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皇帝会出于各种原因对于大臣的奏议留中,但是大臣不一定能够完全明白皇帝为何将自己的奏议留中。所以皇帝将大臣奏议留中之后,会引来大臣各种猜测。关于皇帝将朝政建言类奏议的留中,官员还是比较支持的,不会有太多异议。此类奏议内容大致是从宏观上向皇帝建议治理朝政的思想,基本不涉及具体事务的处理。如果皇帝不将此类奏议留中,大臣还会提醒皇帝留中该奏议。景德年间,宋真宗曾下诏不许官员匿名上奏的奏议乞留中。大臣李邈向皇帝列举唐宪宗时期君臣之间留中谏言奏议的事迹,以“则当时谏书亦有留中之制。”
来劝诫宋真宗不能禁止留中奏议
但是,如果涉及到与当时朝政相关的事件,皇帝将这些奏议留中之后,大臣们大多会持反对的态度,反对者认为留中奏议会使得朝政信息的渠道阻塞,使得朝政不明,甚至会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皇帝留中奏议的抗拒。 皇帝对大臣所上的奏议不加说明、留中不处置,就会引起朝臣的各种意见和不满的情绪。大部分情况下,大臣不满的是皇帝对自己所上奏议留中不作处理,还有一种情况是大臣就皇帝留中奏议这一行为表示反对。
孙就认为皇帝对大臣的章奏多留中不出会阻碍政治的正常运行,使得朝政壅塞不畅,使得紧急的章奏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臣伏见近日臣僚所上章奏,多有留中不曾降出者。臣愚窃谓此一事于朝廷之体,至要至重,陛下宜深思而远虑之可也。帝王尊居九重,总览万机,防谨之先,在于壅塞。锐心精力,举通其原,尚或间有欺隐;故作弛放,弊将如何”傅尧俞认为奏议留中不利于皇帝广开言路,“若言入则留中不下,面奏则置而不听,殆非所以开广聪明者也。”
大臣除对皇帝奏议留中
表示出不满和愤慨的态度之外,还会用一些实际行动向皇帝表明自己态度。一般情况下,皇帝将奏议留中之后,大臣会接二连三的屡次上奏,直到所奏之事引起皇帝的注意并且得以处理。苏辙上奏向皇帝说明除授张颉户部侍郎这一诏令不当,就此事屡次上疏皇帝,直至皇帝将其奏章降付三省,降付三省后事情还是没有得到处理,苏辙便继续上奏。
大臣也会在奏议中提及如若皇帝坚持对自己的奏议留中,官员会继续面奏皇帝此事。仁宗嘉祐七年(1062),监察御史里行傅尧俞已经前后上了三次上奏请求皇帝再责李允恭、朱颖士,皇帝只是将奏议留中不予实行,傅尧俞再次用札子上奏,并且请求皇帝采纳自己的谏言。并且在奏章最后说“此状不出,臣且再趋轩陛,重烦天听,胥重诛而后已。”皇帝对奏章的一再留中会刺激上奏者,使得上奏者以更加激烈的言语继续上奏。
苏舜钦在给欧阳修的书中谈及“进奏院之事”:苏舜钦设宴邀请好友,酒席间难免有高论,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大做文章欲将“庆历新政”派一网打尽,一再上奏乞求皇帝重罚苏舜钦,皇帝坚持留中不发之后,便用更激烈的言语继续上奏。“(诸台)重以秽渎之语上闻,列章墻进,取必于君,知二相胆薄畏事,必不敢开口以辨。”如果皇帝还是一意孤行对大臣的奏议留中,便会引起大臣极端行事。神宗熙宁年间,唐坰因王安石更改自己的官职迁怒于王安石,向神宗上奏二十疏,神宗素来不喜欢唐坰为人,对其奏议皆留中。
最后论点:
在一次百官起居日时,唐坰向神宗要求请对,皇帝说允许唐坰改日请对,唐坰长跪不起。皇帝只好宣唐坰上殿,上殿之后,唐坰大声宣读自己的奏章,大致内容是“安石专作威福,曾布等表里擅权,天下但知惮安石威权,不复知有陛下”。皇帝屡次制止,唐坰依然淡定自若,继续宣读,读完之后,下殿再拜而退。因此事,神宗欲贬唐坰为潮州别驾。王安石认为唐坰为人素来张狂,不需要因此事对其责罚太重,改监广州军资库。正是因为神宗将其奏章皆留中,且不加说明,唐坰才会以这一张狂的行为作为不满皇帝留中自己奏议的回应。
1.《良好说历史 官员对皇帝奏议处理不满,会表现出什么态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良好说历史 官员对皇帝奏议处理不满,会表现出什么态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