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清代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其实还是不错的!起码对慈禧来说载沣是“不错的”,至于他到底称不称职,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载沣能在清朝覆灭后选择了隐退,甚至当自己儿子跑到伪满洲国当所谓的“皇帝”时,选择了劝阻,总的来说,值得我们肯定。

众所周知,清王朝276年里共出过两位摄政王,第一位是皇太极之弟、顺治帝福临之“皇父”多尔衮,第二位则是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宣统帝溥仪之父,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只是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身份,是靠自己“打”下来的,而载沣摄政王的身份就值得一提了,因为他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自己是道光皇帝的孙子,头上顶着醇亲王这个“铁帽子”,亲哥是光绪皇帝,家庭背景尊贵无比,最重要的是载沣这个人和自己老爹先醇亲王一样,为人温和,且办事犹豫不决,并没有什么政治能力。

显然,这样一个家庭背景显赫且没有能力的人,正是慈禧太后所需要的,所以,载沣的儿子溥仪成了清帝国的新皇帝,自己也成了清帝国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摄政王。

1908年11月中旬,被慈禧囚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开始进入昏迷状态,随时都有撒手人寰的可能。慈禧一看,这感情好啊,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摆脱这个不听话的“儿子”,便迫不及待地甄选新君。

犹豫了许久,最终选定了载沣的儿子溥仪,理由无他,仅因为载沣这个人办事犹豫,没有主见,这样的人事最好的“傀儡”,控制起来更方便,自己则可以开启“四度垂帘”,将大清朝的权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只是,慈禧怎么也没想到,两天后自己也会随着光绪帝前后脚“驾鹤西去”。弥留之际,还嘟嘟喃喃地说:“此后由摄政王理政,但遇大事,则需请示太后”。可见慈禧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放不下自己手中的权柄。

也正是因为慈禧的这一决定,将年仅25的载沣,推向了清帝国的权力最高处。

虽说载沣在此前已有在军机处行走的经验,可是,让他挑起大梁显然还是太过“稚嫩”了。但是,事情到了这一步,载沣也只能顶着头皮上了。只是,清王朝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任凭载沣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3年后,清王朝便被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1912年2月12日,随着《清帝退位诏书》的颁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落下了帷幕,代表共和的革命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是,并不是说今天溥仪宣布退位了,第二天,清朝的势力就全都消失不见了。这需要一个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衰退。

但是,我在研究这个消退的过程中,却发现了爱新觉罗·载沣“与众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清朝覆灭后,他就像空气一般,突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很难在之后的各大历史事件中,看到他的身影。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曾经现在清王朝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男人,怎么就突然神隐了,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毕竟,以他的身份地位和无可匹敌的影响力,完全可以成为近代史上,清朝遗老遗少的代言人,在政坛上继续呼风唤雨。

我们,要想真正切入这个问题,一探究竟,那就不可避免地要说说这位摄政王不一样的人生。

爱新觉罗·载沣,他与那些寻常的八旗子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不同的是他尊贵的血统,自己的亲哥哥是光绪皇帝,虽然光绪帝没有实权,但是,他的血统注定了他非凡的地位;他的父亲则是上一任的和硕淳亲王奕譞,是清王朝少有的“铁帽子王”之一,重点是自己的父亲可不是软柿子,手中可是有实权的。

所以,从载沣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身份便比别的王公贵胄家的子弟更高一等。

而载沣更是在在光绪十六年时,成功继承了自己父亲的爵位,成为清王朝除了皇帝和太后外最尊贵的和硕淳亲王。

此后,载沣的仕途之路就像开了外挂一样。18岁时,便代表清政府远赴德国,就德国公使遇害一事向德国“致歉”。也正是因为此事,载沣在仕途上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捷径”,毕竟他“帮”慈禧解决了一个大麻烦。还没20岁,载沣便成为了随扈大臣,没多久,又接管了正红旗。

没过多久,载沣又成了军机大臣,权势更是一时无两,成为了朝中众大臣讨好的对象。后来,自己的儿子溥仪更是被慈禧立为新君,他也成为了整个大清朝最有权势之人,风光无两。

至于载沣到底合不合适这个位置,能力到底如何,我们暂且不论,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载沣在成为摄政王掌握生杀大权后,还是就政治上做出了许多改变。毕竟,这个江山都是自己儿子的,他能不尽心尽力么?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载沣是如何当时的局势,就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做出的改变。

经济上,载沣大力扶持实业,反对一直以来的横征暴敛,拟定了包含运输等行业在内的抽调资金。军事上,载沣实行收归政策,将大部分的军队收归为皇室管理,仕途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上,防止军中将领图谋不轨。只可惜,经过两百多年的养尊处优,八旗子弟早已没有祖先们在军事上的天赋,挂着统领的头衔,却根本无法指挥军队,下属压根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政治上,载沣主张裁撤冗官,将那些“没有用”的官员裁撤,选用“有用”之人,具体做得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载沣也曾想过将袁世凯拉下马,毕竟这个“老狐狸”放在身边一天,自己就一天没办法睡好觉,只是可惜载沣还是太年轻了,压根斗不过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最终还是放虎归山了。不得不说载沣的这些动作还是好的,如果实施的好,还是有机会保住清朝的统治,延续清朝的国祚的。但是,当时的大环境不允许,两百多年矛盾的沉积,清王朝的覆灭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再加上载沣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小白新手,虽大权在握,想法不错,手段却不行,做法也有问题。

最终,这也导致了载沣并没有在摄政王的位置上坐多久,零零总总也就三年,或许有人说,溥仪不也就座了三年皇帝么,刚好但清朝灭亡,清朝亡了,那载沣的摄政王自然也就没了。其实,答案是也不是,原因嘛,自然是因为载沣的下台并非因为清朝的覆灭,而是因为覆灭的清朝。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原本早就犹犹豫豫的清王朝随着分崩离析,各地纷纷响应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为了缓解这一局面,载沣不得不向袁世凯发出求援的讯号,这让袁世凯重新获得权力,更为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再有就是清政府没有诚意的“皇室内阁”,所谓君主立宪也只是个幌子,不得民心,加之清朝宗室也指责他不能力挽狂澜,拯救清王朝于水火。这一切都让载沣感受到深深的无力,于是最终载沣选择了辞去摄政王一职,不再过问朝政。

此后,载沣过上了神隐的生活,那么,这个曾经站在权力高峰的摄政王,为何最终选择了离去,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像素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载沣通过三年的执政生涯,清楚地意识到复杂的时局,也清楚地知道已无力回天,清朝的灭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他无做什么也不可能拯救这个腐朽的王朝,未来这天下必将是新生力量的条子。

其二、载沣知道自己过于稚嫩,承担不起这一重任。虽说他想延续清王朝的命运,让自己的儿子做一位中兴之主,他也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

但结果显示载沣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最明智的选择便是适时退出,别搞到最后,成为各方的“敌人”,甚至为此丢了脑袋。

其三、争取载沣的弟弟载涛曾说过那样,载沣遇事优柔寡断,或许在别人看来这是忠厚,可是忠厚实则为无用之别名。若是生在和平年代,载沣必定是一代贤王,可当时动荡的时局,很明显载沣不适合成为一名掌权者,优柔寡断的性格,必将清王朝推进更深的深渊。

所以,他辞去了所有的职务,从此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张勋的复辟活动,他没有参加;溥仪跑到东北当起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他没有出现。总之,接下来所有的政治暴风中,再也没有见过这位年轻的摄政王。

也许,会有很多人觉得载沣怯弱无能,不堪大用,实际上,载沣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看得十分透彻,心中更是有民族气节,正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所说的那样,载沣“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他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1.《像素说 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像素说 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