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后宫女性最普遍的用语是宫人,但因身份复杂,层级各别,只用宫人这个称呼,实难精确表达所欲陈述的对象。中宗时“宫人贵幸者”皆立外宅,且与朝官邪佞者恣为狎游。此处的宫人,是指有权势品秩的内官或宫官。

蒋玄晖弑唐昭宗,宣言“为昭仪所害”,“归罪宫人”。身为皇帝妃妾的昭仪也是宫人。文宗大和中,李训等构李宗闵托驸马沈齹于“宫人宋若宪”处求宰相。此时宋若宪任职尚宫,可见宫官也是宫人。以现今留存的114个宫人墓志来说,87例载明职务或品阶,其中有昭容、昭仪、婕妤等身为皇帝妃嫔的内官,还有司制、掌闱、司设、司簿、尚服、典灯等管理宫廷的宫官,墓志称他们为亡宫、亡宫人或宫人;如他们出家,则称亡尼或亡尼宫。由此可知唐代所称的宫人,确实包括妃嫔、宫官在内,不是只有下层的侍人者。

后宫女性数量最多的,不用说,仍是服务帝后、妃主、诸王的宫女。诸帝为示仁德,也为了宫人的新陈代谢,不时会将老疾无用者放出,如太宗即位赦,“放掖庭宫女三千余人”。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三月:“出后宫人三百人。”宪宗元和八年(813)六月“出宫人二百车。”文宗宝历二年(826)敕:“在内宫女,宜放三千人。”从后宫放出人数之多,可以想见他们不应全是内官、宫官,而主要是宫中的下层服务人员。

宫人是唐代后宫女性的泛称,大概因其居于后宫,乃宫中之人而得名。如前所论,宫人大抵可分为三个阶层,最高层为皇帝妃嫔的内官,其次为管理阶层的宫官,他们具有品阶。底层是服侍阶层的宫女,没有品阶,地位低下,没有自主性,可以当物品赏赐给大臣。后宫这三个阶层的女性,身份愈高的人数愈少,身份愈低的人数愈多,在宫中犹如金字塔形般存在,但他们都可名之为宫人。同是宫人,但为了与内官、宫官区别,文中用宫女这个称呼,指涉后宫下层女性,此亦目前可知用得最多的语词。与宫女意义相近的其他名称还有宫娥、宫娃、宫婢、宫妓等。史料中的用语经常是含混的,一个语词可能有不同指涉,如内人可指妃嫔,也可指宜春院的宫妓;宫人可为后宫女性的泛称,也可为教坊乐妓的一种特定名号。另外,宫女多指宫中的下层女性,唯偶然亦泛指后宫女性,或与外朝男性对称,但均属特例而已。

宫女的身份与去处是会变动的,她可能曾以后妃的面目出现,也可能因采选后久不御见而沦为宫女;她可以贴身进侍皇帝,也可能被弃置于离宫别院或陵寝,甚至成为宫内或女官;她或许被放出宫,或仅以葬于宫人斜而结束一生。

玄宗以后宫中已无女主专政的问题,但反倒多了皇帝与宫女间的直接互动。双方的近身接触,可让皇帝在交谈中得知外界信息与朝臣动态,是宫女发挥影响力的两种方式。只是宫女若意图不轨,则亦可借着近身机会,行谋逆之事,故宫中在制度面不能不对近身者有筛选措施,也不能不加强巡防体系。

唐后期宦官擅权,操纵皇帝的废立,但也引起皇帝的不满,欲连接朝臣以抗之。尤其在唐昭宗时期,这场皇帝与宦官的政治斗争,其交锋处竟扩及后廷内部,双方各自拉拢宫女以为己助,安排近身者探闻对方动静,甚至指派信任的宫女传宣诏命,取代原本是宦官的职责。唐末的宫廷变局,宫女乘势而起,加深了他们在政争中的影响力,并冲击到既有的政治文化

1.《经史子集说长道短 時尚与流行,唐代宫女的时装品味才是最早的服装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经史子集说长道短 時尚与流行,唐代宫女的时装品味才是最早的服装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