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时,润雨绵绵,驱车北上子长市。望着窗外披上绿装的黄土高原,不由发出感慨,老汉的心也蹦跳得青春起来……
兴许是一种缘分,十年前曾来子长采访陕北百灵——任思瑜,十二、三岁时还与子长籍的李赤然老将军同住雍村,常听他讲谢子长、刘志丹闹红的故事……
是啊!只有踏上这块红色的土地,面对伟人铜像与旧居,抚摸那窑洞里的油灯炕桌,亲耳聆听陕北说书人倾诉的心声,你才能体会到这座小城所承载着“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诞生地”“抗日东征的出发地”的涵义,才能真正感悟到现今赓续红色基因,学习党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必要。
第二天一大早,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采风团全体成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庄严肃穆的子长陵,列队向革命烈士纪念塔鞠躬致敬,重温入党誓词。随后瞻仰了谢子长烈士雕像、毛主席为他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及祭文刻碑。
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1897年出生在安定县枣树坪,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清涧、渭华起义,与刘志丹、习仲勋等在南梁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任陕甘游击总队总指挥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8月在指挥清涧河口镇战斗中身负重伤,因伤势恶化不幸于次年2月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年仅38岁。
谢子长虽为富家子弟,但在求学过程中接受了革命思想,坚定了解放劳苦大众的共产主义信念。他立志革旧鼎新,拯救中华,投笔从戎,发动兵运,举办农民讲习所,反抗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使“小小安定,人口四万,个个闹红,人人好汉。” 被群众称为“谢青天”。在他的影响下,家中有11人参加革命,短短三年中有九人英勇献身,同时家乡还诞生了十位共和国将军,成为著名的红都。
为彪炳和纪念他的功勋,1935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现今改为子长市),县城迁至瓦窑堡。1939年和1946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先后修建了他的陵墓,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被毁。解放后,195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3万元在原址上重建,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祭拜英灵后,我们再次驱车北上前往百多里外,子长县最边远的涧峪岔镇,去考察那里的脱贫攻坚示范基地。一路山道崎岖起伏、满眼青山绿水,淤地坝中的桑麻栗菽随风起舞,坡梁上的苹果杏子压弯枝头,枣花正吐芬芳。大家饶有兴趣地观赏了周家山古村落,黄米山文创基地及范华、汪玉平等人的作品,高台富民专业合作社的石碾小米加工厂。
高台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冯建国,掩饰不住内心地喜悦,介绍他们充分依托小杂粮的产业优势,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护”的扶贫机制,目前无公害小杂粮面积已达8700亩,打造的“陕北黄米山石碾小米”品牌,年收益1200万元,成为精准扶贫的典范。在文创基地的院子里,72岁的李老汉端上切好的西瓜让我们品尝,他头戴羊肚子手巾、身穿羊皮坎肩,高兴地唱起:
路难不过于白山,
人活不过受苦汉……
小米米熬成大产业,
林草变成了金蛋蛋……
全靠党的好政策,
幸福生活乐无边……
是夜登上秀延河畔的安定塔望远,巍峨的宝塔被灯光映射的晶莹剔透,市区一片流光溢彩。微风习习,传来悠扬的旋律,好一幅安宁祥和的画卷。
而我的眼前又浮现出白天登狄青山的景象:日出东方,霞光万里,蓝天白云下可360度俯瞰黄土高原的俊美壮观。正是这沟壑纵横、蜿蜒连绵的山山峁峁,出产的小米和纯朴善良的乡亲养育了中国革命,它所蕴藏的真理与民众伟力使嘉兴的红船、井冈的星火、万里的跋涉在这里扬帆、燎原、进发。
也正是它莽莽苍苍、九曲回肠的陡峭峻险之中的艰辛攀登和英勇牺牲,孕育了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又使我们在建党百年之时,会牢记胜利的来之不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下得塔来采风团的年青人,情不自禁地与子长市民跳起广场舞来。霓虹闪烁,青春飞扬。我在心中打好腹稿,衷心祝愿红都子长,幸福绵长。
来源:西安晚报
1.《子长融媒体中心 红都子长 幸福绵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子长融媒体中心 红都子长 幸福绵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