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 〔明代〕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公元1402年七月,朱棣刚攻下京师南京不到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皇位;篡位的朱棣并不承认侄子朱允炆的建文年号,而是掩耳盗铃地宣称继承了老爷子朱元璋的年号,费尽心机地抹去朱允炆在位的那几年,将建文四年硬是改称为洪武三十五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毫无疑问,明成祖朱棣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才能都要比建文帝要强上许多;作为明初封建统治剥削阶级的代表性人物,即使朱棣执政能力再强,并以此而开创了“永乐盛世”,也摆脱不了封建统治者的身份和作风。
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帝王一样,朱棣下令开始征集大批工匠民伕,准备修建自己的百年归老之地,同时派出礼部尚书赵羾和著名风水大师廖均卿,前往身为藩王之时的封地北平府,为自己寻找“吉壤”葬身之地。
南京(图片来源于网络)富庶江南(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为朱棣早有迁都北平的想法,其原因有非常多;首先,虽然当时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富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更有隋朝大运河强大的运输能力,可以保障南京的自给自足,即使被围困也没有断粮的危机;其次,明朝一直视北方游牧民族为大敌,作为天险的长江是南京最有力的安全保障,针对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只要控制住长江流域并倚靠军事防御,可阻断敌方骑兵部队的长驱直入,保证南方地区国土无忧;最后,大明的国家财政税收,江南地区的贡献占了很大的比重。
因此早在南宋时期,南京就是主要的都城,也是阻挡金国军队的军事要塞;明太祖朱元璋正是看中了南京的地理优势,才在此地兴建京师的。
故宫(图片来源于网络)但相对于朱棣而言,南京应天府以上的优势对其吸引力不大;因为在当时大明子民们的心目中,继承朱元璋之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才是正统皇帝,朱棣发动“靖难”篡夺了江山,名不正言不顺下自然理屈词穷,若他不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大明国内有很大几率会爆发叛乱,朱棣的上位过程也不会那么顺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平府可以算得上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显然对于北平的感情深过应天府。在南京修建陵寝,对于心中有鬼又有愧的朱棣而言,在自己老子的明孝陵附近修建百年归老之地,他也怕将来九泉之下被朱元璋抽他耳刮子。
而且建文帝在执政的四年时间里,必然培养有死忠于他的刺客,或许这些死士都隐藏在南京城和周边地区,等待时机刺杀朱棣为建文帝报仇,防不胜防下朱棣为自己宝贵的“龙命”着想,不得不离开南京迁都北平,必竟自己在北平府经营了几十年,现如今更是将北平城打造得铁板一块,外人想要渗透其中有很大难度。
紫禁城(图片来源于网络)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明的国防安全;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朱棣对被赶出中原地区的蒙古人,依然怀有很高的警惕性。除兀良哈(朵颜三卫)被大明收服后,还有瓦剌和鞑靼在漠北兴风作浪,对明初的国防体系造成严重威胁。而且古称“燕云十六州”的咽喉要地,汇聚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区北部的险峻地势,除易守难攻外更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为维护大明国土的安全,朱棣不得不迁都北平,并且将明长城几度扩建,就是以“天子守国门”的决心,来洗白其谋权篡位的黑历史,杜天下人悠悠之口。
特别是在公元1407年,明永乐五年七月,仁孝皇后徐氏病逝后,朱棣更是坚定了迁都北平的想法。朱棣嫡皇后徐氏是大明开国元勋徐达的嫡长女,喜爱读书而且性格贞洁娴静,在朱棣还是燕王时就是贤内助,“靖难”时不遗余力辅助朱棣,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徐氏还为朱棣生下了三子四女,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皆为徐氏所出,朱高炽被册立为储君,徐氏还为这个憨厚的儿子说了不少好话;徐氏逝世后,朱棣再没有立过皇后,由于陵寝未能建好,徐氏的灵柩也一直停放在位于应天府的梓宫内。
明长陵(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时的赵羾和廖均卿等人,正奉旨踏遍了已经改名为“北京”的北平府所有适合“吉壤”的陵寝之地,在经过众人的仔细筛选之后,定下了四个地方供朱棣自己定夺;第一个就是位于北京延庆县的屠家营(今延庆区新华营),朱棣一听就觉得犯了忌讳,“朱”与“猪”谐音,老朱家在“屠家营”就像是进了屠宰场,这子孙后代全部犯了地讳,朱家王朝怎么能千秋万代?风水再好也不要,坚决否决。
第二个是位于燕山和太行山支脉结合部的昌平县(今昌平区)西南部流村镇,这里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环境非常清雅宁谧,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附近有个村落叫“狼儿峪”,朱棣觉得“猪”旁边栖着“狼”处境也是很危险,谁知道这只“狼”吃不吃“猪”,为保险起见又否决了。
第三个是北京西北部清水镇(今门头沟区)的“燕家台”,因有两条溪水汇聚又称为“二龙台”,但古代皇帝驾崩又讳称“晏驾”,与“燕家”谐音,听起来像“晏驾台”,朱棣觉得不吉利,再次否决。
第四个也是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潭柘山麓的潭拓寺,“黑衣宰相”姚广孝就曾经在此地暂居过,只是此地位于山地之间,在此修建皇陵局限于地形狭隘不显气派,从风水学上来说也不利于日后子孙们的发展,最终也被PS掉;没有一个地点符合朱棣的初衷,最终他决定自己亲自选址。
潭柘寺(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勘查过诸多山川河岳的朱棣,在昌平县北部的黄土山下找到了合意的陵址;这里三面环山,周围群峰高耸,属于燕山余脉范围之内,地势由西向东蜿蜒曲折形成一块盆地,地形平坦易守难攻,秀丽的景色中带着雄伟磅礴的气势;唯南面畅通无阻,左右两侧又各有一小山对望,左边为蟒山,右边为虎山,好似“一张大龙椅,两手掌龙虎”。
而且在此地驻扎军队不仅可以守护皇陵,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回援京师;在诸多风水大师的一阵马屁神化之后,朱棣也为自己的眼光而洋洋自得,当即拍板圈地八十里作为皇陵禁区,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明长陵修建工程。
陵址选好之后,朱棣还是觉得不太满意,因为“黄土山”这个名称实在稀疏平常,自己身为九五之尊,真龙天子,怎么能与普通百姓一样长眠于黄土之下呢?在诸多风水大师和朝廷大臣的提名下,朱棣还是觉得没有一个名字称心如意;终于在朱棣过生日这天,和朝臣们乘着几分醉意来到了长陵工地,在臣子们阿谀奉承山呼“万岁”的声音中,灵光一闪的朱棣想到了“天寿”二字,于是名不见经传的“黄土山”变成了高大上的“天寿山”。
天寿山(图片来源于网络)朱棣陵寝明长陵共耗时四年,从公元1409年直到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才修建完缮,特别是裬恩殿中的32根巨大的金丝楠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花费的财力物力人力更是天文数字;同年二月,长陵地宫正式落成,仁孝皇后的灵柩才从南京梓宫中运抵北京,正式安葬在地宫内,成为归葬于明十三陵的首位皇后。
公元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北伐的明成祖在征战途中病逝,漠北之战壮志未酬,到十二月和爱妻徐皇后合葬于明长陵,结束了自己的戎马一生。
明长陵(图片来源于网络)纵观其一生,朱棣无论是迁都还是建陵,除了摆脱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影子之外,也许还有着向逝去的朱元璋证明自己能力的意味在内,向父亲证明自己并不比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差;朱棣的一生是悲哀的,但也是幸运的,在朱元璋生前他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青睐和刮目相看,到发动“靖难”推翻朱元璋指定的正统,未尝不是一种变相的反抗,为子孙后代争取来皇位继承权的同时也背负上“不忠不孝”的“燕贼篡位”之名,在大明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在右上角点个关注吧!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风油精历史”吧!每一期将带给您不同的阅读感受。您的关注和支持,是我创作的无尽动力!
1.《风油精历史 朱棣为什么在北京修建陵寝?难道真是怕天下人耻笑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风油精历史 朱棣为什么在北京修建陵寝?难道真是怕天下人耻笑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