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间,苏州一带盛行养蚕,特别是秋天时节,养蚕大户们便到了丰收季节。

洪田镇正是家家户户养蚕的镇子,因为常年养蚕,镇子上四处是桑树,用镇子上人的话说,就这还不够镇子上的蚕吃,还得不停去外地收桑叶。

镇子东头有户人家,姓叶,在家里排行老三,人称叶老三。叶老三原本有两个哥哥,谁知大哥二哥因病都没了,家里也就剩下他一个独苗。

作为养蚕老户,叶老三家仅蚕房就有四间,他和妻子、儿子、女儿四人,常年围着这几间蚕房忙碌,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忙碌,收获倒也不错,祖上有基业,加上一家人勤奋,几年时间,家里倒也应有尽有,吃喝无忧。

话说这年秋天,其余几间房里的蚕豆吐完丝了,唯独东边房间里有一竹匾蚕,迟迟不见吐丝。

米老三有些着急了,辛辛苦苦喂养,到时间不见吐丝,也是个愁人的事。儿子说这波蚕已经蜕五次皮了,按理说也该吐丝了。

着急归着急,米老三也不是没有耐心,便吩咐儿子女儿按时换桑叶,并把西房里囤积的桑叶全拿来喂养这一竹匾蚕。

谁知这些蚕也是不争气,一直吃到过年也没见吐丝,米老三这下有些着急了,蚕不吐丝,岂不成了怪物?

左邻右舍这一茬蚕丝早已变卖成钱,听说米老三家有一竹匾蚕养够了时间还不吐丝,便纷纷前来看,一时间竟传成笑话,说米老三人品逊,养蚕不吐丝。

米老三虽然生气,可也没有办法,自己辛辛苦苦喂养的,总不能像大家说的那样,端出去喂了鸡?

可这一竹匾蚕也太不争气了,米老三儿女接连悉心喂养了三年,依然不见他们吐丝,只是一茬一茬的蜕皮,仿佛它们天生就不会吐丝一般。

这下米老三也着急了,再这么养下去,自己都快崩溃了,其他房里的蚕一茬一茬变卖,这一竹匾玩意怎么就这么不成器?

为了不让人笑话,叶老三其实也生过念头,他想将它们端出去偷偷倒掉。

可养蚕人有三禁忌,第一不能恶语相讥,第二不能按期不喂,第三不能倾倒活蚕。

叶老三左右为难,一家人因为这一竹匾蚕竟然成了镇上人的笑柄。这天,妻子实在忍受不了,默默流泪道:相公,我知你平日不信鬼神字说,可眼下不能再拖了,你且去山上禅寺里询问一下方丈,看咱们家里可曾有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举。

叶老三见妻子的神情,也不好推脱,便换了衣裳,取了些银两,上山来询问方丈。

那方丈慈眉善目,一边听叶老三的讲述,一边微微笑,听叶老三说完,方丈徐徐说道:世间善恶终有尽头,你顶着压力养蚕行善,自然会有善报,叶施主又何故如此着急?难道以施主之家势,养不起这几只白物?

一语点醒梦中人,叶老三听罢羞愧不已,回家便不再因此事计较,索性让儿女继续喂养。

时光易逝,这些蚕已经养到第四个年头了。

一天,叶老三正在蚕房里清理蚕粪,要说蚕这物种真是神奇,除了吐丝,就连拉出来的屎也是药物。

突然,儿子大声喊道:爹,你快来看!

叶老三有些不悦,家里向来有规矩,养蚕不能高声惊呼,他神情不悦的来到儿子跟前,问道:何事?

儿子一指竹匾里的那些不吐丝的蚕道:爹,你看!

叶老三扭头一看,顿时傻了眼!

只见那些蚕蜕下一层白皮,然后周身变的金黄,随后从嘴里开始吐丝,更让人惊异的是,它们吐出来的丝居然是金色的!丝丝缕缕细如雨丝,惊艳至极!

金蚕丝雨!

他养的蚕三年不吐丝,邻人劝他扔了,方丈:再养一年叶老三家的蚕吐了金丝!

这个消息瞬间就传开了,一些丝绸大贾问讯便前来天价收丝!

就这还不算,镇上一些养蚕大户纷纷高价前来求蚕卵,一时间,叶老三家门庭如市。

叶老三家由此发迹,家势瞬间和当地养蚕人家拉开差距,后来直接成为皇室蚕丝直接供应,叶老三家的蚕丝便成了贡品。

书生说:迟来的福报,也是福报。如果叶老三当年一狠心做了违背养蚕人的事,岂会有后来的福报?所以说,坚持走好当下的泥泞路,也需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世间好事,贵在坚持!

【说明】这则故事名为《金蚕丝雨》,故事为崆峒书生根据乡间传闻撰写的原创民间故事,故事不针对任何人和事,纯属文学创作行为,旨在通过故事传递善意,拒绝对号入座和封建迷信。

我是崆峒山下一书生,喜欢观雪听雨讲故事,欢迎各位看官关注、转发。

1.《崆峒v书生 民间故事:他养的蚕三年不吐丝,邻人劝他扔了,方丈:再养一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崆峒v书生 民间故事:他养的蚕三年不吐丝,邻人劝他扔了,方丈:再养一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