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边塞的磅礴宏大,凸显了将军的英勇的忠诚,如果傅燮能够听到这首诗的话,他一定会拍案叫绝吧!

大家都知道曹操,刘备和孙权,知道关羽,张飞和赵云,有多少人知道傅燮这个名字呢?傅燮是一名被忽略的英豪,敌军为他跪地磕头,倘若历史可以重写,傅燮必将大放光彩

01 名臣之后,年少有为

傅燮,字南容,北地郡灵州人,也就是如今的宁夏。傅燮出身高贵,家中为北地傅氏,先祖为西汉义阳侯傅介子,自己是东汉名臣。燮是有调解的含义,长辈对傅燮的期待很大。

傅燮身长八尺,仪表堂堂,面有威容,自小就有义气有胆略。少年时傅燮是个浪荡子,不用为生计发愁,好做任侠之事,四处游学行侠仗义。

年岁大一些后醒悟,自身很有才干,因此被北地太守范津举为孝廉,从此步入仕途。到长安以后,师从太尉刘宽,开始研究经学。

范津家中出现变故,他不忘范津举荐之恩,丁忧为他守孝报恩。因为身世和老师身份加持,以及自身游侠义气和报恩之举,傅燮被称为当世名士。

光和七年,黄巾之乱爆发,汉朝征召全国精兵良将,派出三路大军讨伐黄巾,傅燮被选为出征的一员,加官一级,跟随名将皇甫嵩出大破黄巾军,单独带领部队,傅燮作战勇敢,位居首功,返京后加官进爵,迁议郎。中平三年,授汉阳太守。

02崭露头角,隐患暗生

傅燮也具有长远的政治目光。一直以来,傅燮和同伴谈论天下事时,一直在想如何消除天下大乱,他们都将矛头对准了皇帝身边的宦官,这些宦官蛊惑皇帝,隔绝大臣,扰乱朝堂,其罪当诛。为了心中的理想的信念,傅燮慷慨直言,愤然弹劾宦官奸党。

宦官一手遮天,傅燮的奏章根本没有到汉灵帝的桌头,反而被小内侍通报给了中常侍赵忠,赵忠当然不会放过他,想尽办法在皇帝面前诋毁傅燮,皇帝虽然将信将疑,但这也为傅燮一生得不到重用埋下了隐患。

平静的生活过了几年,朝廷对凉州的压迫越来越深,凉州不忍苛政,韩遂,边章等人在凉州叛乱,而且声势越来越大。

车骑将军皇甫嵩奉命出战,因为缺衣少粮,再加上不得民心,战局陷入僵持。这时朝廷内部开始不稳,一些大臣以司徒崔烈为首,在朝廷议会上提出放弃凉州的建议,理由是西凉偏鄙,不能提供税收,反而需要投入大量钱财,得不偿失。

凉州是傅燮的家乡,听到崔烈的建议后,立刻站出来大声斥责崔烈荒唐误国。朝堂之上仿佛活了过来,一时议论纷纷。

言官出来启奏说,傅燮如此狂妄,竟敢在朝堂之上公然侮辱大臣,有失体统,应该重罚。但是汉灵帝却认为傅燮敢于说出想法,对这个口出狂言的臣子很好奇,他问傅燮为何这样说呢?

傅燮平静的解释说:“凉州为天下要冲,居高临下守卫国家,高祖平定陇右地区,打下了凉州的基础,世宗开拓凉州,设立四郡,斩断了匈奴人的右臂,使凉州成为汉家天下。”

“如今凉州出现变故,治理混乱,政令不通,天下为此骚动。凉州距离长安本不远,陛下为此寝食难安。崔烈身居高位却尸位素餐,不能为国分忧,却要在这里分裂国家,割弃祖宗家业,我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如果对这次叛乱放之任之,让异族得到凉州,那么局势会更加恶化,这是最大的恶果!如果崔烈老眼昏花,不知道这道理,那他就是德不配位,理应拿下,如果他明知而为,那么他就是对陛下不忠,其心可诛!”刘宏很高兴,认同傅燮的见解,拒绝了放弃凉州的提案。

从这以后,傅燮变得炽手可热起来,皇帝每每询问傅燮的看法。每当朝廷公卿职位有空缺,例如司徒,卫尉等,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推举他担任。即使有时候傅燮明显不能胜任,大家也推举他。

这时中常侍见风使舵,看出傅燮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想着去讨好他。但是傅燮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不向恶势力低头,根本就不把赵忠放在眼里,因此赵忠更加记恨傅燮。之后更是寻找机会,将他赶出了长安,让他返回家乡,天下最乱的地方-汉阳郡为太守。

03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中平四年,凉州开始新一轮的叛变,傅燮提出建议,叛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只是虚张声势,他们训练不精,内部更是一团散沙,并不难对付。

因此在一开始要避其锋芒,放弃一些不重要的地方,加紧军备建设,改善吏治,改变民众的生存环境,让老百姓支持朝廷。只有内部安稳了,那么再凶猛的敌人也被土崩瓦解。

凉州刺史耿鄙不听傅燮劝阻,急于平叛立功,以期在皇帝面前留下印象,他反而集合凉州所有兵马,冒进突击,希望一战平叛。

正值两军对垒之际,军司马马腾率领残部投降叛军,突袭汉军后方。一时之间,大好局势反转,凉州大乱,甚至波及范围更大,叛军一路裹挟到傅燮所在的汉阳郡。

傅燮一代名将,守城滴水不漏。城外的叛军中有很多是北地郡的胡人,这些大概有几千人,他们听说过傅燮的威名,深知其为人正直,是一名君子。

为了报恩,数千胡人纷纷下马叩头,恳请傅燮出城投降,接受傅燮的管辖,并且发誓从此之后不再当叛军。对于此举,十万叛军一时噤声,无一人制止。

傅燮之子傅干知道父亲性格刚烈,不轻易低头,恐怕不会接纳匈奴人的建议,于是劝说父亲。傅燮却慷慨回声,绝不放弃对大汉的忠诚。

叛军首领派出傅燮的好友前去劝说,傅燮坚决不降,率领残兵出城迎战,终于战死沙场。而汉灵帝听说了傅燮兵败战死的消息后,十分痛惜,下诏追封傅燮为“壮节侯”,可惜一代名将就这样壮烈死去。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傅燮当时受到朝廷重用,内部无奸人当道,有大将军那样的权利,他一定会肃清外敌,还大汉一番繁华盛世,更别说日后的三国了。

傅燮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是一名忠诚的将军,我们可以说傅燮愚忠,但是他对汉朝的忠贞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我们应该对傅燮的所作所为感到无比的尊敬和佩服。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后汉书·傅燮传》

1.《金乐说历史 最被忽略的汉朝名将,敌军为他跪地磕头,若他不死三国必被改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乐说历史 最被忽略的汉朝名将,敌军为他跪地磕头,若他不死三国必被改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