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李世民废掉亲生儿子李承乾,怒气未消下,他埋怨大臣们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于是一大波“太子家教”就遭殃了,纷纷贬官。

但是,只有一位大臣,不仅没有获罪,反而还升官了。

此人就是于志宁。

当年的太宗皇帝满心憧憬,心心念念派了很多官僚去给太子做幕僚,帮助自己儿子成长。而且,太宗皇帝多英明啊,所以他派过去几乎都是精英,没有一个普通人。简单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看出太子府官员的分量了:这些人包括杜正伦、孔颖达、房玄龄、魏征、刘洎、岑文本、马周。

这些人中,杜正伦,孔颖达,马周是博学大儒;

岑文本忠孝节义,堪称道德楷模;

魏征、刘洎是著名谏臣;

房玄龄谋略见长,可以说,这个家教班子太宗费了很大心血。

但是无奈李承乾实在是不争气,即便面对这么多“老师”,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敛。而且变本加厉,还试图谋反,最后被太宗废黜。

但是,这些官员中,只有于志宁一个人没有获罪,反而升官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于志宁这么“家教”实在是太称职了,可以说尽心尽力的好老师,

640年,李承乾生活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

641年,于志宁的母亲过世,他想回去奔丧,但是李世民劝他: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太子需要照顾,于大人留下吧。于是于志宁没有回去,而是留在宫中专心教育太子。

当时李承乾的情况实在很糟糕,他在农忙的时候命人为自己修房子,还沉湎于歌舞。此时,于志宁规劝说:“如今的东宫是隋朝时修建的,那时人们就说它奢侈豪华,怎能再进行雕凿装饰。工匠官奴都是犯法亡命之徒,他们带着钳子凿子等物来往进出,宫廷警卫不能盘问。警卫在宫外,奴隶在宫内,怎不令人担心呢?东宫里多次响起鼓声,乐官乐工时常被留在宫里不让出去,前几年皇上的口谕告诫,殿下能不想想吗?”。

李承乾装作没听见,还是我行我素。

后来,又崇信宦官,和他们一起玩乐。

这时于志宁又劝谏道:“宦官身心都不健全,善于阿谀逢迎,靠着主子受宠作威作福,凭借上传下达制造祸患,所以历代都有宦官之祸,导致国家覆灭。如今殿下周围任用的全是宦官,轻慢高官,欺压朝臣,使得品级混乱,法度废弛,连路人都觉得奇怪。”太子更加不高兴。

后来,李承乾又私引突厥人,相互狎昵,而且不许宫中仆役轮休。于志宁再次进谏:“东宫仆役都有父母儿女,不许他们休息,有失宽厚仁爱。达哥支等突厥人,人面兽心,难以教化,把他们引进内室,甚为不妥。”

李承乾大为恼怒,暗中派刺客刺杀于志宁。结果等到刺客来到于志宁家中时,看到于大人一身简素,家中也十分简陋,不忍下手,于志宁这才得以幸免。

但是,太子的这些荒唐动作最后还是传到了太宗皇帝耳朵里,太宗十分震怒,废李承乾为庶人,东宫官属除于志宁之外全都获罪。唐太宗还抚慰他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不久,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太子家教)

但是,这次升迁带给于志宁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深深的恐惧:虽然自己得到了赦免,但是自己的那些老朋友却都获罪了,伴君如伴虎啊,真的是太可怕了。

所以于志宁在李承乾被废之后显得格外谨慎。虽然李治可以成为太子,自己算得上是有一份拥立之功的,但是从此谨言慎行,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在后来唐高宗废王立武的问题上,整个朝廷的空气十分紧张。

长孙无忌当面回绝,褚遂良以命相逼,纷纷反对武则天当皇后;李勣表面中立,暗中支持武则天;于志宁依然表现得默不作声。

显然,这是当年的腥风血雨见多了,现在想追求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罢了。但是这样的明哲保身在武则天看起来,那就是滑头:既然没有表态,那就是不支持嘛。所以在后期长孙无忌的谋反案中,武则天把于志宁也网罗进来,将他远远地贬到了地方。后来不久,于大人就过世了。

不过,念在于志宁对自己有功,而且当初没有公开反对,唐高宗还是给了面子,追赠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定。也算是一种尊重了。

于志宁的人生,其实是很矛盾的。

在他忠心耿耿辅佐李承乾的时候,太子不懂事,屡屡和他唱反调;

在他大展宏图,想要做好大臣的时候,亲眼目睹自己的老同事们一个个贬官,慢慢变得害怕,寻求自保;

在他明哲保身,不发一言的时候,却又被扣上了“滑头”的帽子。

想想也让人不禁唏嘘。不过,相较于其他人,于志宁算是善始善终,值得敬重。

而且,他的历史功绩和贡献不容小觑,值得后人深深追忆。

1.《若能得到贵人 为何李承乾造反,只有于志宁未被牵连,还做了李治的老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若能得到贵人 为何李承乾造反,只有于志宁未被牵连,还做了李治的老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