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1681年),福建总督姚启圣隔空指着提督府大骂道:“施琅,你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枉我为你作保,你才有今日之荣华,如今你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我和你没完。”
姚启圣任职为福建总督,施琅任职为福建水师提督,二人同为一省官员,姚启圣为何如此大骂施琅呢?
原来,就在半年前,福建总督姚启圣接到了安插在台湾的眼线密报,密报所书:“郑经已于正月去世,现台湾郑氏集团内部分裂,正是攻打台湾之绝佳时机。”姚启圣看完密报,兴奋异常,一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可以一统台湾,青史留名,便高兴得合不拢嘴。
于是姚启圣紧急上奏朝廷,申明进剿台湾。姚启圣的奏折通过骏马的飞驰传递,很快便出现在了康熙帝的案几之上。几天后,康熙帝召集朝廷大臣朝议,拟定了对台实施武统的决定。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对台湾动用武力必须由水师出马。当时大清的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虽有水战之能,但无想战之心,康熙帝只得将他调离为陆路提督。一时之间,康熙竞为没有一位能够熟悉水战的将领而烦恼。
这时,身为福建总督的姚启圣,联合巡抚吴兴祚共同举荐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内阁学士李光地的运作下,康熙帝欣然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并命其择机进剿台湾。
姚启圣与施琅的矛盾恰恰就是从施琅被任命为水师提督开始的。按照清朝以文制武的惯例,作为文官的姚启圣对统兵的水师提督施琅有节制监督的权力。而在康熙帝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时,虽让其择机进剿台湾,但并没有赋予施琅全权处理军务的权利,也没有明确施琅与姚启圣谁主谁次的职位,因此导致二人后来摩擦矛盾不断。
进剿台湾事关重大,军中没有主次之分,必然无法保证作战时的统一协调。施琅赴任以后,对台作战的水师之中就出现了政令不一、指挥不协调、相互制肘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姚启圣与施琅对台进攻的部署完全相反。
施琅主张利用夏至前后,海面风缓浪平之时对台动武,以优势兵力首先夺取澎湖诸岛,再以澎湖为跳板攻打台湾本岛。姚启圣则认为应该在十月利用东北季风,分多路进攻台湾。施琅与姚启圣各持己见,康熙帝一时难以抉择,最终导致对台进剿之事一拖再拖。
施琅眼看对台动武的机会稍纵即逝,于是上奏朝廷,要求康熙帝授予自己对台动武的专制大权。施琅上书康熙帝,要求独占对台事务之权的行为,让姚启圣很不爽。在姚启圣看来,是自己将施琅举荐给康熙帝的,而今施琅非但不感谢自己,反而和姚启圣抢夺起权力了。如今大清决定对台动武,如此不世伟业,谁不想参与其中,本想通过统一台湾而青史留名的姚启圣对施琅的“排挤”很是恼火,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姚启圣大骂施琅的一幕。
施琅与姚启圣的“互磕”,导致大清对台动武之事一拖再拖。到后来,朝廷反对武统之声愈发强烈,先后有户部尚书梁清标、给事中孙蕙、御史许元文等上奏要求暂缓对台动武之事。直至康熙二十一年十月,福建水师指挥大权仍没有得到统一,对台进剿之事也屡屡被搁置。
终于,施琅第三次上书康熙帝,要求授予“专权”,并保证剿灭台湾郑氏集团。《清史稿》记载“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康熙帝也认识到了姚启圣与施琅互相掣肘的问题,于是康熙帝决定选择熟悉水战和台湾内部情况的施琅为福建水师全权将领,对台湾择机进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一声令下,率领二万福建水师向台湾驶去。施琅先攻克花屿、猫屿、草屿,最后占领澎湖。作战中,施琅身先士卒,眼部受伤流血仍不下火线。《清史稿》记载:“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斩级三千,克虎井、桶盘二屿。”
福建水师在施琅的指挥下,奋勇杀敌,施琅亲自指挥五十六船分八队进攻,各将官均奋力进剿,清军先后“焚敌舰百余,溺死无算。”
八月,施琅率领清军到达台湾,进入鹿耳门,郑克爽上缴延平王金印,台湾至此划入大清版图。
1.《老平看历史 施琅与姚启圣“互磕”,导致对台动武搁置,姚启圣为何骂施琅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平看历史 施琅与姚启圣“互磕”,导致对台动武搁置,姚启圣为何骂施琅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