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随着各省高考成绩的公布,微博上关于高考的热搜逐渐增多,查分的考生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在大部分中国学生心中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最重要的,也有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说法,虽然不太准确但也显示了社会上对于高考的认可和重视。中国的高考选拔制度演化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这也是封建时代的中国为数不多的先进制度。
现在的高考相比于古代的科举已经轻松了很多,古代科举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因此时间跨度相当久远,但是只要考上那就可以直接改变自己寒门子弟的出身,所以很多寒门学子就把科举作为自己提升阶级的唯一渠道,为此考个几十年也在所不惜。但是对于科举的狂热追求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趋炎附势的风气,只要你考上了,周遭所有人对你的态度立马改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文就很生动的写出了这一现象。我们现代人看到文中对范进中举后疯癫状态的描写,可能一方面斥责古代社会“吃人”,另一方面又对范进的状态感到可笑,认为这至于吗?而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对范进中举之后所能担任的官职不够了解,如果你了解这中举背后的意义,说不定你也会发狂。
古代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相比,还有好几大难处,其中一难是寒门子弟读书难。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之下,我们读书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是我们应当享受的权利。但是在古代的中国能够识字的是少数人,权贵阶级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但是一般的平民养活自己都费尽,更别说供养孩子读书了。去上私塾的学费以及孩子脱产学习不干农活对于家庭的压力都是难以想象的,平时文房四宝的开销都不小,更别提参加考试还要四处奔波赶考,路上的盘缠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如果家里出个像范进一样考了几十年没考上的人,家里的生活重担可想而知。我们小时候学习过的“凿壁偷光”一文,背后反映的也是贫苦家庭连孩子晚上看书的油灯都负担不起。
二难是竞争激烈。科举在宋朝时候改成三年举行一次,并且没有年龄限制,因此很多人从弱冠之年考到白发苍苍也是常事。范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中秀才的时候已经五十四岁了,中举则更晚了。现代的高考与古代科举相比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中专、大专、本科、双一流等等院校总有一个适合你,但是古代想上升只有科举这一条路,非进即退。古代的科举从明朝开始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层层竞争,层层筛选。有学者统计过清朝两百多年历史,童生人数200余万,秀才40多万,而举人更是区区15万左右,这可是200多年的积累下来的,可见竞争的激烈。
所以范进在中举之后,周围的乡亲们对待他的态度,跟川剧变脸一样快。老丈人更是把他夸成了天上文曲星下凡,当地的豪绅在得知消息后都赶来祝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范进中举之后身份的改变,从寒门跨越到了士族,有了做官的资格。换到现在来说,大概就是你高龄考上了直属部委的机关单位,一下子可以做官了,这换谁谁不激动。而且《范进中举》一文没提及的是,他后来又考中进士,被授御史一职,而后更是被钦点为山东学道,相当于现在省教育厅长,是真正意义上的“鲤鱼跃龙门”!
范进在那种周围人不理解甚至嘲讽的环境中生活了几十年,考试了几十年,突然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积郁在心中多年的怨气和压力,一下子得到了释放,心智混乱也是正常现象。相对于古代科举制度的“畸形”来说,现在的高考制度已经是非常人性化了,并且国家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会提供期限宽松的助学贷款,也让家境贫寒的同学免去了后顾之忧。高考是很重要,但是人生还很漫长,在十七八岁这个年纪参加高考,并不是必然决定自己几十年后的方向,所以各个学子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放松身心,不要“死读书”才是正道。
1.《饭谈历史 为何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看他中举后担任的职位,你可能比他还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饭谈历史 为何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看他中举后担任的职位,你可能比他还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