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文学、社会风气、对外交流的任何方面都达到了极度繁荣的程度。其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大唐盛世”

唐代是文学大繁荣大发展时期,诗歌方面涌现出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并在格律方面成熟定型,词曲也在唐代开始形成,古文运动更是推动了文的发展。在唐代,甚至达到了“人人能诗”的地步,这一切的繁荣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到社会中各成员的文化道德素养,进而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文学通过教育来传播,并且作用于文人,使其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让他们能够具备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因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唐代教育的社会性与文学

在唐代之前,教育只是少数上层阶级的人才能享受到的权利,大多数的民众是没有机会接受到教育的。而到了唐代,教育的普及使得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因而社会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1.唐代教育的社会性

唐代教育的社会性首先表现为受教育者的数量不断增多,这是由于在这一时期,教育制度的已经基本完善,形成了官学和私学两种教育形式,其中也分为很多种类。

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唐代的中央官学教育学质量高,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六个学馆。地方官学有四级——州、县、乡、里,分为经学、医学和崇玄学,并且还有进入中央官学的机会。私学方面有六种类型,分别是隐居读书、私人讲学、私塾、家学、寺学,并且对于入学子弟的身份没有任何限制。因此无论是什么社会阶层的人,都能够享受到私学的教育。

其次是扩大了教育的普及面,唐代的地方官学和私学几乎蔓延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是比较偏远的地区也有也设有这样的机构。

根据《三府都护州县州县官史》记载,下州(即西州)的官学规模是“经学博士一人,正九品下。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学生一十人。”

证明当时教育的范围之广,也就更加确保无论是在中央地区还是在偏远地区,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教育。

除此之外,女性也被纳入了受教育的范围中,清代贺贻孙曾说:“唐诗大振,妇女奴仆,无不知诗。”可见唐代对女性的教育也不只限于一些女德类型的书籍。唐代的女教书籍流传下来的只有《女孝经》和《女论语》,因而对女性的教育也以此为主,主要教授道德礼法、女红、经史(常见的是《诗经》和《礼记》)、诗歌、艺术等。内容丰富多彩,为女性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

2.教育社会性对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记载了几百位唐代文人,其中受教育者甚多。有我们熟知的,也有不熟知的。熟知的如“(孟)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无言。隐鹿门山,即汉庞公栖隐处也。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长走,因授其学。”诸如此类的有近百位文学家。

这些文人无论何种地位出身,他们或是在官学、私学,或是归隐山林、受教于名士家人,都有着受教育的经历。并且出身不太好的文学家大都就读于中央官学,又由于私学没有身份的限制,很好的打破了阶级之分,让所有人都能有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可以受教育的地方,才让教育不只限于少数的达官贵人,让受教育阶层下移,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全民教育。这才促使唐代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家,文人群体不断扩大,文学创作也不断丰富,为中国古代文学添砖加瓦。

二、唐代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与文学

唐代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经学与文学,其他还有佛、道、算、书、律、医、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为当代学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教学内容。以经学和文学的影响最大,作用于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1.经学教育

唐朝在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对经学的教育,经学不仅帮助一个人形成自己的思想倾向,并且也有利于朝廷选拔官员。唐代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经正义》,成为了当时经学教育的统一教授的书籍,也有利于官员选拔的标准化、统一化。

经学的统一教授改变了原来汉代儒学严格的师承关系,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需要靠有名望德行好的人来推荐,因此师从是非常重要的。而唐代以《五经正义》为正式的经学教材,打破了这种格局,教材的统一带来了科举快考试内容的统一,学子不需要有很好的师门,只需要通过统一的科举考试来获得晋升的道路,这就导致了经学在唐代的影响力降低。

虽然经学教育是唐代学子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但是经学影响力的降低,使得通经并不能保证带来光明的仕途,这种风气的形成影响到了许多文人的人生。比如王勃在少年时期接受的就是传统的儒学教育,有非常出色的经学天赋,但他却是以文出名,所以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都把文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方向,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2.文学教育

唐代的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教学双方通过阅读文学文本,相互交流思想感受和情感体验,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美的享受、陶冶情操的教育方式。魏晋时期开始,中国文学发展到一个自觉的时代,而唐代则是文学独立意识觉醒后的第一个繁荣的大一统时代。唐代文学的高度发展使得当时的人越来越重视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因而就促进了唐代的文学教育。

唐代文学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总结了前人文学创作的经验,为它的繁荣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唐代社会形成了好文风尚,致使科举取士也加大了对“文”的重视,这就使得在平常的教育中加大了文学教育的比重。其中包括将《文选》当作写作范本;前人优秀诗文的诵读鉴赏;把诗法、诗歌、韵书作为教授文学写作的教材;同时将此类书作为文学教育的课本。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让学子们形成了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提升文学创作能力,由此形成了唐代文学创作一片繁荣的景象。

三、唐代教育机构的兴盛与文学

除了上文提到的官学和私学,唐代书院的兴起也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书院是由私人创建的,会收藏有很多的图书,聚集一些人到这里讲学,总体的学习氛围比较开放,注重师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没有很严肃的教学氛围,同样是唐代后期平民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

1.书院源起,逐步发展成为教育机构

清代袁枚《随园随笔》中有记载:“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证明了书院最初在唐玄宗时期出现,并且在当时是藏书的地方。在中唐之官学颓坏,此后私学更加兴起,而书院作为面向大众的教育机构,接纳了更多的学徒,给众多想要学习的人通过这一途径进士的机会,因此书院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阶层的崛起。

这时的书院多是地方士人和家族创办的,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因此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有着办书院的资本。并且他们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问,能够服务于国事,进而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

因而通过书院的培养,原来士家大族已经丧失了他们作为原来社会精英的地位,所以士阶层不只限于世家大族,“士”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加入到了士的行列,这就使得文学知识发展和传播到更为广泛的阶层。

2.书院对儒学的复兴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式微,社会制度遭到破坏,经历了一段极其混乱的时期,在教育方面科举废弊、官学不振,学风败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中央集权就变得非常紧迫,儒学亟待需要再次强化。

儒学向来都主张尊师重道,当时耻于从事的风气是儒学想要变革的主要方向。韩愈作《师说》抨击这种风气,吕温和柳宗元积极响应。而这种情况在书院却有所改变,《旧唐书》中《阳城传》中记载:“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由此可见在书院还在继承着儒家尊师重道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观。

中晚唐在书院中受学的士人多崇尚儒学,习古文、读经典,他们推崇古文,喜好质朴文风,以此来响应古文运动。但其更重要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为封建统治服务,力图恢复稳定的社会,重新提倡纲常伦理,革除社会弊病。

四、总结

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独特的一支,文学艺术达到了全面繁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众多风格迥异、才华横溢的诗人,这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教育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文学在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达到了唐代总体上昌盛的成就。

参考文献:

《唐代教育与文学》

《试论唐代教育对文学艺术繁荣的作用》

本文由汉江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涨知识!

1.《为什么说唐朝是诗歌的王朝,干货看这篇!一个全民学习、人人能诗的朝代——唐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说唐朝是诗歌的王朝,干货看这篇!一个全民学习、人人能诗的朝代——唐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1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