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信息社会,第二代身份证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证件之一。大家都知道,第二代身份证采用数字防伪措施,有个人形象和信息,可以用于机器阅读。
那么,身份证是到现代社会所独有的一种公民标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中国,“身份证”在14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那么,古代的“身份证”究竟长啥样子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看一下吧。
原来早在大约14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身份证”,当时的皇帝派发给官员们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那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都是用黄金铸制的,以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四品以下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所以,它也是当时官员身份高低的象征,有“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之说。
不过,“鱼符”制度在宋代就被废除了,到了明代,皇帝下令改用“牙牌”。而这“牙牌”就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实际上,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而在明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处已不仅局限于在朝官员,并且已经开始向中下层阶层发展了。
到清代,这种身份制度有了大的改变,各阶层的身份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各种材质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不过,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之类的怪事,而这种奇葩的身份等级标识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才得以废除。
1.《1400年前 我国隋朝专题之1400年前的中国“身份证”长啥样?现在可算知道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400年前 我国隋朝专题之1400年前的中国“身份证”长啥样?现在可算知道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5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