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是《隋唐演义》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只可惜那不是正史,打开新旧唐书,《秦琼传》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说他忠义,他一生却五易其主,服务了六个主人;说他战功卓著,却只能位列凌烟阁榜末;说他勇猛,却没有留下让人血脉喷张的细节;说他有情有义,却没有恩怨情仇。

总之,正史中的秦琼星光暗淡,暗淡到跟传统形象判若两人。

秦琼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秦氏家族从西汉到隋朝七百年间一直是世家大族。其先祖秦彭曾北征匈奴,为东汉帝国收复西域作出了大贡献,秦彭还有个妹妹是汉明帝的贵人。到了南北朝时期,秦氏家族一路走跌,父祖两代人只能委身于宗室充当幕僚,后来又回乡隐居,从此秦琼这一支成了白丁。

失去了家族光环庇护的秦琼,只能从零开始打拼,他早年投身行伍,在来护儿帐下当了一名士卒。

来护儿是隋朝大牛级的人物,官居左翊卫大将军、荣国公,隋炀帝的贴心人。有一年秦琼的母亲去世,秦琼告假回乡,来护儿特地派人到秦家吊唁。身边的人很奇怪:军队里几乎天天有士兵家属出丧,您凭什么单单这么重视一个大头兵秦琼?

来护儿说:你们不懂,秦琼虽然微贱,但他为人骁勇,又有大志向,一定会凭自己的本事谋富贵,哪里会永远当一个小小的士兵?

能得到国公爷青眼看待,一定是秦琼身上独特的气质,照见了他未来的路。

有这么一位赏识自己的老领导,本是秦琼的福气,可惜他“踹了”来护儿,改投到张须陀门下。

史书并未交代其中的缘由,从二人的经历中大致可以推测。大业八年,来护儿兼任东来太守,不久率军东征高句丽。秦琼应该未被列入出征名单,留下来归于齐郡通守张须陀麾下。所以,秦琼的第一次易主就是正常的工作调动,没有任何自主意愿的成分。

大业十年,秦琼第一次上战场,他追随张须陀讨伐卢明月,在那次战斗中,秦琼大放异彩。张须陀在粮食耗尽的情况下被迫撤军,又担心被卢明月追击,希望有人在卢明月的背后设伏,乘机掏了他的老窝。可是这种伏击人数不能多,危险性极大,无人敢承担,所有人盯着自己的脚尖,一言不发。

秦琼和罗士信勇敢地跳出来,率领1000人出发了,二人冒着箭雨,爬上门楼,砍掉门锁,放门外的伏兵一拥而入,连烧敌营三十几所营寨。张须陀乘势杀了个回马枪,大败卢明月。

来护儿口中骁勇的秦琼,第一次露出了真容。

遗憾的是,不到两年张须陀在征瓦岗寨的战斗中,死于李密之手,秦琼不得已就近投靠于虎牢关守将裴仁基帐下。

五个月后,裴仁基被李密招降,秦琼又随裴仁基加盟瓦岗寨,李密成了他的第四位主人。

前三次主人虽不同,但性质一致,都是官军,加盟瓦岗寨可就发生质变了,秦琼是如何跨过心理关的呢?

这一年已经是大业十三年,离隋朝灭亡还剩一年,大隋天下已经碎成了一地玻璃渣,所谓“官军”和“义军”根本没有清晰的界限了。比如李渊,以大隋晋阳留守的身份反隋,打出的旗号却是为大隋拨乱反正,你说他是官还是匪?

从加盟瓦岗寨,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秦琼的另一个标签——政治上随波逐流的武将。看不清政治那就只能看人,跟着主人走,裴仁基那是河东门阀大族,跟着他走准没错。

李密对秦琼如获至宝,让他与程咬金一起统领八千内军,视之为心腹。秦琼对李密也足够忠义,在与宇文化及的战斗中,李密中箭堕马,昏厥过去,众人四散逃奔,唯独秦琼拼死救出了李密。

只是瓦岗寨的光辉也没维持多久,大业十四年,李密败给王世充,逃往长安给李渊当小弟去了,而秦琼却在战斗中被俘,被王世充收归帐下。

投谁谁玩完,自带灾星光环,搁今天指定会被网友们笑掉牙。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像秦琼这种身份低微的人,在那个时代依附于豪门就是唯一出路,受制于交际圈的狭窄,他几乎只能做单项选择,怪不得他。

我们不光不该责难秦琼,反而应该对他的忠义予以赞赏,他对四任主人都没有背叛行为。当然,不包括第五任主人王世充。

秦琼投靠王世充时应该很迷茫,恐怕也对自己的“灾星属性”很愧疚,已经做了俘虏,还忠于李密吗?李密都降了。王世充手里好歹掐了个皇泰主杨侗,也算是“良家”清白身嘛。

秦琼看不清政治,但看得清人,他近距离把王世充“解剖”研究一番得出结论:这是个狡诈,喜欢用巫术欺骗人的“老巫婆”(巫妪)。所以,他与程咬金等四人一起,上演了一出阵前大逃亡。当然面子还是要给的,他们下马,给王世充行了个大礼:感谢收留,从此分道!

离开王世充他们直接打马跑到对面的唐军,连机票钱都不用花,就近坐上了李家的专列。我估计,他们的这个决定,除了李唐所表现出来的大好形势外,跟李密的决定有关。

从那以后,秦琼终于不再当流浪的人儿。择主需要政治智慧和家族资源,这些是秦琼的短板,而战场才是秦琼所长,从那一刻开始,他才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

更关键的是,他被分配在李世民的秦王府,而不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手下,这让走了一辈子弯路的秦琼,终于修成正果。唉,人生呐,在偶然和必然之间飘零。

秦琼参加了李世民所率领的全部战斗,多次被列为第一战功,累积获得超过万斤黄金的赏赐,李渊甚至说:“我只可惜自己的肉不能割下来给你吃!”

既然如此,秦琼为何只在凌烟阁功臣榜中,勉强抓了个尾巴呢?

第一个原因是,秦琼在历次战斗中的角色是先锋,而不是主帅,连一点出谋划策的建议都找不到。也就是说,他的价值点就是冲锋陷阵,用其“勇”,而非“谋”。

两军对垒时,对方阵营中有人叫嚣,李世民一抬手,秦琼就单枪匹马,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猛得一塌糊涂。晚年的秦琼说,我一辈子打了200多仗,流过的血加起来数斛(一斛十斗)。可尽管如此,与常常独立率军出征的李勣、李靖、李孝基等人相比,自然不是一个等量级。

这一点跟《隋唐演义》中秦琼差异太大。

第二个原因是,从武德末年开始,秦琼就常年抱病,失去了征战的机会,更因为政治短板,没有文治之功,基本上挂着个左武卫大将军之职养病了。

我们再看看经历与他比较相似的尉迟恭和程咬金,他们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大唐的中央和地方。

第三个原因是,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贡献有限。

关于秦琼是否参加玄武门之变一直存在争议,在《新唐书》中找不到他参与的证据,在《旧唐书》中,有一句“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意思是秦琼参与了。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呢:秦琼既不是玄武门之变的积极推动者,也不是事件的谋划者,甚至都不是事件的知情者,他仅仅是在最后的行动中,按指令执行了某些不太关键的任务。

这个推论应该比较符合实情,秦琼抱病在身,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卷入事变。同时秦琼本来就不是靠谋略立身的人,虽然他不缺对李世民的忠,可实际上最适合他的角色还是执行者。

上述三个原因,让后期的秦琼星光黯淡了很多。

不过,这未尝不是坏事,以秦琼不善政治的状况,让他参与文治,参与玄武门之变,谁敢保证他不会犯错误?塞翁失马不全是坏事。

这就是正史中的秦琼,远没有《隋唐演义》中光彩夺目。其实历史大人物大多如此,真实的光辉更可贵,更接地气,比如秦琼,虽然五易其主,但反而照见他的忠义;虽然历经漂泊,却更能让我们照见自己的影子;虽然错过了最后的闪光时刻,却在遗憾中保留了一份人生的恬淡。

1.《寻根拜祖 五易其主却被视作忠义化身,战功卓著却位列勋末,秦琼到底是啥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寻根拜祖 五易其主却被视作忠义化身,战功卓著却位列勋末,秦琼到底是啥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