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勤俭节约既是国家倡导的一种美好品质,也是我们个人应该去坚持的一项优秀习惯。著名的治家之书《朱子家训》中就有关于勤俭的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许多古人更是身体力行,将勤俭这件事落到实处,成为历史上的勤俭治家的好榜样。

父母“抠门”下的“伪节俭”教育,孩子长大后,会自卑到骨子里。

比如说古时候的一代名相魏征,不仅自己厉行节约之事,还把节俭这件事上谏给皇帝,要皇帝做好天下的表率。直言圣上应当居安思危,戒奢从简。唐太宗采用了他的谏言,更是以身作则,反驳并群臣修建宫殿来居住的想法。在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一众能人志士的辅佐下,最终开创大唐盛世贞观之治。

勤俭并不是说一味地节约支出,减少消耗,否则就变成了“伪节俭”。真正的节俭父母是量入为出,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但是确实需要且负担得起,就会购买来使用。很多大人都会告诉孩子这样一句话,那就是“钱要花在刀刃上”。但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对大方一点,毕竟吃穿不愁之后,要讲究生活质量。

再者父母对待金钱的观念和使用,也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金观观。若是对待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等到他们衣服破了以后缝缝补补又一年,吃的食物管饱就行,长久以往,势必会造成孩子自卑的性格。因为你的“不舍得”花钱,明明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些小需求但是以节俭为名拒绝,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我不配”的想法。

过度的节俭是病态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我们说的“抠门”。当然,造成一个人“抠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童年家境贫寒,家里生活条件刚足以支撑生存还谈不上生活。

亲眼看到父母时多么的辛苦,以及自己因为贫穷失去了很多机会等,都是造成一个人成年后过度勤俭的原因,哪怕条件转好,也难以改变习惯,从而变成“伪勤俭”。

我们自己勤俭,倒也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关键是如果我们不改变,难道也要让孩子走一遍我们走过的路,经历一些可能导致人自卑的事情吗?当然不是。每个父母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自卑,因为自卑会让人心理思考上出现一些障碍,甚至体现在言行上,导致自己不敢抓住发展机会,因为“不敢”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伪勤俭的负面影响,不仅是让一个孩子将自卑这件事刻进骨子里,导致他们变得敏感怯弱。而且过度的节俭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将就,进一步也会影响到将来孩子对待自己的方式。一个伪勤俭的孩子,将来在面临需要自己做出重大选择的时候,比如学习深造、他们会因为担心花钱从而放弃这样的机会,想想都是一件令人多么遗憾的事情。

为了避免孩子因为金钱而自卑,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呢?

1、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对金钱的态度

在生活上,当为家里添置物品时,我们可以携带孩子一起去做采购。找到目标商品以后,对比价格找到合适的、且自己家可以负担起的一款,就果断买下。当自己的工作技能需要提升,此时免不得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思考后认为可行,就去做吧。即便你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们也能体会到,花出去的钱对自己有帮助的,就是值得的。

2、培养孩子的金钱观,进行财商教育

现代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无处不在。面对商家们的消费陷阱和优惠噱头,我们既要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又要金钱配置到合适的地方。

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量入为出,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不可盲目消费,避免进入提前消费的陷阱,甚至去做违法网贷。然后学习如何理财和配置家庭资产,让总资产在保值甚至增值。

总结:

导致一个人自卑的因素有很多,父母不正确的金钱观和病态节俭的生活方式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对孩子的期盼和培养方向,是正面的积极的,比如健康自信、乐观坚强等。为了使孩子的成长更加趋向目标,我们应该正视和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待金钱使用的态度。骄奢之风不可长,伪节俭也不可取。

1.《农村宝妈小涵涵 父母“抠门”下的“伪节俭”教育,孩子长大后,会自卑到骨子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农村宝妈小涵涵 父母“抠门”下的“伪节俭”教育,孩子长大后,会自卑到骨子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