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版的《大决战》正在热播中,在荧屏上再现了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在这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我军唯一一个没有占据兵力优势的战役,俗称有60万打80万之说。换言之,即便在淮海战场我集中了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但在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上,仍较国军少很多。

而在武器装备和战斗力上,淮海战场的国军有多支精锐部队,其装备精良,有较强战斗力,也不是一打就垮的脓包部队。

然而在以少打多的背景下,淮海战场的国军主力部队却被我全歼,极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动摇了蒋系集团统治的根基。

那么在这次百万人量级的大决战中,我军投入的兵力情况又是如何呢?

以单纯野战纵队所辖的兵力来看,华东方面有16个纵队,共计约36万人;中野方面有7个纵队,共计约14万人。

还有其余约10余万人为两大野战军总部及直属部队,7个三级军区的地方部队(其中有7个旅)以及吴化文部起义改编的第35军。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先谈华东方面所属的野战纵队,以及相应的兵力情况。

淮海战役开始前,华东方面一共有16个野战纵队。

第1到第13为数字番号纵队,其中缺第5纵队,故而番号纵队一共有12个;另有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

各纵队在淮海战役前的部队建制及兵力数为:

第1纵队(后来的20军)辖第1师、第2师、第3师,总兵力为25055人;

第2纵队(21军)辖第4师、第5师、第6师,总兵力为26405人;

第3纵队(22军)辖第8师、第9师,总兵力为27245人;

第4纵队(23军)辖第10师、第11师、第12师,总兵力为23665人;

第6纵队(24军)辖第16师、第17师、第18师,总兵力为26011人;

第7纵队(25军)辖第19师、第20师、第21师,总兵力为29010人;

第8纵队(26军)辖第22师、第23师,总兵力为26874人;

第9纵队(27军)辖25师、第26师、第27师,总兵力为31091人;

第10纵队(28军)辖第28师、第29师,总兵力为29728人;

第11纵队(29军)辖第31旅、32旅、33旅,总兵力为25029人;

第12纵队(30军)辖第35旅、第36旅,总兵力为13086人;

第13纵队(31军)辖第37师、第38师、第39师,总兵力为26877人;

上述12个番号纵队,总兵力约为31万人,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

另外除了番号纵队外,华东野战军另有几支比较特殊的纵队。

渤海纵队(后编为33军),辖新7师和新11师,是渤海军区又一次以地方部队升格编成的野战纵队(此前第一批主力到东北编成东野6纵的主体,第二批主力编成华野10纵和转往西野的教导旅),淮海战役前总兵力为19185人。

鲁中南纵队(后合编为35军),辖第46师和第47师,也是军区出了多批主力后又以地方部队升格编成的野战纵队,淮海战役前总兵力为14045人。

两广纵队,原广东游击队主力北上部分加上解放入伍的广东、广西籍战士以及渤海地区入伍的新战士组成,淮海战役前辖3个团,总兵力5515人。

特种兵纵队,主要是一些技术兵种部队,当时辖3个炮兵团、1个骑兵团、1个工兵团、1个坦克大队,总兵力11164人。

其中有的野战纵队是在新四军主力基础上改编的,有的野战纵队则是在山东八路军基础上改编的,还有的则是新四军和八路军的成分都有。

就部队的骨干成分而言,有的纵队一直就是主力部队;有的纵队则是在地方部队升格之后成为野战纵队的。所以在部队的兵力规模和战斗力上,老纵队和新纵队往往差别很大。

在上述编制(只谈数字番号纵队)中,我们会发现有三个问题。

第一是,大部分纵队下面辖师,少部分辖旅,其中辖旅的两个纵队为第11纵队和第12纵队。这两个纵队曾长期兼苏中军区和苏北军区,作战环境特殊,由华东军区华中指挥部领导,所以在编制上有些特殊。

第二是,大部分纵队辖3个师/旅,少部分辖2个师/旅。按照当时的正常编制,都是走“三三制”,不过有的纵队为加强地方军区建设,将主力部队地方化了,还有的纵队编制尚未补全,所以便出现了少数纵队只辖2个师/旅的情况。

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兵力数量上的差异。

我们发现上述的这12个数字番号纵队,兵力超过30000人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兵力数为31091人。

其余纵队兵力大都在2万人到3万人之间,只有第12纵队情况特殊,只有1.3万余人。

按照当时华野的理想编制,每个纵队的3个主力师加上纵队直属部队的兵力应该到35000人才合适。或者说退而求其次,按照《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中所列的中等编制,每个步兵师编近9000人,每个纵队编近30000人,那也可以。

但实际上说,就是这个近30000人的中等纵队编制,当时华野12个番号纵队中也只有少数几个纵队才可以达到。

而主力第1纵队只有2.5万人多点,第4纵队甚至不到2.4万人。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原先华野外线兵团长期苦战,伤亡减员大而补充少,导致部队长期处于缺编状态。

尤其是在1948年7月的豫东战役后,华野外线兵团战果大,但减员也大。豫东战役结束一个多月后,各部仍未恢复元气。

在8月份部署攻击济南作战时,粟裕便发电称:

我西兵团之七个纵队,除三、八纵比较完整(该两纵每纵亦只有二万三至二万五),其余各纵既不充实,也不完整,不论打援与攻坚均感兵力尚非绝对优势。

所以,粟裕建议将苏北兵团也调来参战。

四天后的8月27日,粟裕再发电详细谈到了当时的西兵团兵力状况:

西兵团七个纵队,自开封、睢杞战役(即豫东战役)后,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许多营连有政干而无军干,有军干无政干,而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五月中补充之新兵已当副连长),班排干部俘虏成分不少,因此团级(老的多)于营以下脱节现象甚严重。

因此在攻打济南的军事部署中,将原属东兵团的第7纵队(兵力较充实)调到打援集团。而原属西兵团擅长攻坚的第3纵队再加上第10纵队加入到攻坚集团。

这样攻坚部队就有原属东兵团的第9纵队、第13纵队及第3纵队、第10纵队,另外还有成立时间不长的渤海纵队和鲁中南纵队。

而华野其余主力则编为打援集团,应付国军可能来的大股援军。

不过我们也知道,济南战役中国军援军并未敢出动,因此在我军付出了将近27000人的减员后,将济南国军10万余人全部歼灭。

在济南战役中,华野9纵和13纵减员很大,前者达9806人,后者达5907人;其余参战各纵也有1000人到5000人之内的不等损伤。

不过由于原东兵团部队本身兵力较充实,而且济南战役俘虏了国军61870人,因此也得到了很大部分的解放战士补充。

所以到淮海战役前,第9纵队的兵力仍然是最多的,超过了3万人;第7纵队原本兵力较充实,仍然也有近3万人。

第3纵队、第10纵队、第13纵队虽然损伤大,但补充也大,因此前两个纵队在只有2师建制的情况下,兵力并不算少;第13纵队虽然是新成立部队,但比起第1、4、6三个主力纵队来,兵力也不见少。

所以在济南战役后,原本的几个老主力纵队虽然没有实际战斗,但也没能补充起来,这就是淮海战役时上述番号纵队的基本兵力差异情况了。

但是也别看9纵等部队兵力数量相对没减少多少,其实在战力上也是受到影响的。

因为济南战役伤亡的约万人多是骨干,而新补充的解放战士和新兵在短时间内还未完全生成战力(两大战役相隔仅一个多月),所以当时华野各纵的步兵力量普遍感到不够用。

在淮海战役初期,华野各纵的步兵伤亡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前线是以即俘即补的战略来维持部队战斗力的。

而这种骨干较少、兵员不足的情况,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华野作战中的伤亡。

为了补充一线骨干,华野在战斗中将机枪连、机炮连中的大部人员补充到一线步兵连;后又将纵队、师、团的勤杂人员补充到一线当骨干;再辅之以补充的解放战士,如此继续战斗下去。

所以我们会发现,淮海战役中华野有的纵队伤亡已经达到了非常大的程度,但总兵力却不降反升,而且一直具备着战斗力。

打到最后,各纵队的教导团几乎全部补充部队;纵队、师团各级通信、侦察、警卫人员也大都到战斗部队当干部了。甚至刚解放过来的战士,有的都当上班长、副班长,甚至少部分还担任了排级干部。

所以总的来说,在发起淮海战役时,兵力比中野多很多的华野,其实兵力也不够用,建制也不充实。但在这种情况下,各纵队却发扬连续猛战的精神,打掉了淮海战场上的大部分国军主力。

而且由于补充了大量解放战士、解放区的地方部队和新兵,使得淮海战役后华野部队的总兵力不降反升,这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了。

1.《熊熊评说 1948年淮海战役时,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都有多少兵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熊熊评说 1948年淮海战役时,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都有多少兵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1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