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记者张杰实习李湖南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作家陈丹娟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上海。
25年来,已积累出版“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以及2020年最新出版的《陈丹燕的上海》等有标识度的畅销书作品。易中天说陈丹燕“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和女性作家的细腻,组成了她’一个人的考古队’,发掘着上海文化的无形遗产”。“陈丹燕的上海”已经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评价说,“就像马可·波罗为威尼斯而生,陈丹燕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而更动人。”作为十九世纪通商口岸城市最重要的码头之一,上海的来历、它的雄心、它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它对日常生活的尊重,都是备受人们热爱的理由。提到上海,很多人会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是民族资本在上海起飞的年代,有很多时代的传奇。但是作为出生于1958年的陈丹燕, 念兹在兹的上海是“1949年以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存在,向全中国输出了城市的生活方式”的上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轻工业产品对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历久弥新的影响。很多人的童年和青年记忆中,可能都有一支写着“上海”的一个包包、花露水、大白兔奶糖等。而这,也是陈丹燕最想传达出的“上海”。
上海是一个生命体
2021年1月,“陈丹燕的上海”系列7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集中推出最新版。 在《陈丹燕的上海》中,陈丹燕分别讲述了搬家与父母的八个箱子的故事,洋泾浜英语与上海买办的故事,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街道的故事,柯灵故居的故事,傅雷故居的故事,贺友直和他的老上海插图的故事……在《上海的红颜遗事》中,我们了解到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女儿姚姚的悲催人生。两岁时父母离异,她学会了把心事藏在心底,笑容挂在脸上。童年的她生活优裕,客串过电影《三毛流浪记》里的富家小女孩;后来她经济来源几乎断绝,却不肯在恋人面前透露窘迫,视爱情为纯洁的象牙塔。她是大时代里的普通人,承受命运的悲凉:母亲自杀,恋人自杀,孩子被迫送人……陈丹燕说:“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人……我是想写一写这样的普通材料制成的人,在一个动荡的大时代里的际遇。”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在《上海的金枝玉叶》中,主角是上海永安公司老板的千金,6岁时就读于著名的中西女塾, 24岁燕京大学心理系毕业。她父亲当年应孙中山邀请回国创办上海最新潮的百货公司,她的二姐与宋美龄是闺中好友,她大学最好的朋友是康有为的外孙女。25岁她嫁为人妇,丈夫是林则徐家的后代。之后的岁月中她经历了丧偶、抄家和劳改,一贫如洗。但磨难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仍然可以用铝锅在煤球炉上烤出带彼得堡风味的蛋糕,用农场带回的一只小鸡让儿子快乐好久……90高龄谢世时,她把遗体捐给上海的红十字会,得到的纪念品,是用她的白发编成的“90”字样的花环。她叫戴西,英文里这名字是雏菊的意思。陈丹燕从细读戴西一岁到九十岁的数十张私人影像着手,勾连起这个在磨难中依然保持芬芳洁净的女子的一生。阐述了这个历经沧海桑田的女子,何以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戴西的精神之美——乐观主义、风趣、内心的骄傲与尊严,深深打动了中外读者。
在“外滩三部曲”中,我们得以跟着陈丹燕更深了解了上海建筑的灵魂,得以触摸城市的文脉,知道这个座城市的来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是否存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公园如何诞生?一段扑朔迷离的公案,造就了一座身世传奇的公园……陈丹燕在《公家花园的迷宫》中,讲述了公家花园,那个因“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著名公案而拥有了传奇身世的公园,从建造迄今150年中的故事。传教士,满清民国遗少,中英混血儿,上海史专家,外滩市井居民,回沪知青子女……一个个与公园有着不解之缘的人物,其个人命运与公园历史纠缠在一起,互为见证,同时也成为百年来上海乃至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道缩影。
如此孜孜不倦地写上海,动力何在?在陈丹燕看来,城市是个生命体,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物。“城市有自己的性格,命运,脾气,丰富的怪癖,独特的小动作,以及如同体味般,连大风也吹不掉的气味。它可以说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它有时凋败,似乎死去,但它又会适时地复活。它有时兴旺,四下欣欣向荣,处处夜夜笙歌,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代的拐角处被迎头痛击。城市总能在经历中长出新的经历,在生命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在面容中呈现出新的容颜。”
带有“未来性”的怀旧
作为专心书写城市的作家,陈丹燕自比“该隐的子孙”。“在创世纪,该隐杀了兄弟,被逐出土地,流浪四野,他算是第一个城市人。现在,该隐的子孙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她出生在北京,生长于上海,旅行去过世界上将近三百个城市,并描写它们的面貌与生活,城市总是她的描写对象,从上海到圣彼得堡。这些城市对她来说好似一间巴洛克房间里的各种镜子,它们彼此映照,相互证明,重重复重重的倒影里最后映衬出一张真实的面孔。她在彼得堡见到了1950年代的上海,在1990年代的上海遇见的,是1970年代的伦敦。这些城市好似一个连环套,当你看懂一个,就看懂了更多其他的。“上海三部曲”其实是一本书,这本书就叫上海。”
陈丹燕的上海系列很畅销,以至于有人问她,“你写的上海,是不是你编的?“天地良心,我没有编。”但这些质疑让她意识到,“上海是一个由很多不同的街区和不同的社区组成的城市,是一个真正的城市,并不只是有单一的文化,它的文化随着街区的不同是不同的。这个街区的人未必能够理解另外一个街区的人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想的是什么样子。包括大家说的上海话发音,不同街区是不一样。我们说法国城,我们说阿拉,但是我听到在虹口区人说牟,有这些细小地方,原来你是从那里来的。在这些反应里,上海是一个多元城市,有很多亚文化在不同街区生长。”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李欧梵坦言,“敬佩陈丹燕这样的作家。她几乎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带动上海的怀旧热。她告诉我们,上海的宝贵在于留住了文化的传承性。” 1月16日,在全球最高的书店,“上海中心”大厦52层——朵云书店上海旗舰店,上海文艺出版社举行了主题为“记忆上海 致敬年代”的 《陈丹燕的上海》系列7本新书发布会。陈丹燕提到,她笔下的上海“怀旧”,并不是一般的怀旧,“上海的怀旧,带有未来性,并不只是怀念一去不复返,它希望一去而复返。开放的,活跃的,繁荣的,客观的城市活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1.《上官云珠女儿专题之一个人就是一支考古队 作家陈丹燕:25年来一直在写一本叫“上海”的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官云珠女儿专题之一个人就是一支考古队 作家陈丹燕:25年来一直在写一本叫“上海”的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54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