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三国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很值得研究。他以稀薄的刘氏血统,为何能从一堆正经宗室中脱颖而出?而他为何最终又不能像汉光武帝刘秀那样,三兴汉室?

围绕着刘备,还有很多疑问:同样是武将,为何关羽张飞纳头便拜,田豫张辽理都不理他?同样是文臣,为何诸葛亮庞统就能引为臂膀,而荀彧荀攸对他爱答不理?

刘备

而同时,一直有种说法:曹孟德占天时,孙仲谋占地利,刘玄德占人和。这个说法到底准确吗?

作为一个草根人物,刘备的一生,有太多值得我们解读的地方。

要回答上述问题,先要弄懂一个根本现状:东汉社会,是一个阶级森严,以孝治天下的社会。

一、以孝治天下和东汉的社会阶层

刘备只是编草鞋出身,除了一个皇族的微薄血缘,没有任何优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是什么给了刘备崛起的空间呢?

是东汉的社会现状。

东汉经董卓进京一事后名存实亡。但它又有四百年的群众基础。所以大家都说人心思汉。也就是说人们怀念大汉。那么,我们再细分一下,是什么人怀念大汉呢?很不幸,不是所有人怀念大汉,只是庶民在怀念那个理想中的汉朝。在上层大世族圈子里,早就已经丧失了对大汉的信仰。

世受皇恩的大贵族、大士族不爱汉朝了,反而在汉朝受益最少的平民和小地主仍然思念汉朝,是不是很荒诞?

为什么会有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呢?还要从大汉以孝治天下的政策说起。

1、孝经的双标

以孝治天下,是汉朝的基本国策。作为道德评价标准,也是举孝廉的重要评判指标。你可以理解为相当于高考语文+外语的总分。孝这么重要,从皇帝到诸侯到士大夫到庶民都有严格的孝的定义。在两汉最重要的儒学经典《孝经》中,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对天子的要求见下文,我们可以看到要求好高啊,天子表示压力很大: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对诸侯的要求见下文,同样,要求蛮高的,诸侯投了个好胎,不就要尽情享受吗?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同样,对卿大夫,要求也不低。看来在汉朝,当一个符合要求的知书守孝之臣也很难。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孔夫子

最后,让我们看看孔子对老百姓(庶民)的要求,看完你就知道什么是双标了。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看到没?简单不?好好种地,节俭点孝敬父母。和之前的天子诸侯士大夫比,简直太容易了好不好?

孔子的双标,给大汉以孝治天下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做个好天子、好诸侯、好士大夫太难了

标准太高,用尽全力也达不到怎么办?只有两条路:1)破罐子破摔。2)作假。

一般天子、诸侯选第一条,尽情享受人生不好吗?所以你看东汉后来的几个皇帝,一个比一个玩得厉害,什么给狗封官什么的都做得出来,反正我也当不了一个圣天子,咱就怎么开心怎么来吧。

一般的士大夫选第二条,不一般的士大夫选第三条。什么是第三条,就是人家真能做到,这也是东汉的脊梁人物,虽然少,但不是没有。可惜,大多数人都是肉体凡胎,他们只能造假,一开始还有点廉耻,只是夸张,后来有不要廉耻的先突破底线,用石破天惊的孝行博到孝廉或名声后,大家开始内卷起来,干出了无数博眼球的“孝行”。后来竟然还出现了孝廉守孝十几年的,在墓道里生了几个孩子的,不一而足。

这导致,帝国的上层其实是没有信仰的。忠君要苦谏,有可能掉脑袋,有可能得罪同僚。太难了,还是躺平香啊。

但大家都内心还是想做个好人,所以,力所能及尽量往孝经上靠,那么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明显是相对容易的。最后,变成了孝敬长辈>孝敬皇帝。

而长辈可不是其他人,是本族本家的长辈、父母。那么就很自然变成了效忠家族利益。

而士大夫一旦开始效忠家族利益,就变成了士族。皇权啥的,就靠边站了。

这也是东汉倒台了,大家叫得比较凶,但最终真正扶保汉室的,没有几个。出来的几个,也是打着扶保汉室的名头,为自己谋福利的,比如我们的孟德兄。当然,连名头都懒得打,一门心思自己当皇帝的也有,比如我们的袁本初。

3、好庶民太多了,大汉才没那么容易死

相比于做个好天子、好诸侯、好士大夫,做个好庶民无疑容易多了。由于孔子对庶民要求过低,自觉达到好庶民条件的,都认为自己为父母长辈尽孝了。达到孝经要求了,比比上头哪些士大夫,你们配叫士大夫吗?这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导致庶民自豪感爆棚。

这也很好理解。对家里没啥资产的庶民来说,不存在朝廷和家族利益冲突,因为家族力量太渺小,根本无法和帝国比。而同样,因为孝经对他们标准定得低,他们也不存在达不到孝经上要求而导致的精神分裂:破罐破摔?造假?都不存在的。所以,相比皇帝和士大夫,他们更有自豪感,因着这份自豪,他们也更为大汉着想,更无私。

历史上庶民出身,为汉朝建立不世功勋的数不胜数,班定远、陈汤等等。

这里要说明一下:奴隶和流民是不在庶民之列的,他们丧失了基本的谋生土地和能力,只能依附大地主存在,对自己根本没道德要求。所以,黄巾之乱就是这帮填不饱肚子的人搞起来的。

看到这里,大家想必有点感觉了,没错,刘皇叔就是庶民,关二爷也是庶民、而张飞作为一个小地主,也只是庶民。他们仨为何结义?有着共同的目标:扶保汉室江山。

这就是小庶民的理想。而刘备,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奋斗。

二、刘备为何脱颖而出?真心扶保汉室得到了庶民们的拥护

刘备前半生,投靠他的都是什么人?在他当徐州刺史前,只有关羽张飞简雍等寥寥数人罢了。

而这几个,无不是庶民出身,并心怀汉室。

和曹操袁绍这些官二代比,出身更低的刘备,能够在乱世中挣扎,得到徐州牧陶谦的认可,已经是庶民的胜利了。还想着士大夫投靠?想啥呢?可以这么说:袁绍的起点就是刘备的重点。

但真正和刘备相处的人,尤其是庶民和小地主们,都为其扶保汉室的精神所感染,共同的阶级属性和自豪感,让和刘备接触的庶民们,选择刘备并不离不弃。

想想为何曹操留不下关云长?除却兄弟义气,阶级属性也不同。关羽到死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庶民的理想是恢复汉室,而作为士大夫的代表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是二者的道路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同理,这也是刘备和曹操的根本区别。也是刘备在三国真正立身的根基。

例如最终为刘备招揽的大才诸葛亮,作为一个“躬耕于南阳”的读书人,他的阶层显然更接近于刘备而不像荀彧荀攸一样更接近于曹操。

刘备也知道自己的阶级属性,他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曹操带兵追来,他不舍百姓,树立自己的“以人为本”的人设。而百姓,也在接触他后,选择相信他这个本阶层的代言人。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百姓跟随

为什么刘玄德得人和?他的出身,他的庶人理念,天生就和当世的百姓相合。而由于他对士大夫阶层并没有影响力,也就更谦卑和有礼。会受到真正扶保汉室理念的士大夫和喜欢谦恭主上的士大夫的欢迎,这才是刘备的人和。

三、刘备为何无法统一天下?没有天时

按理说,刘备是庶民的代表,为啥不是所有庶民都投靠他?让他很快起势呢?并凭此顺利统一天下呢?两个原因:名头和大士族立场。

1、名声的重要性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现在各个自媒体的大V们,各拥千万粉丝,他们的水平真的很高吗?能超过有一万粉丝的我千倍吗?显然不是的。他们有名声,名声带动了粉丝,粉丝又反过来推高了名声。

刘备也是这样,他没那么多粉丝。没人知道他是真心扶保汉室的庶民代表。这导致大汉的真正支持者庶民们无法找到自己合适利益代言人。而当时的大V是谁?是掌握了话语权的士族。代表人物就是袁绍。

东汉灭亡,群雄并起。大家投靠谁?投靠那个名声好,势力大的。

什么是天时?这就是天时啊。

与其说曹操得天时,不如说袁绍得天时。只是曹操干掉了袁绍,硬生生将天时夺了过来而已。

荀彧为什么一开始投靠袁绍啊?就是势力大,成功概率大嘛。后面为啥转头投靠曹操?能力强,忠心汉室嘛。至于刘备?呵呵,人家荀彧是世代官宦的大士族,怎么瞧得上野路子的皇叔呢?

刘备什么时候被人认可?是他一次次参加讨董大会当苦力;被陶潜认可当了徐州刺史,开始赢得了名声,并被一部分小士大夫如孙乾、糜竺等人看重并跟随;被汉献帝尊为皇叔,纳入族谱,确认了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搞衣带诏,明确了自己反曹操的想法。

这么一路走来,一个是名声传遍天下,大家终于知道了有个一心扶保汉室的刘皇叔;一个是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点势力和人马。

同时,和他比更加根正苗红的刘氏宗亲们,则纷纷令人失望:刘焉只知割据益州,根本不管川外皇室的死活;刘表乱世无能为力,顿足荆州,坐视中原战乱而不敢北伐。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正是这些汉室宗亲的无力或者自私,才反衬出了刘备的全力以赴。这才有了刘备在荆州的绝地反击。

2、大士族的立场

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大贵族大士族其实是不想恢复汉室的。刘备的复兴汉室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像荀彧那样的保皇派在大地主大士族中比例很小。原因正如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他们都属于稀有的不一般的士大夫。而大多数士大夫还是肉体凡胎。

对占大多数的士族们来说,第一章说的思想上的原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利益问题了:大汉那一套制度,不能保证大士族的利益,自己当皇帝制定规则不好吗?你看后面曹丕和司马家的九品中正制,不是更能保证士族利益?

投靠刘备?万一真出了一个汉光武帝那样的三兴汉室,我们不还要在刘家的威压下再缩手缩脚几百年吗?这谁忍得了?

这也是刘备一直在中原争霸中无人支持的原因。当时即使徐州牧陶谦已经将徐州给了刘备。但徐州地方豪强陈登、陈圭父子只是表面应承而已。当张飞和地方实力派曹豹发生冲突时,地方豪强们还是果断抛弃了刘备,转投吕布这个三姓家奴,名声烂大街的人。最终,丧失了地方豪强支持的刘备还是丢失了徐州。

宁愿选吕布也不选刘备

3、三国鼎立

最终,一路走到荆州的刘备,终于学会如何和士族打交道,并拥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实力。可惜,此时天时已失:中原大体安定。曹孟德作为最终的胜利者,三分天下有其二。刘备,还是吃了起步低的亏。

还好,刘备终于在荆州、益州站稳了脚跟。为啥?刘表、刘璋手下士人大量投靠的结果。他们大都是认可汉室正统性的士人,所以才会投靠到刘氏宗室手下。更换了一个汉室宗亲,接受度高而已。

四、刘备的遗憾

刘备最终还是有机会统一的,关羽出襄樊,其实已经见到曙光了。可惜,被目光短浅的东吴孙权,丧失了最后的机会。具体见我前一篇文章。吕蒙夺荆州灭关羽,是东吴最严重一次战略失误。背后原因耐人深思

有人说,孙权凭啥不能背刺?拿下荆州自己才能保全。否则刘备也会打孙权的。对此我要说:那是孙权的被害妄想症发作。

青梅煮酒论英雄

刘备和曹操有根本性的理念矛盾:一个是扶汉室,一个是挟汉室。而孙权跟二者都不搭,他属于没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是偏安一隅的。这种人,两位老大没分出胜负,是不会消灭这种墙头草的。只是不时敲打而已。

所以刘备听到关羽死,荆州失的消息,知道自己理想几近无法实现,结义兄弟也因此而死。这种理想破灭的巨大悲痛,和最后努力拼一把的想法促使他发动了夷陵之战。

结果他赌输了,刘备只能在白帝城托孤,其实,托孤时他和诸葛亮心里都明白:恢复汉室,已经无望了。诸葛亮的伟大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得不说,纵观刘备一生,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庶民的代言人。而受他理想感召的,也都是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理想主义者。可惜士族豪强的力量处在上升期,他们的理想终究无法实现。

1.《漫卷黄沙0507 大汉悲歌,刘备为何能从三国群雄中脱颖而出,却又无法统一天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漫卷黄沙0507 大汉悲歌,刘备为何能从三国群雄中脱颖而出,却又无法统一天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