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托尔斯泰在离自己五俄里的农庄里,目睹了一场生命悲剧:一个叫安娜兹科娃的妇女发现自己的情人爱上了自己儿子的家庭教师,赌气离开,后又折回山庄被货车碾压而死。多年前,托尔斯泰便欲写一部有夫之妇的贵族妇女失足的作品,而此悲剧更令他大受触动, 便开始动笔完成了这部令人哀哀叹息的时代悲剧——《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人物形象自面世起,就饱受争议。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高贵典雅、美丽动人的贵族妇女,是圣彼得堡出名的社交美人。托尔斯泰并没有详细地描述安娜·卡列尼娜的少女岁月,而是以悲惨又冷漠的描述一笔带过:16岁时她就被姑母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卡列宁。

她未有太过明媚、值得渲染的少女岁月,便已过渡为俄国上流社会最尊贵的夫人。醉心于功名的卡列宁在她眼里如此庸俗虚荣,她不快乐地度过了这样麻木的八年婚姻生活,生命中唯一的慰藉仅是小儿子。终于,在第九年,她在前去劝和兄嫂的列车上邂逅了自己的爱情——浪漫英俊的渥伦斯基。

命运出其不意地转动着齿轮,渥伦斯基沉醉于她面纱后的美丽面容,而安娜也自此深陷于渥伦斯基深情地注视着她的眼眸。这场不伦的婚外情像一场燎原的烈火,剧烈动荡着安娜和卡列宁的徒有虚名的婚姻,以及表面下一成不变的麻木和冷漠。

安娜不顾封建束缚,勇敢地追逐自己从未拥有过的自由和激情,成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亦是被鄙夷被驱逐的不伦者。她所追随的渥伦斯基在这场不顾一切的离经叛道中,逐渐熄灭往日的热情。安娜痛心于渥伦斯基的冷漠,最后绝望至极,纵身跳入列车的轨道,陈尸车站。

1

一个在封建时代中觉醒并与之抗争的鲜活灵魂

在俄国的封建时代,卡列宁的虚荣功名代表了整个贵族阶级的常态。可以说,安娜·卡列尼娜嫁给在政界有一席之地的卡列宁,成为上流社会人人尊重的贵太太,在外界看来,她无疑是值得艳羡的。甚至连她的丈夫都是那样觉得:我给你最尊荣的一切,只要你行为检点不出格,我们表面上还可以是恩爱夫妻。他要求安娜“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迫切想要掸去安娜带给他华美袍子上的灰尘。无疑,卡列宁是不爱她的。

安娜是聪颖的,同时又是勇敢的。她在封建时代中觉醒,大声呐喊:“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她身为女性的个人意识觉醒,是对真爱的强烈渴求与感知。在遇到真爱渥伦斯基后,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她想要摆脱麻木冷漠婚姻的束缚,无可厚非,进步思想的种子已经在她的身体中萌芽。

安娜出身于上流社会,她迫切想要离开冷漠婚姻的行为,在贵族阶级里是可笑的,亦是令人大跌眼镜的。她强烈地与这个时代抗争,是女性进步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2

想要抗争又逃脱不了贵族牢笼的归顺者

安娜可以在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跌落马下时,惊慌失措,甚至在一干贵族面前表现了出来,她如此失态,但也可见在她心中,真诚的爱比封建的束缚重要的多。她向丈夫卡列宁坦白一切,并坚定地想要离开,全然不顾自己会失去在贵族社会的地位和名誉。她如此顽强执着地抗争,如此不顾一切地追随渥伦斯基。她与渥伦斯基同为叛逆者,抛弃了一切尊荣地位。

可就是这样勇敢的安娜也逐渐变得崩溃起来,最后投身列车之下。事实上,尽管她已经有了个体意识的苏醒,和想要与封建束缚抗争的决心,在浩大坚固的时代面前,她仍是脆弱不堪的,那般渺小。她凭借自己的微弱的力量,是改变不了这个时代的。

安娜被称为“不守伦理”的女人,在公共场所,没有任何贵族愿意与她接触。她被鄙夷,被疏离,被视为一滩淤泥,谁靠近她,也会受到整个上流社会同仇敌忾的指责。安娜的遭遇就如同当今社会的“社死”,没有人愿意再联络她。

她身穿最华美的礼服,抬头仍露显足够端庄的仪态。但是无人理会她,也无人对她礼待。安娜本身就出身于贵族阶级,从小就接受上流社会的教养束缚,尽管她对麻木的时代有所觉醒,有所抗争,但她骨子里流动着的贵族血脉是不可改变的,那些封建礼教是她诞生时开始的根基,是整个生命的洗礼。

所以这就是她的最可悲之处,想要同麻木不仁的婚姻抗争,想要对整个贵族阶级宣战,又逃脱不了封建思想根植于心的牢笼。

3

理性不足 感性有余地迷失于爱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平心而论是冲动的,是不顾一切的,是不理性的。她迫切地奔向自己的爱情,离开了冷漠但稳定的家庭,离开了自己最爱的儿子,她以为自己炽热的爱情可以得到救赎,却又被整个社会排斥。

而安娜放弃一切首先是以“渥伦斯基的爱”为根基的,因为这份爱让她有了更多敢于抗争的勇气,因为这份爱有了敢于放弃一切的勇气。当渥伦斯基受不了自己后来的落魄,在爱情里变得疲惫又冷漠,先安娜一步屈服于封建束缚时,安娜变得患得患失,痛苦不已。用尽力气奔赴沃伦斯基,却没有换来幸福的新生活,看到沃伦斯基的冷淡,自己心中的城堡也轰然倒塌,这是安娜自杀的导火索,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爱为根基,若爱动摇渐熄,所剩下的还有什么呢?就像王宝钏为薛平贵苦守十几年,与父母决裂,放弃了所有华贵的生活,最后又换来了薛平贵另爱他人的结局。又像影视剧中的花千骨让爱成为自己一生羁绊,最后遗憾有余。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爱上,是最不理性的事。

“恋爱脑”用在安娜·卡列尼娜身上恰如其分,但用这样的词草草定义她稍纵即逝的芳华似乎又是残忍的。在冷漠的枷锁里,她就像待在雪地上的小女孩一次一次试图划起带有微弱光亮的火柴,她抱着双膝,渴望温暖与真爱,渴望自己这一生的残缺得以弥补。短暂地拥有与沃伦斯基相爱的美景,绽开此生最幸福的笑容,最后又痛不欲绝、心死如灰地冻死在雪地里。那片雪地是封建礼教的不容置疑,是小小力量无以抗衡的无际冷漠。

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杀是一场与封建时代抗争又落败的悲剧,但是她的爱又是炽热的,真挚的,不顾一切的。她所做的选择,于爱,是勇敢的。于进步,是女性意识的强烈觉醒。但于伦理束缚,却是迷离轨道的。她敢爱敢恨,最后也因为看到自己的爱略微动摇,就舍去了余下生命,如此刚烈,又如此让人心疼。

她不仅是时代的牺牲品,也是爱的牺牲品。但她勇敢追求爱的模样,还是撼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个美丽聪明的女子,最后却还是只落得了一个陈尸车站的结局。很多人会惋惜,她这样的选择到底值不值得,我想安娜到死时,她也是觉得值得的。

1.《留白BJS 安娜·卡列尼娜:为爱牺牲一生的时代悲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留白BJS 安娜·卡列尼娜:为爱牺牲一生的时代悲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