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的神州大地上战火四起,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肆意地在我们国家的土地上践踏凌辱。无数的爱国志士见国家正处危难关头,民族凝聚力在此时达到顶峰。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数革命先烈投身于抵抗侵略者、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但是在其背后,是这些英雄儿女在少年时代就背井离乡,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征战厮杀,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

毛主席在告别自己妻子和孩子去进行革命事业时,留下了一句让人听了为之动容的诗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样的壮志豪情让人不由得热血澎湃,也让我们对这些背井离乡的父亲、儿子、兄弟感到无比的敬佩。

这些革命前辈们深知,自己的背井离乡,是为了此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能不背井离乡,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有一个幸福安稳的生活,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伟大抱负,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让人不禁流下眼泪。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些背井离乡的爱国志士终于有了衣锦还乡的机会,就比如开国将军王扶之,他就在自己十二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踏上了为革命献身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论功行赏时被授予大校的军衔,后来又被提拔升为将军。

在王扶之回乡探亲时,偶然遇到一位赶驴车的老汉,王扶之将军差点没认出来这是自己多年未曾谋面的老父亲,在满心欢喜的情况下,王扶之不由得落下了眼泪与自己的老父亲抱头痛哭。这具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王扶之出生于我国陕西的一个贫困百姓家庭中,因为家庭条件十分不好,还是孩子的王扶之自打出生起就没有吃过几顿饱饭。因为王扶之的父亲对其抱有很大的期待,于是省吃俭用给王扶之上私塾攒钱。

王扶之小时候也很懂事,经常去给当地的地主家放牛以赚点钱分担父母的压力。在红军陕北之后,王扶之就如同看到了希望一样,不仅能吃上饱饭了,家庭条件也变好了,当地常常剥削百姓的地主也被推翻了,学到文化的王扶之对红军很是崇拜,于是王扶之决定要加入红军,为中国革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时王扶之仅有十二岁便有了如此的鸿鹄之志,这可谓难得可贵。但是十二岁的小孩子怎么能参军入伍呢?幸亏王扶之生来就比他人高大,虽然仅仅只有十二岁,但是王扶之的身高已经将近一米七了,于是王扶之谎称自己有十七岁,这才加入到了红军的队伍中。

在加入红军之后,王扶之仿佛如鱼得水一般,王扶之像一块海绵一样吸取着知识,而且在作战时,王扶之也是屡屡冲杀在前,为革命事业能早日成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经过多年战火磨炼的王扶之愈发成熟,在红军期间,他先后参与多次红军重大的军事任务;到了抗日战争期间,王扶之又被任命为新四军的通讯参谋、副连长、通讯部长等职责;在解放战争期间,王扶之更是屡建奇功,从营长一步步升职成了团长,而且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打了不少漂亮仗。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王扶之又随军前往抗美援朝战场,而且屡建奇功,随军凯旋归国后,王扶之被任命为师长,后又被授予大校军衔,在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可以说王扶之随共产党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功成名就的王扶之决定回乡去探望自己的老父亲。王扶之于十二岁之后就再也没见过自己的家人,这次归乡探亲,让王扶之既兴奋又担忧,他兴奋的是能够见到自己的家人了,他又担忧自己的家人,尤其是自己的老父亲是否还在人世。

结语:在王扶之归乡的路上,领着大包小包回乡的王扶之实在是拿不动了,恰巧一个赶着驴车的老人路过,王扶之便蹭上了老人的驴车。在一阵攀谈中老人看着归乡探亲的王扶之,不由得叹了口气说:“如果我那个十二岁离开我去闹革命的孩子还活着的话,他应该和你一样大吧!”

王扶之这一听,愣了,于是自己端详老人的面庞,正是自己的老父亲啊!于是王扶之和老人抱头痛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父子相见不相识,惊问客从何处来?三十多年未见到自己父亲的王扶之将军衣锦还乡,父子相逢,真是可喜可贺啊!

1.《玄文记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位开国将军回乡探亲为何与赶驴车老汉抱头痛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玄文记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位开国将军回乡探亲为何与赶驴车老汉抱头痛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