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贴黄只是用于公文纠错。到了宋代,贴黄的用途和用法就开始多种多样。宋代的贴黄可以是对奏议内容的概要介绍贴在正文之前或者奏议封面上,也可以是正文内容的补充贴在正文之后。北宋时,大部分官员会在贴黄里畅所欲言的谈论政事,因此“贴黄乞留中”是大臣求自保的一种方式。而皇帝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其章奏或者贴黄留中。大臣上奏时在贴黄上简要的对事情说明,并明确表明希望留中,因此,在章奏的内容里就可以对要说的事情直言不讳的说清楚。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3.baidu.com/feed/37d3d539b6003af3c36d6c21118d7c541238b6c8.jpeg?token=029e62fe6f2b1ec85ca52c33a3b1bce6)
元祐元年
吕陶上奏给哲宗《奏乞放坊场欠钱状》的贴黄中便简要说明请求免坊场欠钱之事,只是自己一种建议,听不听全在于皇帝,而在其状奏内容中则说明了皇帝免除坊场欠钱时,多遭到有关部门舞弊贪污,使得惠民政策无法恩惠到百姓。乞求留中以备圣意参考,不必下发有关部门,免招不必要的麻烦。“臣今所奏,只是乞朝廷特放坊场欠负,可遇不可,禀自圣明。即非冲改户部条贯,须至立法。”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2.baidu.com/feed/1b4c510fd9f9d72add319e9fc98d923c359bbb0f.jpeg?token=29733f4ee519fb8f79b0215d49c35ef0)
元祐六年(1091),苏轼受到朝中大臣的弹劾,进退维艰之时向皇帝上奏了一份奏议,说明了自己虽然受到皇帝和太后的信任,但是朝中大臣不断地攻击使得自己力不从心,不愿意再留在朝廷,希望皇帝能够让自己知外任。苏轼这封奏议的贴黄中也只是大致说明了一下自己奏议要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太多的其他内容,但是,在奏议内容中就说得比较详细。故而苏轼希望皇帝对自己所上的所有奏议都可以留中,从而保全自己不再受到其他大臣攻击。“所有今来奏状,乞留中不出,以保全臣子,臣不胜大愿。”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7.baidu.com/feed/9c16fdfaaf51f3dec1cbc98289494a173b29790e.jpeg?token=67ca40ef91e341721433f722aaa63a99)
也有官员请求贴黄留中,而奏章降出实行。元祐二年(1087),右谏议大夫梁焘上章弹劾黄履。首先,黄履作为御史官员时,党附于蔡确。在蔡确在位时,黄履不曾对蔡确的奸邪欺罔闻等行为做出指正,有愧于御史的职责。而后,又因私人交情,举荐刘次庄补御史之职。刘次庄与蔡确之弟蔡硕交情匪浅,“盗用军器监官钱,抵罪除籍,清议喧然不平,谓履之不忠莫大焉。”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2.baidu.com/feed/2e2eb9389b504fc2096d4fe6c07a5d1991ef6d57.jpeg?token=144ce00738e24dad43798b302eb0cd37)
梁焘认为对于黄履应该重行贬窜
对于这封弹劾黄履的奏议,梁焘希望皇帝能够降出实行自己的奏议,而对自己的贴黄留中即可。“仍乞降出此札子。其贴黄乞留中。”官员也会在上奏之时明确提出请求皇帝揭去贴黄之后再下发实行。哲宗元祐三年(1088),刘安世在论执政堂除不公时,贴黄中对其不公之处以激切的言语做以说明,所以希望皇帝可以揭去贴黄,将奏议付外实行。贴黄称:“……窃虑陛下体貌大臣,重伤其意,欲乞去此贴黄,付外施行”。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2.baidu.com/feed/6a63f6246b600c330316075405ebeb07d8f9a16b.jpeg?token=f27b910bd68e19575e36f3c98e05c40a)
有时,官员上奏时还会使用多个贴黄,在其中一封上提出乞求奏议留中的请求。晁说之在元符三年应诏上奏时就在其中一份别贴黄中提到请求皇帝留中自己的奏议御览。也有官员在奏议内容和贴黄上都提出乞留中奏议的请求。元祐五年(1090),刘挚在论述邓温伯和梁焘等人官职任命之事的奏议中就请求皇帝对于贴黄和内容都保密。皇帝任邓温伯为翰林承旨,台谏官员纷纷上奏以为这样的除授不当,皇帝因此升迁这些台谏官员,让他们不再担任言职,无法再对皇帝任命官员提出意见。而台谏官员们则因皇帝不采纳自己的谏言,想要辞官,不愿接受皇帝的升迁旨意。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4.baidu.com/feed/c8ea15ce36d3d5393a95caae1e205358342ab067.jpeg?token=04478a0a2e3e69253bd9bfe646742a9e)
结语:
后来皇帝只好改任邓温伯为侍读,寻又改知南京。三省官员共同进呈:“之前除授承旨的任命已经下达,不能朝令夕改,故还是任邓温伯为翰林承旨。然而此事已经过去一些时间,对于邓温伯的除授意见仍然议论纷纷,实际上是因为邓温伯是王安石的朋党之人,所以对于邓温伯的弹劾从未停息。”刘挚上此奏议希望皇帝可以坚持初心,对新法派的态度不要有所变更。而对于自己的奏议则希望皇帝可以留中。刘挚在奏议最后说道:“伏乞留中详览,不胜幸甚!”而在贴黄中同样乞求留中:“故具此札子,乞赐留中。”
1.《佳奇说历史 在大臣乞留中奏议时,包含哪几种形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佳奇说历史 在大臣乞留中奏议时,包含哪几种形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