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三月,和煦的阳光给紫禁城带来了风和日丽、蝶舞花香的无限春意。十八日的早晨,一些不知名的雀儿在顺治寝宫一常宁的屋顶上喜悦地叫着,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的主人今天将有喜事临门。天近中午,景仁的宫女们进进出出,阵繁忙。半个时辰之后,景仁宫里传出了欢快的婴儿啼叫声。宫女们奔走相告,皇帝爷得了第三个儿子。
康熙的身世与童年生活
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即爱新觉罗玄烨,以后清朝的第二个皇帝康熙。但是,康熙的降生并未引起顺治的欢悦。因此,康呱呱堕地就有“抱憾”之事。作为皇帝的儿子,最终又继承了皇位的康熙,在孩提时代就有“抱憾”的苦涩,乃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然而这是确凿的历史。
▲顺治 画像年幼的康熙憾自何来?他的憾事来自他的生母。康熙的母亲是“太子太保定南将军都统一等公赠少保谧勤襄佟图赖之女”。佟氏是辽东的汉人,满族因与汉族争夺江山,直至清初,一直实行歧视汉族的政策。据其规制,“后妃之选,例不得及汉人”。所以,佟氏入宫后只是顺治的一般妃子,不是贵妃。因此,康熙当然不在娇贵之列。
本来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孝庄皇太后的主持下,册立科尔沁卓礼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为皇后,但皇后未能得到顺治的满意,两年后废“为静妃,改居侧宫”。皇太后颇为焦急,不久,再主持为其娶科尔沁贝勒的女儿为妃。同年六月,册立为皇后。这位皇后也不称顺治的心。这时皇太后终于发现,顺治的心既不在皇后身上,也不在佟妃身上,而是在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董鄂氏身上。有见于这样,皇太后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八月,将董鄂氏召进皇宫,“立为贤妃”。十二月六日,顺治又以“慎加简择,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册封为皇贵妃。佟妃因此更被冷落。母不贵儿无宠,玄烨自然也被置于一旁。
▲孝庄与康熙 剧照玄烨降生之际,顺治17岁,佟氏15岁。按照清宫戒律,母子必须分宫居住。所以,玄烨一出生便被乳母和保姆带走,另居他宫。后来,顺治借口康熙年幼,未出天花,命保姆将他带到紫禁城外的一所小宅院里居住。小小的康熙不但终年见不着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在保姆家里过着与包衣近似的生活。因此康熙抱憾终身。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他68岁的时候,尚凄怆地回忆说:“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康熙的生母佟妃也因长期与儿子分离不得朝夕相见而想念成病,尚在风华正茂之年,便抛其爱子离开人世。
然而,人不作美天作美。顺治所宠幸的董鄂氏,虽然于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十月生了皇四子,尽管顺治视其为心目中的继承人,但是,皇四子却未满四月而夭折。董鄂氏也因这个刺激而得重病,此后再没有生育。更因顺治仅24岁便早逝,因此,治国大任才落到了康熙的肩上。
玄烨被定为清统治的继承人
康熙能担治国大任,做清统治者的继承人,除客观条件促使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太后,首先主持为顺治选佟图赖之女佟氏为妃,接着在佟氏怀孕之际,她又大造佟氏身孕“龙种”的舆论。当怀有身孕的佟氏到慈宁官去向她问安的时候,她故意询问左右此妃是否有娠,左右以佟妃有孕相告,她便说:“朕曩孕皇帝时,左右尝见朕裾间,有龙盘旋,赤光灿烂,后果诞生圣子,统一寰区。今妃亦有此祥征,异日生子,必膺大福。”按照清初规定“后妃之选,例不得及汉人”,博尔济吉特氏从汉军之女中为其子顺治选妃已是不遵祖例,为什么她还要千方百计制造康熙是真龙天子的舆论?当顺治叫保姆把玄烨带到紫禁城外居住,稍长即命顺治取回宫中,并亲自教养,以汉妃的儿子为帝嗣?
这是因为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太后是一个有政治头脑和远见的人。她对清皇室的婚姻并不简单地看成男欢女爱的事情,而是联系到国家大政与皇统的承传。1625年,年仅14岁的博尔济吉特氏嫁给皇太极为妃,13年后生了顺治,皇太极死时顺治年仅6岁。这时皇太极的九弟睿亲王多尔衮手握重兵,虎视皇位,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也认为自己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博尔济吉特氏在强劲的对手面前毫不退缩,以过人的胆识采取两手策略。对付与皇权继承直接有关的长子豪格,她一方面联合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一方面以自己的姿色征服多尔衮,使其非但不夺取皇权,而且拥立福临。
▲孝庄太后 画像当资历最深的元老“礼亲王代善”拥立福临,多尔衮随声附和之时,豪格则因被孤立而无可奈何,只得眼看着幼弟福临登上皇位。博尔济吉特氏导演的动人心弦的这一幕,充分展现了她的老谋深算与政治才能。如果说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自己下嫁多尔衮是一种政治的手段,那么,博尔济吉特氏在顺治亲政后从汉人中为他选妃,并竭力使汉妃所生之子为帝嗣,则更是极为重大的政治措施。她在后金和清代富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长期的宫廷生活中练就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清朝在北京奠都她便立刻感到政治形势不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十分严峻。这种形势对满族和清朝的各种制度都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清初的政策及其制度所受的挑战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当其冲的是它的民族政策——歧视汉族的政策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首先满族进关后,立刻落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在全国人中占极少数。清朝统计人丁户口是从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开始的,这一年,“人丁户口一四百三万三千九百有奇”。
顺治十二年,中国已经过几十年的战乱,而且,战乱尚未彻底结東,这种户口数字统计是很不完全的。但是就是这样,按照这个户口数,平均一家四口,当时全国也有五千多万人。满族那时有多少人口?清初史无记载,只知在努尔哈赤天命四年(公元1620年),察哈尔丹林汗在给努尔哈赤的信中说,四十万蒙古国主致书“水滨三万满洲国主”。努尔哈赤见了此信十分不满,但是,他并没有否认三万满洲户数,当时满族如果平均一家五口,那么,他的人口至多也只有十五万。而其他少数民族不算,光是汉族就有几千万,这时摆在满族面前一个极其艰巨的问题,即必须争取占中华民族绝大多数的汉族的支持,如果不争取汉族的支持,满族要建立其长久的统治是不可能的。
特别严重的是,满族入关虽然已经12年,但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抗清斗争一直席卷着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尤其是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和张煌言北伐,攻进长江,占据镇江,围攻南京,震动全国,顷刻间各民族反清斗争掀起了再一个高潮。清廷满朝人心惶惶,甚至有人主张退出关外,躲避反清的锋芒。
▲孝庄太后 剧照使顺治取得皇位,并辅佐他统治中国18年的博尔济吉特氏,入关不久便敏感地认识到要使清朝的统治固,必须安定社会秩序,而安定社会秩序就必须消除全国各地的反满抗清斗争,化解民族矛盾。首要的便是放弃歧视汉族的政策,消融汉满矛盾,采用以汉治汉的方针。她的第一着棋就是给顺治娶一个汉族妃子,改变“后妃之选,例不得及汉人”的满族传统。这是博尔济吉特氏的一项重大的国政。而且,她主持为顺治选佟图赖之女为妃,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佟图赖是佟养真之子,佟养真是辽东的世家大族,家居开源,在努尔哈赤占领抚顺后,带领全族人投奔努尔哈赤。佟氏父子累立战功,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典型的满族化的汉人。孝庄皇太后选佟图赖之女做顺治的妃子,并立其子为清朝帝嗣,收到了一箭多雕的政治效果。其一,它显示了歧视汉族的政策已经改变。其二,它以事实向数以千计的降清汉官表示,清廷对满汉官吏开始一视同仁,给许多心怀不平的汉官一个安慰。其三,也向人们表示清代“敬天法祖”的陈规需要革新。其四,孝庄皇太后这个破祖先例的举动,为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清朝统治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而又极为重要的方式一联合汉族地主,以汉治汉,统治全国。
孝庄皇太后的教诲
康煕呱呱堕地时眼神奕奕,天表喜人。孝庄皇太后对幼小的康熙不但极为重视,十分宠爱,而且从小就给予各种严格的训练和教诲。首先,皇太后教康熙如何做一个圣明天子样的人。康熙在回忆幼年时代祖母如何教育他时曾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时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孝庄皇太后对童龄的康熙从牙牙学语到起居、行动、进退和应对等方面都按照帝王的标准进行教育和培养。
“俨然端坐”是一位皇帝君临臣下和宾客的重要的“德容”,所以,皇太后对康熙从小就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科目来训练他,并反复教诲他:“凡人行坐卧,不可回顾斜视。”因为这有关“德容”。由于康熙幼年时经过祖母的严格培训,因此,他后来无论询问臣工,还是迎接宾客,或者是训示子孙都能长时间“俨然端坐”,庄严肃穆,不失伟人的仪表。康熙在谈到他的这种威仪时,也说:“此乃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8岁死了父亲,11岁死了母亲的康熙在他的祖母抚育教训下终于养成了帝王的风范。
▲少年 剧照孝庄皇太后教育幼年康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学习汉文化。康熙在5岁前,皇太后便派有文化的太监带领他玩要,使其耳目染前朝故事。“自五龄后,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洞彻原委。”《熙朝新语》也说:“圣祖勤学,前无古人。坐处环列皆书籍,尤好性理五经四书。所坐室中额曰:“敬天。左目:以爱己之心爱人。右日:以责人之心责己。”康熙在皇太后的教海下,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所以他“自幼好读书”、“自幼嗜书法”、“自幼习骑射”…..甚至累得咯血也不休息。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学习,确实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到他14岁亲政的时候,他已是儒家经典、诸子百家无所不读,通晓了帝王治国安邦之术和内圣外王之道。
皇太后教育康熙做人和学习文化是为了达到重大的政治目的,因此她在培养和训练康煕的时候,尤为注重政治教育,培养康熙的政治素质。康熙幼年时代,孝庄皇太后经常谆谆训勉他说:“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她以为君的三大政事启迪康熙。首先,武备一日不可松弛,要不断地加强国防力量,这是巩固清政权的基础。其次,要知人善任,用人是国君行政的大端。任人难,知人更难,因此用人行政务必敬以存心,十分谨慎。
再次,政事无不涉及君民和君臣关系,作为一国之君处理这些问题,决不能意气用事,不能偏私,应尽力做到公正裁决,以理服人。孝庄皇太后对康熙的这种教育,不仅可以看出她的政治韬略,而且,也可以看出少年康熙一登上政治舞台就抓住了治国要领,其来有自。
▲康熙 剧照清朝有规制,太后、皇后不得干预朝政,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太后也竭力恪遵此制。但康熙前26年,即皇太后健在的时候,朝廷黜陟、外交内政的重大决策,康熙无不告知皇太后,征得太后意见而后实行。当然,皇太后对康熙在政治上更注重政治指导思想的培养。她既在平时耳提面命,又特地作书予以教诲。她曾作书启迪康熙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体。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袛承祖考遗绪,
俾予亦无疚于厥心。皇太后教育康熙君临万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天子不是虚享尊荣,而是要干实事。这些实事就是要勤政爱民,使四海之内,人人丰衣足食,太平和乐。当国君要深深地懂得“得众则得国”的道理,只有得到万民之心,能“绵历数于无疆”,才能永承祖考遗绪。
政治上的成长
在孝庄皇太后殚精竭虑的抚育下,幼年的康熙在政治上迅速成长起来。他6岁时,和他的二哥福宁、五弟常宁进宫向他们的父王请安,“世祖各问其志,皇五子甫三龄,未对。皇子以愿为贤王对。上奏云,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6岁的康熙,他那幼小的心灵已萌发了治国安邦的志向,这正是孝庄皇太后以帝王的标准潜移默化的结果。
康熙8岁做了皇帝,这时他虽然还未亲政,但是,他已经牢固地树立了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他登基后不久,在向祖母孝庄皇太后问安时,祖母问他当上了皇帝有什么欲望。他随口回答,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乂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这个思想正是皇太后作书告他的那一段话的思想的凝聚。这一思想是康熙61年政治生涯的指导思想,他的一生确实是勤政裕民、开拓疆土、奠定国基的一生。
▲孝庄太后 画像康熙由于祖母的培养、爱育和自的努力,终于成了人类发展史上古代社会即将结的时代的三大名君之,并曾以此引起了西方人的震惊。1697年巴黎出版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给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奏折——(康熙皇帝》中说:“康熙皇帝精神上的美,远远超过他肉体上的美。他天赋极高、博闻强记、智力过人、明察秋毫。他有处理复杂纷繁事务的刚劲毅力,他有制定、指挥、实现宏伟规划的坚强意志。......他具有迅速处理政务的才能,所以,庞杂的国务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种乐趣而已。”“两三年前,下派往这位皇帝身边的耶苏会士,有幸接触一位以前在法国以外连做梦也未曾见过的伟大人物。他……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备与帝王相称的坦荡胸怀;他治民修身同样严謹,受到本国人民及邻国人民的崇敬。从其宏伟的业绩来看,他不仅威名显赫,而且是位实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在边陲之地能见到如此英主,法国耶苏会士对此甚为吃惊。”
结语
康熙由于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扶持,在政治上迅速成长起来,顺治去世时,自然就被立为太子,做了清朝的第二个皇帝。所以,康熙能做清统治者继承人,这当中离不开孝庄太后。
1.《风御说史 康熙为何能担治国大任,做清统治者继承人?这当中离不开孝庄太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风御说史 康熙为何能担治国大任,做清统治者继承人?这当中离不开孝庄太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