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

前言

1955年,许世友调南京军区任司令员。

自此开始,许世友对南京就产生了十分深厚的感情,前后历经十八载岁月,虽然到1973年,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可对南京这座城市依然充满了牵挂,晚年时主动提出要到南京休养。

许世友的这个决定一度令家人难以接受,甚至还闹了不少矛盾,夫人田普也劝他:“这么大的事情,也该听一听家里人的建议。”

不过,许世友却不这么看,相比于城市里的环境,他更喜欢田园风光,相和城市里出生的孩子们完全不同。有些时候说孝顺,不应该完全由着孩子们,还应该多听听老人们的想法。

许世友入住中山陵8号后,这个地方山清水秀,不仅如此到了这个地方以后,许世友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下地种菜,他将院子里的草坪一寸一寸的铲掉,种上了小麦、玉米、高粱、红薯,后屋的花园也被许世友改造成了池塘养了鱼。还修了一排猪圈养猪。

许世友

许世友在南京时,曾给当地百姓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实事,1959年到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许世友曾代表南京军区向灾区捐粮200万斤。后来在会议上,许世友还着重强调“军队要自己种粮,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许世友和南京长江大桥的缘分。

两座桥——前后计划了50年

1949年以后,长江上修建了两座大桥,至今仍然在沿用,一座是武汉长江大桥,一座是南京长江大桥。

无论是武汉长江大桥,还是南京长江大桥,其修建的过程充满了坎坷,两座大桥计划修建差不多都是在20世纪初,不过难度却有所不同。

武汉长江大桥计划修建之初,最大的阻碍是在资金上,虽然在1935年的时候,一度计划考虑建成铁路轮渡桥,但因为长江水位涨落幅度未能实现。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地开工建设,前后历时两年零一个月,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

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就没有那么容易,而面临的问题除了资金上的短缺外,更重要的是还有技术上的难题。

1930年,国民政府就曾计划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并初步选定了下关到浦口之间,可惜的是经过勘察后,外国专家得出了一个结论“此地水流湍急,不宜建桥”。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活动式栈桥轮渡的方式,将过江的火车拆成一节一节的,分批摆渡过江。

可随着新中国建立以后,轮渡的班次从每天的20班提升到了每天100班,但还是无法满足国内建设的实际需要,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在1958年正式提出了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计划。

要在南京修建一座如此规模的桥梁,自然是惊动了在南京的许世友。

许世友的建议也给了工作人员很大的启发,一开始选址中,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选址有三个:其一燕子矶上游附近;其二上元门附近;其三铁路轮渡下游1.4公里的宝塔桥。

据《许世友回忆录记载》,在南京长江大桥选址规划会议上,许世友当众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南京长江大桥因为连接长江南北,建桥时最好选择在现有轮渡的地方建设大桥,这样做可以强化交通枢纽的作用。

南京长江大桥施工现场

后来按照许世友的建议,南京长江大桥选择了第三个桥址。

不过即便如此,想要解决建桥过程中的困难,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难题,而更难的在于,之前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是有苏联的帮助的,可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由于受到中苏关系的影响,没有办法再从苏联订购钢梁,也无法获得在技术上的支持,因此建桥过程中,我们只能自力更生。

相比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南京长江大桥自开工之日开始算起,前后历时数年的时间,由此也可以发现,建造这座大桥的不容易之初。

为了保障大桥的施工建设,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对这座大桥的建设投入了相当的精力。

技术施工人员在现场

由于南京长江大桥修建的特殊年代,国务院对南京大桥实施了军管,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立刻派部队入住工地,并积极参与到大桥的建设当中,促进了大桥的施工建设,这才为大桥的修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68年8月,许世友接到了工程局发来的捷报,南京长江大桥准备于下月通车,邀请许世友到现场参加剪彩仪式。1968年9月,许世友出席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剪彩仪式。

虽然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建立起来,可在许世友心中,还并没有完全结束,事后许世友在大桥建设委员会会议上向委员们强调了一点:“大桥的质量不仅关乎国体,还是长江战备的保障,我准备用坦克车来检验桥梁的质量。”

用坦克检验桥的质量

有关南京大桥用坦克来检验,许世友这一决定也让在场的很多人惊讶不已。

许世友之所以要这么干,主要源于之前陪同毛主席视察南京长江大桥时候的一段对话。

1969年,毛主席到南京军区视察,许世友作为南京军区司令员陪同,视察了南京长江大桥,期间毛主席问了许世友一个问题:长江大桥能否满足战备需要。

这个问题许世友实际上在大桥建设之初就想到过,不过这个问题颇有些技术难度,许世友不好回答,不过当着毛主席的面,许世友自然是拍着胸口保证。南京长江大桥是许世友亲自监督建立起来的,各方面的工程质量也是经过严格把关的,可对于能否满足战备需要,许世友还必须要亲自检验过以后,才能回答。

许世友出席南京长江大桥剪彩仪式

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检测出大桥满足战备需求呢?许世友思来想去,决定调一个装甲团的坦克来检验一下大桥的质量,这个想法一出现以后,立刻在南京军区常委会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其中赞成的人觉得,大桥既然能够扛得住几十吨重的坦克施压,那么工程质量肯定没有问题。反对的人也不在少数,大桥才刚刚建立起来,万一压出一个好歹,谁也付不起这个责任。

好在许世友力排众议,下定决心就用坦克来检验南京大桥的质量。

不过决定了这个构想以后,并不是随便拉一个装甲团来,开到桥上就可以。许世友为此专门找了桥梁专家,要求专家必须在短时间内拿出坦克通过桥梁时候的数据,同时还调来了两辆32吨重的62式坦克进行试压,综合各方面的数据比对,桥梁专家做出结论:大桥完全可以承受住坦克战队的通过。

坦克通过南京长江大桥

据《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纪实》记载来看,南京市委对许世友这一提案表示了支持,他们同样认为这一举动既能够检验工程质量,又能够展现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而工程局则表示了强烈的反对,理由是大桥刚刚建立,坦克车压上去对路面损伤太大,因此不同意这一提案。

不过委员会后来通过举手表决,还是通过了许世友的提议,同时也为了照顾工程局同志们的心理,部队在大桥上提前铺设了草垫防止刮伤路面。

1969年9月初,许世友从苏北调来了一个装甲团,时任某部装甲师师长许枫亲自负责指挥。

在坦克通过桥面之前,按照事先预定在地面铺设了三四层草垫,并进行洒水。另外还规定了坦克在行驶过程中,严禁调整方向或掉头行驶。

参加这次测试的坦克,是当时国内最重的62式坦克,每一辆重32吨,总计118辆。

许世友在现场目睹坦克通过南京长江大桥

9月25日晚,按照计划预定的时间,118辆62式坦克在许枫的指挥下,由花旗营至北桥头堡,每辆坦克车间隔大约在50米,整个坦克车队绵延10公里,一路上许枫密切注意着坦克的动向,严防过程中的意外发生。9月26日上午9时,许世友乘上指挥车,在他的前面还有四辆摩托车开道,另外还有两辆宣传车不停地广播宣传,几乎全南京市的人都收到了这个消息,赶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目睹这一盛况。

9月26日中午,在严格的安排下,118辆62式坦克整齐划一的走过了南京长江大桥,而在桥面上,仅仅只是留下了一道白色的车辙印,南京市60万群众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

《南京日报》于当日报纸上刊载了这样一则消息:“118辆坦克车,冒着浓烟缓缓开过大桥,大桥纹丝不动。现场60万南京人见证了这一辉煌的历史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据《南京长江大桥》中记载:“大桥用坦克车检验质量的事,后被东欧某国效仿,但那个国家的桥在过坦克时,出现了裂缝,最后没经得起质量考验。”

上世纪70年代,也就是在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两年后,捷克也耗资数亿建成了鲁斯尔赖大桥。该桥全长600米,是捷克国内最长的桥梁。

为了检验大桥的质量,捷克出动了120辆T-55坦克,T-55坦克全重在39吨左右,由此可见捷克对于这次检测是有很大自信的,可T-55坦克刚开上桥梁不久,很快就有人发现,在桥梁中部出现了12条大裂痕,大桥有垮塌的风险。后来坦克紧急被撤了下来,由于整个桥都被压坏,后续维修需要耗资10亿,整个抢修工作也因为这次检测而出现了很多未料的难题。

试验导弹潜射

1970年8月,许世友突然下令,南京长江大桥宵禁3天。

事实上之所以要宵禁,是因为许世友接到了一个新的请求,要利用南京长江大桥做一次潜艇导弹试射。

潜艇试射导弹,似乎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儿,可在当年却并不是那么简单,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一个很大的难题在于如何保障潜艇的安全,美国就曾有过这样一个先例,潜艇试射模拟导弹的时候,由于出水以后导弹没能完成顺利点火,结果导弹砸了下来正中潜艇,造成了艇毁人亡的惨剧,后来美国为了避免这一恶果,潜艇试射就改在水路交界的地方进行,事先在地面修建巨型塔吊,把模拟导弹用钢丝系住,这样即便是发射失败,坠落的导弹也会被钢丝绳牢牢的抓住,不至于砸到水面下的潜艇。

许世友和南京长江大桥技术人员合影

美国人在这方面确实是想了个好办法,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虽然地方很容易找,但是想要重新修建一个可以用来系住导弹的巨型塔吊,资金上会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尤其是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技术难点。我国潜射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考察了国内多个地方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正在惆怅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南京长江大桥,这不就相当于是一个“巨型的塔吊”吗?

黄纬禄将这一构想告诉了钱学森,钱学森高兴地直拍大腿,他不住地感慨:“好!我原先就怀疑美国佬的办法适不适合我国国情,人家是大富翁呀!”

方案报到了许世友桌案上的时候,他立刻举双手赞同,特别这件事儿对国防建设有很大的帮助,许世友亲自下令南京长江大桥宵禁3天,并陪同专家亲自到大桥上勘察现场。

黄纬禄穿着裤衩背心亲自在大桥上指挥吊车,将模拟导弹高高地吊起来,在黄纬禄一声令下,模拟导弹扑通一下掉入水中,前后经过多次的测试,最终证明落下的导弹砸不到潜艇的身上。

南京长江大桥通车

在长江大桥上建岗楼

1968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虽然这时候公路桥尚未通车,可对南京长江大桥守桥部队的建设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抽调了部分部队组建了守桥部队,自此以后,守桥部队就和这座大桥的生命彻底挂钩,事实上守桥部队的工作并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任何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都有很多不平凡的事情。

在后来50多年的时间里面,守桥部队先后排除各类重大险情四百余起、查获各类危险品千余件、救助困难群众数千人,完成重大临时勤务300余次,确保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绝对安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忠诚守大桥、奉献为人民”已经成为了守桥部队每个战士心中牢记的使命。

当年守桥部队的战士

据守桥部队战士们回忆称,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站哨非常辛苦,因为桥面上每天都要来回8万多辆汽车,4000多艘船,站岗的士兵常年暴露在接近100分贝的噪音下面工作,不仅如此还要忍受比平常马路上20多倍的尾气,而且守桥士兵的哨位是在13层楼的高度,需要士兵徒步走上242阶台阶,每次换班前后都要经过3个小时。

说起来,自南京长江大桥建立以后,许世友就对这座大桥格外关注,尤其是后来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面,1970年许世友抽调独立第2师专门负责守备大桥。

师长郑永乐上任之初,许世友就嘱咐他:“长江大桥从筹建到建成,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能有今天非常不容易。现在形势太乱,你们要守卫好这座来之不易的大桥。”

郑永乐接受任务以后,立刻做出了详细的岗哨部署,为了避免冲突,郑永乐将大桥附近巡逻的任务交由民兵负责,部队官兵专管桥上的巡逻,郑永乐记得,为了保卫大桥的安全,许世友还赋予了郑永乐可以随时调动南京军区的连队来保护大桥。

当年守桥部队的战士

守桥部队建立以后,许世友还是经常到大桥上视察,对于守桥部队的战士,许世友也嘘寒问暖,询问他们有什么需要。郑永乐后来回忆中,还清楚地记着一件事儿。

1971年冬,有一次晚上许世友视察南京长江大桥,看到士兵身穿单衣在大雪之中站岗,冻得瑟瑟发抖,许世友当即决定,在大桥上修建临时岗楼。

结果这一建议提出以后,遭到了桥梁管理人员的拒绝,他们认为大桥上修建岗楼,不是很美观,因此不同意许世友的意见。许世友听说这件事儿以后,当即勃然大怒,将桥梁管理的领导叫来痛骂了一顿。

“你就忍心让这些年轻的娃娃们,在雪地里站岗?我现在命令你们立刻建造岗楼,缺人我给你们派工兵,缺钱从军区拨款,有人要问谁建的岗楼,就说我许世友建的!”

许世友

自决定建立南京长江大桥开始,许世友对大桥的建设和保护,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可以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这当中许世友的作用不可忽视,无论是118辆坦克浩浩荡荡的走过大桥,还是模拟潜艇导弹试射,许世友留下了很多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典故,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这些传奇故事今后也会在人们的口中,慢慢地传下去,成为一代人永恒的经典记忆。

1.《漫步史书 许世友决定在南京长江大桥修岗楼,遭到管理人员反对:修了不美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漫步史书 许世友决定在南京长江大桥修岗楼,遭到管理人员反对:修了不美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