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创立,以黄老学说为治国理念,这是基于汉高祖和以萧何为核心的官僚集团创立的汉初的各项制度,由于这些制度的相对完善和合理,这才给了黄老学说存在和持续的可能。而众多制度当中,最关键的应该是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而政治体系中关键的就是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是保证权力集中在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手中,完善的中央官制是大一统的前提,也是大一统的结果。中央官制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国家软弱甚至崩溃,或者易主。

地方行政制度是保证国家稳定的必要条件,一个较为合理的地方行政制度,能有效保证税收的收取(国家财政核心),兵源、稳定以及中央的政策得到贯彻,如果此项制度不适合形势,就要调整,调整失败,地方割据,人民起义,边疆危机和动乱就会旋即发生。

选官制度是官僚体系的核心,也极大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因为不管什么制度、政策,执行者是人,而官僚的来源意味着谁将获得权力,以及谁将来能获得权力。

一、中央官制——汉承秦制之三公九卿

周礼曰:“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国家的建立一定要有一定的政治体系,地方上有行政区划,中央和地方也要分设官职,使得国家能够有序运转。

汉朝建立在秦朝的废墟上,一个王朝如何运作他是不清楚的,比如前面叔孙通制订礼仪,就让他感到很舒服,但是一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可不是简单就能制订的,所以萧何沿袭了秦朝的各项制度,直到汉武帝之前,除了少部分外,中央官僚体制几乎没有变化。

秦朝制度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自西周以来的官制,西周官制主要是六卿五官,周的六卿为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六卿之外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也有人认为六卿是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它们分别有另外的称号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这是相对比较完备的官制。各诸侯国都会参照降格设置。但是到了东周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同时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始变法,由此在官制设定上也出现了变化,这是秦朝官制的第二个来源。到了秦朝大一统后,在原先秦国的基础上略作调整,建立了秦朝的中央官制,但是秦朝猝死后,汉朝建立,几乎全盘接受了秦朝的官制“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所有这些官制的核心是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遂称皇帝,自称“朕”,皇室亲属有专用名号,物品有专用名称,以示不同,而中央的官僚是皇帝的仆役,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幼主、傀儡等特殊情况除外。)但是皇帝一个人不能干完所有的工作,就必须让渡部分权力,给与官僚,所以这是官僚分取皇帝的第一层权力。官僚要有一定体系,而体系内必然有首领,这个首领就是丞相。虽然明废除丞相制度,但是明内阁首辅,清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晚清时期内阁总理大臣行宰相职能。

编辑 搜图

官僚要运作,就要有权力,这就与皇帝集权是相违背的,官僚权力太少无法运转,权力太大又会影响皇权,所以皇权与相权的冲突贯穿了中国历史,而很多时候中央官制的制定就是围绕这一冲突进行的。

一般来说皇权与相权的冲突,皇权是占绝对优势的,但是如果涉及到外戚,新君登基,幼主临朝等情况,皇权为求稳定,不得不要求相权支持,如果皇帝实力能够壮大,压制相权(外戚等),则恢复平衡,否则相权做大,就可能威胁皇权。

皇权与相权之争不单单是宰相的设立废除问题,实际上相权是官僚权益的代表,一般来说面对被统治者,两者是统一的,但是其他时候彼此又会有巨大分歧,皇权需要官僚,但是必须压制官僚,一旦失控,皇帝会被架空,甚至有生命威胁,皇权孱弱,相权膨胀,皇帝成为傀儡,最终改朝换代的时间就临近了。比如曹操、司马师,后世的五代十国,赵匡胤等等。这个问题以后会专题讨论。

中央官制的设定中,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兼顾集权与高效。汉初,仿秦制,设立三公九卿。西汉的三公九卿与东汉有差异,我们暂时看西汉初。

三公: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 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集、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三公九卿制度从职能上来说比较完善,包含了当时各个方面,对于国家行政体系的正常运转是很必要的,但是也有巨大的隐患,那就是三公权力过大。

三公中御史大夫名义上是管理图集,奏章,但是其最核心的是监察百官,由于其以二千石监察其他官员,包括丞相、太尉,位卑权重,所以必须依靠皇权,皇帝对其也比较放心,以至于后来专门排刺史监察地方官吏,时间一长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此是后话。

最麻烦在于丞相和太尉,其权力非常大,丞相是百官之首,行政体系的核心,其权力过于膨胀,所谓不怕县官就怕现管,诸官僚在丞相直接领导下,就绑定在相权上,如果皇帝孱弱,丞相就几乎独揽朝政。而太尉掌管军权,虽然名义上听从皇帝符节调兵,但是实际操作中,是有可能越过皇帝。比如李斯能够擅自篡改秦始皇遗诏,更立胡亥;比如铲除诸吕,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掌控军队,就绕开当时的皇帝,诛杀诸吕。

新继位的汉文帝不得不考虑,今日可立己,明日是否可立其他人。汉文帝地位稳固后,就开始针对周勃,采取一系列行动,先是架空周勃,最后将其驱逐出长安,使其远离权力中枢。不过这些举措是针对的只是个人,对于制度上的巨大漏洞,没有进行改动。

但是总的来说,这是一套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朝廷无大变动,能基本完成行政运转,也就保证了国家体系的稳定,在黄老学说的指导下,皇帝也没有对其进行大变动,最多改动名称,而不改变其职权。皇帝只负责大的决策,具体执行交给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已经制定好的政策,皇帝也较少干预,完美契合了黄老学说。在这个完善的行政体系下,汉初顺利形成了大治的局面。

1.《先还说历史 汉初顺利形成了大治的局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先还说历史 汉初顺利形成了大治的局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