用红衣大炮的守城优势,并辅以火攻,铳炮齐发,药罐、雷石齐下,军民缚柴浇油并掺火药,用铁索垂至城下燃烧;又选健丁五十名缒城,用棉花火药等物将抵近城下的后金战车尽行烧毁。后金军虽勇,但死伤无数,宁远城仍然屹立不倒。最后努尔哈赤本人也被大炮所伤,不得已恨恨退兵。不久之后,努尔哈赤旧伤发作,遗憾而终。

宁远之战使得袁崇焕声名大振,守城之时,袁督师亲自担土搬石,堵塞缺口,血染战袍,仍镇定自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挫败了努尔哈赤的不败神话,明朝抗金的信心大振。之后袁崇焕又取得宁锦大捷等多次对后金战役的胜利,使得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恨得牙痒痒,却始终入不得山海关。袁崇焕因此也受到朝廷重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官至二品大员。然而同时,袁崇焕性格上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其面见崇祯帝时候,曾夸下海口,称“五年内可收复辽东失地”,最终却未能实现。其人事关系也处得不好,先后与手下大将满桂、同僚孙承宗、王之臣闹僵。然而导致其最终悲剧的,确是擅自议和和私斩毛文龙两件大事。

彼时努尔哈赤去世之时,袁崇焕曾私下派使者付敌营吊唁,同时祝贺皇太极登基,而这一切,明朝朝廷并不知晓,此后袁崇焕又与皇太极有书信来往十次,似乎求和之心确之凿凿,难怪崇祯对袁崇焕颇为猜忌。

如果说议和有可能是袁崇焕麻痹对手的手腕,还有回还余地,那么私斩毛文龙则是确定无疑的“矫诏”,这点即使最忠实的袁粉也不等不承认。毛文龙,明末著名将领,曾率197人深入后金敌后,建立根据地东江镇,成为后金背后的一个楔子。然而袁崇焕竟然自恃朝廷信任,手里有尚方宝剑,就私下将毛文龙斩了。要知道毛文龙当时官居一品,比袁崇焕还高一级,而且手里也有尚方宝剑,(有点类似于四川省长未请示中央,就把成都军区司令杀了)你袁崇焕未做请示,就行此僭越之事,你让崇祯作何感想?就客观事实而言,毛文龙一死,东江镇很快陷落,三个月后,消除了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率十万精兵绕道内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绕过山海关,直袭北京,史称“己巳之变”。袁崇焕闻后也回军救主,双方几乎同时抵达京城城下,因此朝廷有人猜测,后金军乃是袁崇焕故意放进来的,崇祯此时对袁崇焕也猜忌日甚,因此袁崇焕提出军队入京的请求,也被断然拒绝。无奈之下,袁崇焕只得在城下列阵,拼死抵抗后金军。战斗打响,袁督师身先士卒,策马迎敌,甲胄上布满箭镞,如刺猬皮一般,皇太极亦为之心惊,面对这个杀父之仇的人,再次饮恨败退。

得胜之后的袁崇焕,想要入京之时,没想到大门紧闭,后来城上用绳子吊一个筐子下来,袁崇焕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居然不能从城门进去,要缒城而入。袁崇焕孤身入朝之后,被崇祯以叛国之名下狱,很快被凌迟处死。据称,袁崇焕总共身受3000多刀凌迟之苦,每割下一块肉,就扔给周围百姓,百姓恨袁崇焕入骨,无不争相生啖其肉。望着自己终身保卫的大明江山与百姓,却视自己如叛国贼,不知受刑之时的他,作何感想?据说袁崇焕留下一首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可惜的是,袁崇焕之后,再无名将,明朝最终也未活过崇祯一朝。

关于袁崇焕的争议甚多,有人认为他是不世出的名将,明末最后的长城;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叛国之名属实。史料混乱至极,很难有定论。我窃以为,袁崇焕即使不足以成为与岳飞、于谦比肩的民族英雄,性格也确有乖张之处,却怎么也不至于真的投敌叛国。有史记载,袁崇焕受刑之时“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每每读史至此,实有不忍,有怆然泪下之意。本文也并无为袁崇焕正名的想法,上下五千年,漫漫中华史,诸多历史真相,也许永远无法证实,唯有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1.《干干说历史 明末长城:袁崇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干干说历史 明末长城:袁崇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