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来宾光临。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游览,参观家里的石头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石头村的概况。
于家村位于河北、井陉的中西部,太行山的腹地,高山与丘陵的嵌接处,方圆二十五公里,一千六百多口人,是于家乡政府与所在地。从明代建村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于家村山高、沟深、地广、石多,村里有百佘座石头四合院、平房,有三千多间石头拱券的窑洞,有七华里石头铺设的街巷,有二人多件石头凿制的生活用品,有一千多个蓄水用的石头井、窑、池,有近二千佘亩石头垒的梯田,有数十块记录村规、修校、建阁的古石碑,有十几处保存完好的石古阁、古庙等。
于家村原名白庙村。先祖来这里建村,因西北山上有一白庙而得名。清末实行联庄制,建立白庙庄,白庙庄,因村民多数姓于,改叫于家村。
于家村除了独具特色的石头文化,石头民俗外,各种民间花会也十分丰富,有晋剧、社火、拉花、高跷、龙灯、九曲黄河阵、渔家乐、抬皇杠、扭身歌等。
于家石头村四周的南山、北岭、东坡、西垴有少具观赏价值和访古探幽、受教育的景观。村南这座山上,生长着一片保存完好的原始灌木林,象一座屏风树立在村的对面。这片灌木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其中长的最繁茂的最有名的就数黄栌,枝杆的芯为黄色,故名黄栌,又因其叶秋后变红,俗称红叶。南山上还有几十种林木花草点缀其间:于氏五子的后人开挖的五座水池悬挂山腰。整个南山林稠草密,鸟语花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每年春天花开遍地;夏秋季节果实累累,九九重阳红叶满山,寒冬腊月雪满枝头,山下的梯田和果园,与山上林木花草交相辉映,野趣横生。人们有兴趣可以登山观景,站在山上眺望石头村,明代形成的农舍村景,石墙灰瓦,古朴而典雅,令你心旷神怡。
距村西南五里的深山沟里有一座青山洞,洞深十几米,宽五十多米,洞周围草芥丛生,灌林参天。有的人可能说我用词不当,灌木那能成林,这里的黄栌等灌木确已成林,有的高达二十多米,粗几十厘米,十分罕见。保存完好的石头山门两侧左边为红叶(黄栌),右边为黑叶(叶可染布),石崖绝壁上长有二十八棵柏树,树尖全向中央探长,甚为怪异,洞内原有明代正德年间建的五座庙宇,主庙供有岳飞塑像,梁上塑料有二条蟠龙,龙爪分抓奸臣秦桧夫妇的首级,颂忠恨奸,爱憎分明和我们于氏老家杭州西湖的岳王祖于谦有关,于谦被害后,其二子于广外逃到娘子关外的深山里,于广的后人也就是我们的先人,部分迁居于此。在深山建庙,明祭岳飞,暗祭于谦,试想先人如果不知西湖的岳家坟,怎么在这里盖岳王庙,这充分说明先人熟知岳飞被冤杀一案,青山洞里还有一无底洞,当年曾有人进去探究,一九五六年连日下雨,下灰岩洞消失,后多次探录,没有结果。
这里传说是隋末瓦寨农民起义领袖李密屯兵的地方。井径县记载:李密部将王君在井陉屯兵一万,后降唐,距村四公里的西山有两座规模更大的山洞和跑马场,饮马池,旗杆座等遗址。西北这座山上就是供李密的白庙遗址。原来的白庙遗址在西南一华里外的李密窑(地名),据说李密死后,人们想念他曾为当地百姓办事,便在此白坩土山上挖窑洞,建庙故称李密岩。此地现在还叫李密岩,只是庙早已荡然无存了。不过当年李密庙香火却很旺盛。传说唐代武则天在位时宫廷起火,武则天为感谢李密显灵救火,便拨银两万重修李密庙,因各级官吏层层苛扣,只盖了一座小庙,武则天要亲自来杳验敬香,官吏谎称,那里山高、坡陡,马不能上,羊不能爬,人更是上不去了,武则天便没有成行,贪官们为掩人耳目,仅在墙的外面刷上白灰,故称白庙。现在的白庙遗址是清代建的,当年该庙香火兴旺,庙会繁华,敬香者络绎不绝,后毁于战火。
村东北这座山象一只凤凰,可惜被日本鬼子践踏了,他们在山上修了炮台,一九四六年被我军攻占现在的炮台遗址还有当年的弹药库、地油等,这里是一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站在山顶四望,井陉盆地的全貌,包括新老县城,矿区等尽收眼底,全县风光一览无佘。村东那座山的半山腰有一石洞,传说过去住过老虎,故称老虎洞,为了开发旅游景点,村里组织开挖此洞,不曾想挖出了振奋人心的发消息:老虎洞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是省文物专家根据村民挖出的三片石刀而确定的。三片磨制而成的石刀做工精巧。同时,还出土了鹿角化石,马齿化石等。专家们确认,这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现在洞深15米,需要进一步挖掘鉴定,估计洞穴比目前大的多,可能还会有更惊人的发现,这里是访古探幽的绝好去处。
这些是于家石头村的概况,欢迎大家携家人朋友,来石头号村住几天,尝尝我们的家乡饭,住住农家的石头窑洞,更可游览四周山上的自然风光,这里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到石头村可免受城市污染之苦。
石头博物馆是石头村自己筹建的,山村办博物馆,在我省乃至全国是不多见的,自豪地说是第一座。石头博物馆共有六个展室,分为“石头村概况馆”、“石头器物馆”、“奇石馆”、“瓷器馆”、“生产生活用品馆”、“古代服饰馆”,展室的展品多为要村村民提供而且除瓷器外大部分为村民自制,室内院外的各种奇石、怪石,都是乡亲们在附近山上收集来的,石头器物馆的的碌碡、石桌、小黄磨等都是先祖迁来时凿制使用的,旗杆底座传说是李密屯兵时插旗杆用的,石锁是锻炼身体练功用的。这几个石头大小不同。用途不一,大的杵粮,中的捣蒜,小的砸药。用它砸蒜,既不变味,又能隔夜存放,且含钙质,是理想的保健生活用品,奇石馆里的化石、钟乳石、矿石、奇石、怪石,千姿百态,各种石头看什么象什么,十分珍贵。该馆还有老百姓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灯,棉油灯、煤油灯、玻璃罩灯到今天的电灯,应有尽有,这晨有两个油壶灯,是晚上唱戏用的,戏台的柱子上一根挂一个,后来发展到汽灯,六十年代初村里通了电,这些灯就成为历史文物了。
博物馆院内的这块石“柳池禁约”碑是清代乾隆年间刻制的,它原来竖在南山的水池旁,是古碑其中之一,碑文上述是节约用水,违者要处罚,这可能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节约用水的村规民约了吧。
瓷器馆中和生产生活用的。瓷器馆的展品大多为清代民国烧制的,而生产用品木犁是明代的,现在已极少见到,所以非常珍贵,这里有部分开山采石用的工具,石头村的人就是用这些工具打眼放炮,开山采石,而后加工成料石,垒墙盖屋,建房修院,铺设、券桥、凿碑刻字,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建起这座石头村博物馆,最后一个馆“古代服饰馆”大都是明、清代的服装,最为珍贵的是这几双三寸金莲鞋,我们量过,确实是三寸,过去只听说过,觉得不可思议,半信半疑,今天看见的绝对是真的,而且已经穿过,令人大开世界。
现在我们到石头村里转转,于家石头村主要是由几十座石头四合院,几千米石头街巷组成的,大家走的这就是石头街。于氏先祖来此定居建村,随着人口的增多,村落逐步扩大,先人对全村的布局和街道的设置,有明确的规范,街巷的名称具有城市特点,东西称街,南北为巷,不通叫胡同。全村古旧街巷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七华里,街宽三至四米,巷和胡同二至三米,全用乱石铺砌,石头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尤如青玉铺锦,街上的石头被人们天长地久走路磨得锃光发亮。有报载:经常走石头路,对身体很有益处,能强身健体,通络祛病。一些大城市里的公园里专门铺设石头引路,供人们强身健体祛病之用。大家不防在石头村住几天,多走走这石头街,体验一下它的健身作用。相信会给你带来想不到的益处的。
于家村石头街巷,大都是明清形成的,保存基本完好,朴实无华,七里长的石头街巷,石头不加工,随意摆放,是返朴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典型所在地。石头街两旁是石头房屋,石墙纵横,形似城堡,石街、石屋独具风格。
看这石墙上突出墙体的小园孔,你们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这叫拴马石,它有两个用意,一理当地的家畜都是在家里喂养,炎热的夏天,把牲口拴在这里乘凉。二是过去我们这里走亲访友,都是骑自家的牲口去,主人要把客人的牲口拴在拴马石上,以防跑失,现在基本都机械化了,出门一是骑自行车,就是骑摩托车或坐汽车,所以它就逐渐废弃不用了。
街道两边有好多摆放无序的石头,有的被磨的发亮,你知道它的用途吗?这是供人们休息坐的天然石板凳,这里春夏秋三个季节特别是夏天乡亲们吃饭聊天、乘凉的场所。当年一街两行坐满了男女老少,早、中、晚三顿饭几乎都在这晨吃,大家边吃边聊,讲古论今,谈天说地,是当地一独特习俗,也是农家悠闲、自在,谈说人生的一大乐趣,是古朴民俗民风的写照。现在这一景观依然存在着,只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乡亲们的新房都盖在了村外,村内住户已不多了,当年的那种民风飞俗也日见冷落。
石头四合院是石头村主要组成部分,这座院是座石头四合院,较为典型中的一座,石头垒的墙、石头铺的院、石头券的窑、石头水槽、石头台阶、石头小磨、石头门栋、石头桌等,处处是石,比比皆石,特别是这石头窑洞,左拱右券,结构独特,墙厚一米,顶厚一米多,这种石窑洞,冬暖夏凉,冬天不用暖气,用柴烧炕就温暖,夏天不用电扇,凉爽宜人,这里是御寒避暑的好地方。我们这里就种着石榴、葡萄、梨、梧桐四个树种,到了春天,梨花雪白,到了初夏,石榴如火,而到了促秋,又是绿荫遍地,硕果累累,欢迎大家来这里做客。
这是九十年代初修的一条乡级公路,公路从村的中央穿过,方便保留下来了。在石头村里,石头墙、石头房随处可见,但象古城堡一样,用乱石垒成的高大墙体,居高临下层层叠叠的石头房屋,只有在这晨看才能一目了然。这些石头是用双手从山里开出,运回来后把它一块块垒起来,它是于氏家族二十代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这是石头村人坚强性格的体现和聪明才智的反映。
在这条路边有好多石头拱券的小窑洞,上边是各种石头房屋,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这里边是蓄水的旱井,每逢雨季,把自己家房上的雨水接流到井里,供人畜饮用。象这样的井,全村有档案记载的就有六百九十五眼,现在都弃之不用了,只能做为民俗文物,供人观赏了。
这里有两座明清建的石楼四合院,为什么说是明清的呢,因为下边的房叫无梁殿,始建于明代。二层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所以称明清所建。一进门是个影壁,也有叫照壁的,是个跨山影壁,它是一个砖雕作品,其四个角刻有图腾花纹,暗示四向五方。五方即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四象是指古代标志四方及四色的四种灵兽符号,即在青龙(东方、青色)右白虎(西方、白色),前朱雀(南方、红色),后玄(北方、黑色)。影壁的中间为龟字,这个图形,形似龟甲,首尾及四肢,成为政寿的象证,另外,上、下、左、右、前、后为六合,暗喻美满合和、四平八稳之意,同时包涵平平安安的企盼。此村落民居多为坐南朝北的布置,主要考虑采光,在院落的布局上,要求四方均要有房,俗话说:有东无西,不存老妻,有西无东,不存老公,只有北房,有君无臣。
房舍中,北屋为尊,东西厢次之,倒座为宾。北屋又称上房,为主要起居室,一般供老人或长辈居住。儿女住厢房,客人住南屋。在建房上,北屋脊最高、东房次之,西屋再次,南房最低。这种布局,同封建礼仪有关,而且这种整合型布局同时还有聚财的风水说法。
这两座石楼四合院上地近两亩,房屋约百间,石楼宅分东西两院,北高南低,错落有致,墙体为石头垒。窑洞用石头拱券,二层为木石结构,房顶为灰瓦飞檐,五脊六兽,气势恢宏,两院正房下层均为三室九间无梁殿,居室宽敞,互相连同,冬暖夏凉。西院的东楼是小姐的绣楼,西楼与东院的东西楼均为阁,叫阁楼,这种建筑在于家石头村很多,其实这种建筑是浙江风格,除此以外和先祖从浙江杭州迁来有关,这两座石头四合院的家族在明清两代出过十二名文武秀才,在这僻壤山村实为罕见,其文化底蕴的深厚足见一斑。
为什么女儿住东房为绣楼,按五行说法,东方为青,代表青年、青秀之意,而女子到了十三岁,入阁进绣楼,进入青年,希望有门当户对之家来提亲,所以绣楼设在了东厢房。
这座庙叫观音阁,奸宇清代顺治四年,该阁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石头拱券,石头凿制精细,拱券严丝合缝,这和所有粗行的石头建筑,形成鲜明对照,八米长的石洞是通往村南的大道,后来东西相继建桥,就不从这里走了,上层是一砖到顶的瓦房,屋顶有五脊六兽,两层飞檐,该庙小巧玲珑,别具一格。阁内供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坐像。每年旧历二月六日、九日、十九举行庙会,传说这三天是观音生日,成道、出道的日期。一座小庙年内举行三次庙会颇为少见,庙的对面是清康熙初建的一座戏台,戏台高大雄伟,解放前后是全村集会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石头村是一个一不大的山村,但有六座戏台,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按建成戏台的年代排列,这是第三座,另外两座分别在清凉阁和真武庙。白庙遗址,有一戏台遗址。其佘两座为解放后建的一座已改为展览馆,另一座高大雄伟,这在农村戏台中极为少见的。
这就是闻名的清凉阁,清凉阁始建于万历九年(1581年),此阁三层,呈轿形,占地100平方米,高近二十米,据古碑记载,一、二层为于有道第五长玄孙于喜春独自一个人用十六年时间所建,第三层由其后人续修。此阁建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头两层为全石建筑,石墙石柱、石梁石顶、石门石窗、石桌石龛、石头栏杆,比比皆石。一层似券非券,似搭非搭,有东西南三门。是通往村东的大道,正顶上刻有于喜春的侄儿于朝兴赞吧修阁的八句诗:“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时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立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东门上方挂一风动石匾,雕有双童簇梅花鹿图案,此匾十分奇特,叫做:“大风不动小风动”小风动个不停,清脆悦耳,大风则纺丝不动,故名“风动匾”。可惜文革中被毁。相传于喜春要建九层阁,在盖完头两层,往东门上方挂风动匾时不幸轧伤手指,使工程暂停。后因手伤而病故,民愿未遂,现在挂匾下面的石头地上,还存有当时流的血迹,而血迹至今仍然清晰可见。二层阁的墙上还有其手伤后摸在石头上的血印。这些不是传说,而是实情。不信可实地查看。
清凉阁中间为实芯,周围建有四室,分供各路神像,墙上绘有二十八宿的精美壁画。清凉阁的二、三层共有五组神像,此阁设计巧妙,结构奇特,不打地基,不用辅料,做工粗犷,修造精细,墙体看似零乱,实则规矩整齐,石头有的长达数米,有的重达万斤,这是清凉阁最大的一块石头,有六吨重,在当时的条件下,材魁伟,他年青进曾参与了真武庙的修建。后来他到娘子关做工,对娘子关城很感兴趣,便下决心在村里建座娘子关城模样的清凉阁,做为村的东大门,传说他白天外出做工,晚上回家修阁,乡亲们见他第天独自一人采石垒砌,便劝他用木头和砖修盖。于喜春说“我非用石头盖起一”。大家见他志坚意决,便提出帮他修,于喜春惋言谢绝。
可在大家一再要求下,他才说那你们晚上把牛喂饱,等候我用吧,晚上乡亲们把牛喂得饱饱的,箸他来牵。可是等到天快亮了,也不见动静。便到牛圈查看,到牛棚便大吃一惊,而且还发出吭吭的用力声。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传于喜春有供牛发力的本事。要不那么大的石头他怎么会搬的动呢?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是他力大无比是不可否认的。清凉阁的石头有的上边脸皮圆窟窿,知道他的用意吗?这是于喜春上山干活,发现了修阁能用的石头,便在上边凿个窟窿,把木头插在里面挑上,听老人传言,于喜春挑千百斤的石头和我们挑一担水一样轻松就回来了,有的巨石是整个庙室的一堵墙,上边有两个手能扣住的小洞,传说这是于喜春用手扣住背上去的,这该有多大的力气呀。
另外,清凉阁周围的树还有一奇特现象,据说当年于喜春修阁时,周围的树围阁长,清凉阁修多高树长多高,清凉阁修了十六年,所有树没有一棵超过阁的,原来这里有一棵杨树,高大茂盛,可它几乎和阁一样高,超过了阁就烂树尖。所以叫无尖树。后被砍掉、现在阁的南面有一棵柳树,很奇怪,柳树本来树枝垂下,可这棵树且向上长,前几年因超过了阁,便烂了树尖,十分奇特。
清凉阁的西面是一座明代建的戏楼,是于家石头村六座戏台建造最早的一座,令人不解的是,它不叫戏台,叫戏楼,这种称谓北方极少,南方才称戏台为戏楼。叫歌楼和先祖谦是杭州人有关。
真武庙始建于明代隆庆元年,修凿时间早清凉阁近二十年。是村内建造最早的一座庙。这是一座砖、瓦、石、木结构的四合院庙宇,进庙要登十五级石头台阶,迎面竖有一米六高的八楞石头香炉。楞西雕有八句赞庙诗:雨烟霏瑞霭庭,莲花瓣,附香亭,乘除有数更新创,隅正相排仿细形,八面磨成映碧,一拳削就石乃青。乡民须礼从兹肃,升降台前仰圣灵。院的两侧原来有石碑八块,现在仅存一块建庙碑,碑文为魏体,虽经四百多年的风剥雨蚀,碑文仍十分清晰。而且有当时叫白庙村的记载,建村的方略,村方位,距县城的距离等,是一块难得的村史碑刻。正殿供真琥神像,每年五月十九日为庙会,四邻八村都来赶会敬香。十分热闹,真武庙西边是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的大王庙。庙的墙上挂有传说中的所有神像,称为“全神案”。神像画在布上,解放初被毁。该庙的两根明柱是不易成材的荆棘木,十分罕见。庙对面是康熙十三年建的戏楼,其建筑风格独特,造型新颖别致,是石头村六座戏台中和第二座。
于氏宗祠位于村的中央,明代先祖于有道携妻贾氏和其弟于安道和全家由本县南峪迁来定居,当时这一带荒无人烟,先祖靠开荒种地为生。祠堂的碑文载:“与木石居,有于氏与鹿豕游,可见当时生存之艰辛。先祖在此繁衍生息,已传至二十四代,人口已超过五千人。于氏向来就有祭祖传统,当时,每年都要回家祭祖。回乡祭祖祭谁呢?南峪有封少保于谦“。还刻有由浙江钱塘(杭州)迁来的字样。先祖于谦是明代(1398-——1457)一位民族英雄,曾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的山西娘子关外的南峪(现属河北),后辈子孙便在此地给先祖于谦立埤,以永久纪念,可惜在修石太铁路复线迁坟进将碑迁到何处,下落不明。
前面曾经提出回乡祭祖谁,是祭于谦和其子于广(于登)于谦算起至今于氏已传至二十六代。随着人口的增多,家族日益扩大,便按于有道五子分为五股,建了五座祠堂,民国初年扩建的于氏宗祠,这座四合院祠堂有房十五间,计二百多平方米,祠堂院内的这棵柏树有一百年的历史,常言说,万物皆有灵,这棵柏树灵气十足,它有两个树名,因柏树转生长扭曲向上,故名旋柏,又有两面个含义,一是表示于氏家族要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创业:二是扭曲向上表示创业之不易。另外还有一树名,因其柏树叶煮沸后有清荼的香味,又称荼柏,据说这茶叶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另外,柏树的灵气表现在树的五枝,先祖于有道所生五子,公为五股,当地又称五枝。该树正好五枝,最粗的这枝为老大,旁边为老二,向北探长这枝为老三,向上的两枝为老四、老五。代表老三的这枝所以向北探长,因此在四百年间前,已迁往山西北部的浑源县,故而向北探长,此树分为五枝,是灵气所致。这就是常说的灵气吧。祠堂这块匾额意思是一进祠堂仿佛看见先祖的容貌和听见其说话声。祠堂正中间是先祖于有道灵笼牌位,于氏五子的家谱分摆左右,每逢春节和元霄节,宗祠张灯结彩,鼓乐鸣奏,祠堂内灯火通明,香烟燎绕,于氏子孙全来拜祭,情景肃穆壮观,气氛庄重热烈,每年的除夕或初一的一大早,谁家生了小孩,要到祠堂烧香报号,生男孩要送炮,生女孩送帛,意思是家里添了人,求祖上佑护。另外这里有于康两姓,互相祭祖拜年的习俗,说明于姓虽然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始终和外姓和睦相处,不欺外姓,这是我们于氏家族的一大美德,这里还有一间烈士纪念室,于氏子孙在抗美援朝以前牺牲的十位烈士,尽管长眠于他乡,但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祭祖的同时也给他们敬香,以示纪念。
石头村的情况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光临,也欢迎大家再到于家来。
1.《1950年曲靖西山乡周朝兴看这里!于家石头民俗村—让小编讲解带您感受一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50年曲靖西山乡周朝兴看这里!于家石头民俗村—让小编讲解带您感受一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