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儒家认为是“五经”的第一位,后世很多学者也称易经为军经的第一位,近代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军经的开始,是我国文化的起源。

在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中,《易经》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经》事实上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现已失传。

《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化,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观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周易”一名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东汉郑玄的《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的状态是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时时在变易之中;又保持一种恒常。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也是现今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

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中国陕西省岐山县(古称西岐,西周发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而《周礼》的产生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的。

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有人认为《易经》始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为《易经》乃周文王所著。后人因此认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所写下的,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以“乾”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书》、《诗》、《礼》、《春秋》。

1.《) 最早被认为是周朝的占筮书看这里!书籍常识 易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最早被认为是周朝的占筮书看这里!书籍常识 易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