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而且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对其研究的深度也逐步加深。身处晚唐的唐宣宗是这一时期较为特殊的帝王,曾创造过“大中之治”的政治局面,然而在其执政的短暂十三年中,政局的演变跌宕起伏。
以时间为界点的动态研究,可以更直观的洞察大中年间的政局变动,在研究大中政局的路途上也会有更多的发现。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亦或是济、佛教、宰相、宦官等因素引起的政局动荡,都能够发现存在于唐宣宗一朝独有的时代印记。
唐宣宗以唐武宗皇叔身份,且又辅以宦官拥立而即位的特殊性,使之从登基开始就陷入了重重矛盾之中,而这也成为众多史家对唐宣宗,各种评价的出发点,但无论如何,作为处于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唐宣宗,确实为其政权的稳固作出了不懈努力。
宣宗以宪宗皇子的身份正其血统,为自己登基为帝提供了必要的身份支持,利用宪宗曾到过的青龙寺门复开之机,重新证明自己作为宪宗皇子继承大统的合理性。
另外,在收复河湟故地的政治事件上,宣宗紧随宪宗遗志,完成其心愿,从而能够顺理成章地进入政治体系中。在排除政治隐患的前提下,开始了其加强皇权的新局面。
吏治建设是宣宗登基进行了第一步改革,帝王的改朝换代亦影响着宰相辅臣的调整。李德裕的贬谪以及白敏中的扶持都是这种调整的表现,在异于唐武宗权力中心的新帝唐宣宗登基之后,一个被唐武宗所器重的宰相的命运结局,便是逐出新的权力中心。
不管学者们对于李德裕贬谪问题的评论如何,但终究要承认的一点就是唐宣宗的做法,是为其政局的稳固而做出的,这是有利于一个王朝兴盛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哪个权力中心掌握国家命脉,都是对整个政权的尊重。
然而政治斗争所表现的,却是对旧的权力中心的残酷瓦解,如此表象之下,对于弱势群体的怜悯之心,往往会误解真相所具备的内涵。从后来唐宣宗对吏治建设中的卓著成效来看,范祖禹“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的评价也是较为准确的。
宣宗朝初期的官吏调整,以及严格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对于新的中央政权的支持及拥护,使得唐宣宗在以后的十余年中励精图治,为创造盛世而倾尽全力。
唐宣宗在位期间,地方的频繁动乱也影响着政局的稳定。观其政局可知,不管是什么程度的动乱均穿插于大中年间,但都未形成大规模的起义之势。
藩镇节度使的叛乱有小范围的恶性膨胀,一度演变为宣宗朝晚期的具有连续性、广泛性的大规模的军乱态势,这是隐在社会各阶层中矛盾的统一爆发,也是在大中朝晚期之时愈演愈烈。
然而藩镇的这种乱象最终未成气候,其原因存在于各类矛盾之中,包括中央与藩镇的矛盾、藩镇之间的矛盾以及藩镇内部的矛盾,地方藩镇节度使权势的膨胀,造成了各地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境,然而各地的星星之火,却未能连成一线形成对中央的威胁,如此,中央的镇压也就相应的易于掌控。
因此,在唐宣宗在位之时,全国大规模的起义未能形成。贯穿于唐宣宗朝的三股力在大中晚期的时候,矛盾逐渐显现,皇权、相权以及宦官权势三者的不平衡,导致了政局的动荡。
大中初期,鉴于宦官集团的拥立之功,以及新政权的动荡不安,唐宣宗对宦官集团采取了让步妥协的态度,提拔了一批对宣宗即位有功的宦官,如此,宦官的权势于此时积聚起来,甚至在济、军事等方面多有染指。
然而,唐宣宗意欲加强皇权同时削弱相权的做法,则是在一次次的更换首辅宰相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直到韦澳罢相,相权的削弱已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最终致使宦官权势恶性膨胀,权力的天平如此倾斜,这也是唐宣宗始料未及的,终在其驾崩不久之后,朝局的颓势便显露无疑。
纵观唐宣宗一朝的政局,可以见得唐宣宗对于李唐王朝所做出的努力,唐宣宗所颁布的政令,也着实对朝局的兴盛有着一定的成效,虽然未能挽救处于衰败之中的唐王朝,但也能从中体会到,唐宣宗对王朝兴盛的强烈愿望。
1.《半生的癫狂 宣宗朝政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宫廷政变,并引发了中政局的不稳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半生的癫狂 宣宗朝政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宫廷政变,并引发了中政局的不稳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8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