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23岁的和珅突然得到乾隆的赏识,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恩宠不衰,升迁速度之快,兼任要职之多,无人能及。

关于和珅为何突然得到乾隆的赏识,正史中并无记载,在清末的野史笔记中,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论语》说。

清末文人陈康祺在他的著作《郎潜纪闻》中记载说,有一次,正在担任侍卫的和珅随乾隆外出,在路上乾隆看到一份奏报,得知一名被朝廷通缉的犯人逃跑了,便随口说了一句“虎兕出于柙”。

随行的侍卫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和珅回答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犯人逃跑,负责管理此事的官员应该负责。”

听了和珅的回答,乾隆很吃惊,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侍卫还懂论语,就将和珅叫到身边,问了他一些问题。得知和珅不仅读过《论语》,还精通满蒙汉多种语言,并且在回答问题时“多称上意”,因此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和提拔。

第二、科举说。

这种说法出自清人陈焯(zhuō)的《归云室见闻杂记》,书中记载,一次和珅在与乾隆外出时,因为路程无聊烦闷,乾隆就与和珅聊起天来,问他的家世和出身,得知和珅是满洲正红旗钮钴禄氏后,又问他为何不参加科举?

和珅不好意思的说,自己曾参加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科举,但由于学识浅薄,并未高中。乾隆见他聪明伶俐,说话条理清晰,不像学识浅薄之人,就让和珅将自己参加科举时写的文章背出来听听。

和珅一边走,一边将两年前考试的文章背给乾隆听,期间没有任何停顿和思索,可见和珅确实有过人的记忆力。乾隆还是比较认同和珅的这篇文章的,评价说“按道理应该可以高中的。”从那以后,和珅就给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断受到提拔和重用。

第三、转世说。

民间传说,和珅长相清秀,与已死的雍正年贵妃神似,而乾隆少年时对年贵妃有爱慕之心,因此爱屋及乌,才对和珅恩宠有加。

总结来看,在这三种说法中,第三种是民间传说,应属无稽之谈,不足信。而前两种说法虽然情节不同,但透露出的信息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和珅因为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才得到了乾隆的赏识。

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23岁的和珅在官场上开始平步青云,先后在十几个衙门,担任过几十个要职,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看一下!

首先来看下和珅担任过的文职:

26岁,任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国使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

27岁,任户部左侍郎、兼任吏部右侍郎。

30岁,升任户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兼理藩院尚书。

31岁,兼署兵部尚书。

32岁,加封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充国史馆正总裁。

34岁,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36岁,升任文华殿大学士,任兼吏部、户部。

42岁,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43岁,兼管太医院、御药房。

47岁,兼管刑部,出任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权力达到顶峰。

再来看下和珅担任过的武职:

25岁,任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26岁,调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

27岁,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

28岁,授正白旗都统,领侍卫内大臣。

30岁,任镶蓝旗满洲都统,同时兼正白旗都统、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

46岁,调正黄旗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满洲都统。

上面的这份简历,只是和珅在官场任职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任职较短的职务和差事并未列出,即便如此,和珅掌管过的衙门和部门仍遍布朝廷内外。例如六部中他掌管过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五部,八旗中有五个旗曾归他统领。

不过纵观和珅一生的仕途,有两个部门他从未担任过一官半职,而这也是乾隆有意的安排。

首先,和珅从未在礼部任职。

在清朝,礼部主要负责礼仪、外交、科举等事务,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是一个国家的脸面所在。

正因为礼部的特殊性,所以当时有一个特殊规定,担任礼部尚书和侍郎的官员,必须是进士出身。

和珅少年时,曾考入咸安宫官学,不仅学习了四书五经,还掌握了满蒙汉等多种文字。不过和珅属于实干型人才,并不是学术型人才,呆板繁琐的八股文并不是他的长处,所以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科举中名落孙山。

后来,和珅以满族文生员的身份,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并由此走上了仕途。在明清官场上,官员们很重视出身,举人、世袭的官员无形中就比进士矮一头,处处都受限制。就如同现在社会,都是大学毕业,但985、211院校毕业生更受欢迎一样。

和珅因为不是进士,就算乾隆在宠信他,也不敢违背官场规则将他安排进入礼部。而作为和珅的死对头,进士出身的纪晓岚,就曾担任过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其次,和珅从未在都察院任职。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国家的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弹劾百官。

清朝建立之后,沿袭明朝制度,同样设立都察院,规定:“凡朝廷政事得失,民生利弊,以时条上,百官有奸贪污绩,亦得据实纠弹。”

都察院最高长官为左都御史,下设各道御史。作为言官,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权力极大,上至一品大员,下至九品芝麻官,都在他们的弹劾范围内。在某个层面讲,都察院就是皇上的耳目,替他看着百官的一举一动。

乾隆作为一个聪明人,对和珅的贪腐心知肚明,但因其能力突出,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仍对他加以重用。但都察院作为监察百官的最后一道屏障,乾隆不可能让和珅掌管,因为没有人可以自己弹劾自己。

乾隆不仅不让和珅执掌都察院,还特意将他的死对头刘墉和纪晓岚放在都察院。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纪晓岚迁左都御史,嘉庆元年(1796年),纪晓岚复移左都御史。

刘墉和纪晓岚担任左都御史期间,正是和珅位高权重,贪赃枉法之时,因此他经常被刘墉和纪晓岚控制的都察院弹劾,要不是乾隆极力维护,恐怕早就难逃一死了。

其实这就是乾隆的帝王之术,他要告诉和珅,你只有尽心为我服务,不要逾越人臣的底线,否则都察院的御史随时可以将你弹劾下台。

王陵被盗一空,专家愤怒踹向墓墙,踢出一只“牛”成价值2亿国宝

4平米的“穷人”墓,考古队懒得发掘,后出土6斤黄金225件国宝

1.《煮酒历史说 和珅位高权重,兼任十几个要职,但有两个部门乾隆从不让他染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煮酒历史说 和珅位高权重,兼任十几个要职,但有两个部门乾隆从不让他染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8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