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武帝朝的政治策略。从上述的汉宣帝为其祖父争取名位是在向世人们表明自己是武帝之子孙,现在继续沿用武帝的事业,有着继承祖业的意味。 霍光死后,汉宣帝正式接管汉廷大权。开始真正的君临天下。在铲除霍家势力之后,汉宣帝并没有改变汉廷的国策,加上汉宣帝本人的勤奋,改变武、昭两朝国家实力衰微的现象,“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历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

宣帝在国家治理上

更加注重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在这一点上,汉武帝时期儒学只是用来粉饰太平,但是到了汉宣帝时期,对于儒法结合更加完善。曾祥旭指出:“汉武帝时代满朝酷吏,汉宣帝时代有酷吏有循吏,两者相互为用,调配使用一如左右手。”对于宣帝沿用前朝之国策,势必引得儒学之士对此进行批评,“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汉宣帝使用的治国策略,在儒生们看来,依然是违背了儒家治国的理念。

王吉在上奏中指出:“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言听谏从,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期会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这里明确地道出了汉家应该使用儒家之术,从根本上改变汉家原有的政治制度。 汉宣帝时期大儒萧望之在给宣帝上书中提到:“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劝解汉宣帝任用儒生,让儒生更多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之中来。从王吉和萧望之的奏疏中可以看到,对于汉宣帝所沿用的政治策略,儒生们是持反对态度,他们不认同武帝以来的所有的国家政策。

汉宣帝对儒生的态度极为冷漠

对儒生们所提出的政治主张也不予采纳。反而,汉宣帝却对身边明习律法的宦官加以重用,“初,宣帝不慎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用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足见汉宣帝对儒生的态度。 在汉宣帝刚刚继位之初,为了表明自己是延续武帝血脉,并继承武帝制度,便下诏要求为武帝立庙,想借以表达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然而,儒生们对此并没有对汉宣帝采取退让的态度,夏侯胜在给汉宣帝的上书中说道:“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在这里,夏侯胜对武帝的评价,直接反应了儒生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策略的不满,也是对汉武帝外儒内法政治策略全盘否定。王夫之指出:“宣帝者,武帝之曾孙也。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

从王夫之这句话中,更加体现了汉宣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的论证,也表明了汉宣帝急于为自己寻找更加稳固皇位的理由。当然,对于汉宣帝来说,对于夏侯胜的反对是不能够容忍的,如果否定了汉武帝以来的政治策略,直接也是对自己皇位合法性的否认,从根本上是对自己皇位的挑战,这也是汉宣帝对儒生态度一个重要的转变,但是从根本上,汉宣帝并没有彻底改变不任用儒生的政治状况。

结语:

在这上面,首先,汉宣帝在借助儒家理论给自己的继承皇位找到合法的依据,那么儒术或者说儒学对其巩固政治需要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次,随着儒学在社会上被广泛的推广,学子们在接受儒家思想有助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最后,西汉士人在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上能够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依据也正是汉宣帝合法继承皇位的依据是同根同源的。

1.《成功说历史 宣帝时期汉家制度的变化,有何不同之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成功说历史 宣帝时期汉家制度的变化,有何不同之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