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黄巾当立。一场骚乱过后,那个震慑了游牧民族的大汉也最终走向衰落。天下已被统一四百多年,有言道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原大地也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

一段时间过后,为了在这乱世中得以保全性命、甚至获得一席之地,能人异士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本领。就这样,英雄们也都冒出了头,逐渐分为三个实力强大的割据政权:又称为三国时代。

三国指的就是魏国、蜀国和吴国。其中魏国又称曹魏,是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基础来源于曹操所控制的东汉朝廷:吴国又称东吴或孙吴,先前依附于曹操存在,还被封为“吴王”,公元222年宣布独立,229年孙权称帝。最后一个掌权就是继承了汉朝大统的蜀国,又称蜀汉,掌权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刘备。

而在如今,我们最熟知的三国人物:诸葛亮,就来自于刘备的麾下。

一、诸葛亮与刘备

诸葛亮出身官吏世家,从小通读典籍的他拥有高于常人的敏锐直觉与洞察力,知识储备深厚,具备家中祖传的才能。只是后来父母都意外去世,诸葛亮只能带着弟弟同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于是诸葛亮从此就跟着诸葛玄在隆中这个地方隐居,也塑造了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那时刘备的谋士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虏,以此为条件逼迫徐庶投奔曹操,身为孝子的徐庶自然不可能看着母亲受苦而放任不管,只能忍痛告别刘备,走之前还告诉了刘备一个消息。那就是他知道有一个人的才华不在他之下,且还未参与世间的纷争。那个人,就叫做诸葛亮。

刘备汝南大败后投奔刘表,才去见了被徐庶推崇至极的诸葛亮。此后便是我们熟悉的故事,隆中对、三顾茅庐等。一段时日后,诸葛亮甩出了“三分天下之计”,刘备听完后倍感震惊,爱才心切无法抑制,便极力邀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在相处中也觉得刘备是一个明君,便答应了下来。两人的关系随着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提供自己的计策而变得密切起来,甚至超过了同刘备结拜的关羽和张飞。关羽和张飞还一度为此吃醋。当时刘备安慰他的两位兄弟:有孔明在,蜀国就像鱼儿在水中游一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议论此事了。

幸好一场赤壁之战,改变了众人对诸葛亮的看法。这张战争中曹操南下,而蜀国的军事力量根本敌不过强悍的曹军,但诸葛亮先前的“隆中对”派上了用场,这个计策就是联合东吴一起抵抗曹操的进攻。

二、纷乱的战争

最终,刘备和孙权的联盟打败了气焰嚣张的曹操,开始瓜分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七郡,同样的刘备使用了诸葛亮为他准备的理由获得了整个荆州,然后又取得了益州,虽然这个做法引起了东吴的不满,但还是实现了隆中对的战略部署。

一段时间后,曹操又开始与刘备争夺汉中,这种战争持续了近两年之久,史称汉中之战。双方都投入了极强的战斗力,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势均力敌的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刘备的胜利告终,得到了汉中地区,在领土上又进行了进一步扩张。此时蜀汉集团的势力即将到达顶峰,不可预见的是,刘备也即将到达人生的最高峰。

随后,孙权加入混战,不甘让他重振旗鼓准备偷袭荆州,给刘备造成损失,与此同时,在曹操的挑拨教唆下,已经俘虏关羽的东吴政权鬼迷心窍,直接斩杀了关羽,这宣布着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彻底宣布破裂。

一连串的事情接连发生,刘备伤心不已,为给关羽报仇甚至御驾亲征,但是遭遇了了惨败,身心俱疲下,飘摇的蜀汉帝国无法支撑刘备,最终病逝于白帝城,并将刘禅交给诸葛亮,享年六十三岁。

从此,诸葛亮开始辅助刘禅执政,三个国家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不再轻易动手。

三、不可退的地方

但天下分久必合,诸葛亮谨记着这个道理。为了安排身后事,诸葛亮决定暂时放下对东吴的仇恨、放下东吴的偷袭之事,再度联手,消灭气焰嚣张的魏国。

吴国自然知道蜀国意欲何为,便答应了联盟这件事。只是双方都清楚一件事情:一旦魏国被消灭,那么接下来两国之间的战争就会一触即发。抱着这个想法,双方在征讨魏国的时候都不肯用尽全力,兵力大部分都被保护在后方,也就形成了现坐山观虎斗的场面。

但诸葛亮只是放下了偷袭之事,并没有忘记,为了防止再度出现这样的事情,便提前安排一万精兵镇守,下令不可回朝支援,即便是蜀国灭亡。于是在北伐前,李严守江州、陈到守永安,下令无论战局如何发展都不能放弃所镇守的城池。

诸葛亮下这道命令的原因很简单,永安属于蜀国边境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吴国如果要再次反水的必经之地。如果永安失守,那么蜀国将面临魏国和吴国两面夹击的不妙境地。除此之外,诸葛亮还给在东吴当值的的哥哥诸葛瑾写信,信中明确了自己已布下重兵,以此来警告吴国不要出手。

随后也像诸葛亮所预料的一般,孙权没再轻易出手攻击蜀国后方,那些重兵和那封信为蜀国争取了一定的喘息期,并延长了寿命。诸葛亮病逝于234年,虽然人已去世,但留下的震慑力还在,直到蜀国近三十年后(也就是灭国前),吴国都没能突破永安防线。

结语:

事实证明,不管先前是否遭到了许多人的阻碍,诸葛亮的决定都十分的正确,甚至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朝廷也没有人要违背诸葛亮的意愿,去调动这些精兵,而是选择了继续诸葛亮的方法留在当地,不做改动。

所以在公元263年的时候,蜀汉灭亡,此刻东吴又露出了獠牙,打着援助的旗号干着捅刀子的事:派兵向西,准备趁乱拿下一块地方,却没想到在偷袭永安的时候遇到了那些从没离开过的精兵,震惊之下只能选择撤退,不敢强硬地攻击。

如果不是有这道防线的存在,东吴士兵可能会顺着永安向上继续侵略,直到皇城,都会并入东吴的地区。所以,这道防线的意义就是在强大而智慧的蜀国风雨飘零之时,成为扼住事态向坏的方向发展的一道不可撼动的基石。

参考文献:《蜀相》《三国志》

1.《马学芳讲历史 诸葛亮北伐,在此处偷偷留下一万精兵,直言:蜀汉灭亡都不准回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学芳讲历史 诸葛亮北伐,在此处偷偷留下一万精兵,直言:蜀汉灭亡都不准回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