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期实行王侯二等制和二十等军功爵制,之后王莽建立新朝,改革爵制,以五等爵制取代二十等爵制。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又废除了王莽实行的五等爵制,重新恢复西汉旧制。到东汉后期,二十等爵制逐渐衰落。在这里王粲论述东汉末年爵位不按照实际情况授予,也不按照等级上升,爵位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百姓甚至不知道爵是什么,所以夺爵,百姓也不害怕,赐爵,百姓也不因此而高兴。到献帝时期,爵位逐渐成为各方势力拉拢人才的手段,爵位泛滥,还突破了汉代旧制,出现了异姓称王情况。

献帝时期爵位授予

献帝时期,各地割据势力相互混战,东汉政权逐渐瓦解。这一时期的爵位情况复杂,既有延续之前的制度,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第一,与东汉中后期存在大量的宦者侯相比,献帝时期没有宦者封侯现象,这主要得益于董卓进京后铲除了宦官,至此东汉宦者封侯现象结束。 第二,东汉献帝时期有六人封诸侯王(曹操、刘备除外),一人绍封。其中南阳王刘冯、东海王刘祇封王后旋死,琅邪王刘熙在建安二十一年被曹操杀害。献帝子封王时间集中在建安十七年,蜀国徐靖对此的评价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因为曹操在第二年(建安十八年)曹操就进爵为公了。曹丕代汉后,汉诸侯王变为崇德侯。建安十一年,在立故琅邪王容子熙为琅邪王的同时,还废除了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 第三,在功臣侯中,除曹操、孙权、刘备等人外,其他人的爵位都还是在汉家制度范围内。献帝时期,封侯现象多见,情况相对复杂,这与当时特殊的政治局势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很多封侯已无实际利益,只不过是一种美称,多为权臣的一种统治手段,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依附于他。 第四,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士人封爵。

后汉中后期

外戚侯和宦者侯增加,引起了大量士人的不满。如陈蕃上谏:“高祖之约,非功臣不候。而闻追录河南尹邓万世父遵之微功,更爵尚书令黄俊先人之绝封,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授位不料其任,裂土莫纪其功,至乃一门之内,侯者数人,故纬象失度,阴阳谬序,稼用不成,民用不康。”桓帝时期,李典上奏:“臣又闻爵赏之设,必酬庸勋;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今功臣久外,未蒙爵秩,阿母宠私,乃享大封,大风雨雹,亦由于兹。”

他们运用汉高祖规定的非功不侯的原则斥责社会现状,表达自己的不满。虽然也有张禹、郭镇等士人受封,但人数相对较少。到献帝时期,宦官张让等诛外戚何进,董卓诛宦官,使得宦官封侯消失,外戚侯大大减少。献帝时期士人封侯现象最早出现在建安五年,荀彧封万岁亭侯,建安八年,荀攸封陵树亭侯,郭嘉封洧阳亭侯。封士人为侯与曹操的用人原则“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相符,同时也是曹操招徕人才的手段。

结语:

到魏文帝时期,亦封大量士人为侯,如陈群、郭淮、刘放、钟繇、陈泰、高柔、华歆、王朗、桓阶、卫臻、徐邈、王凌、司马懿等人。 在建安十六年,共有魏公子五人封封,不只曹操令中所说:“前朝恩封三子为侯”21。按照汉家旧制,曹操为武平侯,是县侯,恩封后代为侯,除嫡长子之外,其他人只能得到更低一级的爵位。但是封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皆是县侯,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在汉制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对汉制加以调整,就可能得到解决。两年后(建安十八年),曹操为魏公,突破了汉制,这些问题就不复存在。

1.《心里说历史 献帝时期爵位授予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心里说历史 献帝时期爵位授予形式,是什么样子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