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家
如果人们问你现在中国最大的港口是哪里,你一定会漫不经心地回答“上海”或“宁波”。
那么,如果有人问你历史上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在哪里,你会如何作答呢?广州?青岛?天津?不不不,以上答案都不对,历史上以“涨海声中万国商”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让人有些意外,那便是泉州。
以货物吞吐量来论,泉州港可能还排不上中国港口的前十名,但如果从历史角度来讲,泉州港可是以世界航海史上当了几百年的“头把交椅”。两宋时期,因西北陆路受阻,海运出现爆发式的发展,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为起点的海洋贸易由此联通了亚非七十余个国家,泉州更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以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为基础,两宋打通了足以与陆上丝绸之路媲美的海上丝绸之路,而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正是泉州。
元朝时期,泉州港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泉州几乎成了元朝面向海外万邦的“门口”。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护送科克清公主下嫁波斯,其起点正是泉州;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位意大利旅行家是如此记载的:“剌桐港者,则有船舶万余。” 剌桐港是阿拉伯人对泉州港的称呼,事实上马可·波罗将泉州港与亚历山大港并称只是因为后者在西方人心中的传奇性地位,要真以货物吞吐量来论,亚历山大港是恐怕还比不上泉州港的一个零头。
泉州港兴盛之时,人口超过20万,日常停靠的船只万余艘,商肆间囊括了来自阿拉伯、波斯、欧洲、印度直至非洲的各国商人,因各国商人云集,泉州城内遍布“蕃坊”、“蕃人巷”,其形制与外国的“唐人街”、“中国城”有些类似——。那么,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繁忙的港口,为什么在此之后后继乏力,以至于在当下在国内的港口榜里都排不上前十名了呢?
答案在于战乱。然而,造成泉州港衰败的战乱非常特殊,而且与泉州的国际化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元朝实施歧视性的人口政策,将国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其中汉人和南人都是汉族人,地位最低。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区的商人虽然生活在“蕃坊”、“蕃人巷”中,有“蕃人”之名,但却被归类于“色目人”,地位反而经高于泉州的汉人——汉族人与这些蕃人的后代被称为“半南蕃”,高攀的不是蕃人,而是汉族人。
因为有了朝廷的特殊支持,这些蕃商的生意越做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庞大,以至于发展出了自己的武装势力,与东汉的地方豪强相似。朝廷与这些蕃商的双重压榨导致泉州反元起义频频发生,于是这些拥有武装势力的巨贾便纷纷组建义兵,其中便有一支由波斯色目人组建,名为亦思巴奚军(“亦思巴奚”得名于波斯语的“民兵”一词),其首领赛甫丁、阿迷里丁和那兀纳均是波斯人。
至正年间福建出现饥荒,“泉大饥,民扶携就食”,各地起义不断。元朝朝廷无力镇压,又不敢作用汉将或汉族民兵,于是愈加倚重这些蕃人义兵。赛甫丁、阿迷里丁两人正是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立下军功,并被朝廷授予“义兵万户”的职衔。万户这个官位已经非常不低了,在元朝算正三品,而且可以世袭,这充分说明了朝廷对这些色目人的信任。然而,随着元朝的渐渐衰落,这些色目人也不满足于受封万户了:至正十七年(1357年),赛甫丁与阿迷里丁正式叛元,在泉州发动兵变,史称“亦思巴奚兵乱”、“波斯戍兵之乱”。
元朝连镇压汉族起义都要倚靠这些蕃人义兵,当然更没有力量镇压这些反过来叛乱的蕃人义兵。亦思巴奚军以泉州为中心并占据了兴化、福州等地,其战火扩展到大半个福建。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亦思巴奚军内部的那兀纳杀死阿迷里丁、排挤赛甫丁而夺权,开始了极其残暴的统治。四年之后,那兀纳最终被民族英雄陈友定所击杀,而这一年,离元朝灭亡只剩下两年。
经过亦思巴奚兵乱,泉州港一蹶不振,“东方第一大港”的荣光终于成为历史。元朝依重的色目人用战火毁了元朝最繁华的港口,而最终为泉州带来和平的却是汉族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
1.《元朝的波斯戍兵之乱:泉州港毁于波斯战火,最后为汉族将领所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元朝的波斯戍兵之乱:泉州港毁于波斯战火,最后为汉族将领所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19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