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周后期,也就是战国时代。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共有7个,被称为“全国七雄”。

然而,虽然这七个国家雄踞一隅且底蕴深厚,但在中原大地上还有许多相对弱小的诸侯国艰难地生存于大国的夹缝中,如:宋、越、中山等国。

虽然,这些小国的硬实力比不上大国,但还是不容小觑的。这些小国有属于自己的经济体系,如宋国以商业重镇定陶立国等,且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四面环敌,十分复杂。也就是说,想要攻取这些小国,轻则损耗兵力,重则牵一发而动全身,触碰到其它大国的利益。

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其兄宋剔成君逃亡至齐国。前318年,戴偃自立为王,后宋王偃向东讨伐齐国攻取五城。向南击败楚军,拓地三百余里,向西战败魏军,攻取二城,自始与齐、魏、楚结怨。宋康王又攻灭滕国、讨伐薛国,国力达至顶峰,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

但是,宋王偃为人暴虐骄纵,盛血囊而射天以示威服鬼神、为人嗜酒好色,射杀劝谏他的大臣,诸侯皆称他为“桀宋”。到了前286年,宋国内部爆发动乱,齐国趁此时机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然而,在齐国夺取了宋国国都后,立即遭到周边大国的联合进攻,形势瞬间恶化,险些使齐国因此覆灭。

那么,为何齐国会招惹这些强敌呢?且容笔者慢慢道来。

第一个原因,宋国本身的实力并不弱。

小国之弱,只是相对而言的。地处夹缝中的小国,不论是土地、经济还是军事自然无法与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国相提并论,但若冒然进攻即便是大国也会吃不消。战国初期,韩国兼并了郑国、楚国兼并了鲁国、赵国兼并了中山国、秦国占据了巴蜀。

这些大国在吞并小国时,并没有成为众矢之的,为何偏偏齐国触了各国的霉头,成为大家共同讨伐的目标呢?

因为,宋国就是战国第八雄,所以说,太过小觑宋国的实力是要吃亏的。宋国的经济比之大国不遑多让,因为定陶地处中原核心,坐拥交通要道,商业上的优势是其他小国无法比拟的。在战国时代,宋国的老百姓相当富裕,打起仗来自然底气十足。

战国时期宋国的对外战争打得比较漂亮,齐、楚、魏均败给宋国。想要强行啃下这块“硬骨头”,侵略者必定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所以,在颠覆了宋国之后,齐国势必损兵折将,这一时期齐国陷入自顾不暇的境地,难免会被诸国“痛打落水狗”。

第二个原因,这一时期的任何国家都无法一家独大,否则必遭群起攻之。

战国中期原本的霸主国魏国衰微,而赵国正在逐步崛起。这一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秦国,另一个便是齐国。以齐国之强盛,若可得到宋地,势必会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发展。在这样的局势下,燕国立即站出来号召诸国共同讨伐齐国。

毕竟,一旦齐国继续坐大,紧邻齐国的燕国将首当其冲,遭到齐国的欺辱。除了燕国之外,其他与宋、齐相邻的国家亦作此打算。战争持续了这么久,“唇亡齿寒”之理每个诸侯都心知肚明,绝不可能让齐国继续膨胀下去。

第三个原因,诸国考虑到秦国的威慑后,选择结盟。

燕国在伐齐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实际上,燕国却并不是出力最多的国家,秦国自始至终都占据主动。在魏国的主导地位被秦国所取代后,秦国高层非常明白齐国的发展将会直接威胁到秦国的利益。况且,宋国之所以能成为足以与七雄比肩的小国,亦离不开秦国的暗中帮助。

宋秦两国素来交好,倘若宋国被歼灭后秦国未做出任何表示,将来秦国的名望将会大幅降低,毕竟没有国家愿意与这样的秦国结盟。如果秦国加入战局,其他国家亦无需担心秦国会“黄雀在后”,诸国可以尽全力进攻齐国。倘若秦国没有参战,其他国家势必不会参与结盟,这是毋庸置疑的。

最终,以燕军为主力的联军成功击破了齐国七十馀城,只剩下莒和即墨,齐国近乎亡国,使得齐国元气大伤。然而,虽然领军的元帅是燕人乐毅,而这场战争表面上又是以燕国为主导的,但以燕国本来的实力想要就此兼并齐国,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所以,诸国选择了“见好就收”,在瓜分了利益后不约而同地停战。

可以说,这场战争对战国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齐国靠着深厚的底蕴,逃过了被灭的厄运,但其国力已伤筋动骨,无法回到巅峰时期。此外,诸国对齐国的讨伐,使齐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降至冰点。在秦国逐一击破其他五国时,齐国基本上都是在作壁上观。

总而言之,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并不是胜利者燕国,反而是除齐国外的另一庞然大物——秦国。

参考资料:

【《齐灭宋 — 公元前286年》、《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

1.《【3国和秦朝】齐国灭宋国,为什么最终受益的却是秦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国和秦朝】齐国灭宋国,为什么最终受益的却是秦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