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墓葬多是行用其旧有风俗,采用“潜埋”的方式,而不像汉代那样兴起高大坟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上陵之礼更是无从谈起。北方到北魏时坟丘式墓葬才逐渐增多,这与北魏完成北方统一后进行的“汉化”改革不无关系。杨宽先生指出,“冯太后永固陵的建筑,标志着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举行上陵的礼仪”,在北魏孝文帝之后形成了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相结合的陵墓制度。

北魏在孝文帝

之前的祭祀习俗中是不上陵的,史书很少记载在帝后下葬之后再到陵墓祭祀的情况,仅有明元帝在永兴二年(410年)在盛乐拜谒金陵,太武帝在始光三年(426年)行幸云中旧日宫殿,参拜陵庙。这两次都不是常规化'的谒陵,更像两汉时期皇帝的“巡陵,北魏在孝文帝之前虽无上陵之仪,却有对、先祖祭拜的传统,这是少数民族怀念祖先的表现,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措施,如太延元年太武帝派遣侍臣前往大兴安岭的旧墟石室祭祖。

太和十四年,冯太后去世后没有埋葬在传统的鲜卑墓地金陵,而是葬在了其生前与孝文帝共同选定在今山西大同的永固陵。在冯太后去世后的两个月里,文帝三次亲谒永固陵,之后的太和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年有亲谒永固陵的记载,如太和十六年九月“辛未,帝以文明太皇太后再周忌日,哭于陵左,绝膳二日,哭不辍声。”此外,史书也记载了孝文帝对金陵的两次亲谒。孝文帝去世后埋葬在洛阳以北的北邙山区,孝文帝之后北魏诸帝围绕孝文帝长陵聚族而葬在北邙墓地,此后的北魏皇帝亲谒陵均是在大事发生时前往北邙山区,如宣帝在改元、亲征时都亲谒孝文帝长陵。

北魏虽在孝文帝之后

频繁举行上陵之礼,但这已不足东汉时期的每年固定在正月、八月定期上陵,而是在有需要之时如改元、亲政等大事发生时才会有皇帝行谒陵之举,有向祖先神灵请示、祈福的色彩。北魏时期的兑帝亲谒陵可以说是旧有鲜卑旧俗和汉代上陵礼结合的产物,是“随需而谒”的兌帝亲祭,而不是定期上陵。北魏的继承者北周也曾举行过上陵之礼,“周太祖文帝葬于成陵,其子明帝初立,元年十二月,谒于成陵。”

这是在周明帝即位的次年举行的上陵拜谒,当是有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目的,也是如同北魏那般在重大事件时“随需而谒”。唐朝时期共有三次皇帝亲谒陵,这三次亲谒陵显然不是直接取法东汉的定期上陵。唐代的亲谒陵更像北朝的“随需而谒”,而非南朝那般刻意仿行东汉,定期上陵。唐代皇帝亲谒陵更符合“斟酌汉魏”这一原则。魏文帝亲谒陵正是棵合了南北方皇帝上陵传统而行。

本章小结

陵寝制度从先秦产生,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朝时己相当成熟。唐代的皇帝陵主要分布在关中、缑氏、昭庆、济阴定陶四大陵区.著名的“关中十八陵”主要分布在东经108°13'至109°3V,北纬34°31至35°03'的范围之内,按照封土形式可将其分为“积土为陵”和“依山为陵”两大类。先秦时期出现的对坟丘陵墓的“俗”祭,经过秦汉的发展,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上陵礼的确立,完成了它“从俗至礼”的历程.上陵礼在东汉一代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两汉形成了日祭、时祭、巡陵、上陵等陵墓祭祀形式。

由于陵寝制度在魏晋南朝的衰落,自魏文帝黄初三年革除上陵礼之后,就不再恢复东汉盛况,但上陵礼在魏晋南朝依然有所传承。北朝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下帝王陵墓多是“潜埋”而不起坟丘,上陵礼依然无法实行。北魏虽在孝文帝之前有亲上陵墓祭祀的记载,但均非专门前往陵墓祭祀.孝文帝之后北魏虽频繁举行上陵之礼,但这己不是东汉时期的定期上陵,而是旧苻的鲜卑旧俗和汉代上陵礼结合的产物,在有大事之时才会有皇帝亲至陵墓进行祭拜,有“随需而谒”的特点。唐朝皇帝亲谒陵的行为渊源于汉魏传统,在吸收南北方帝王谒陵的文化因子基础之上形成。

1.《未未说历史 北教皇帝谒陵的礼数,是依据什么而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未未说历史 北教皇帝谒陵的礼数,是依据什么而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