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的东南角,从北部到现在的建国六巷东口,从南到城墙下有宽5米、长297米、朝南的老胡同,名字叫信义胡同,文革期间一度更名为“建国六巷”,1981年胡同普查时又重新恢复了原名。
信义巷,是在这一区域中从街巷命名历经近百年沧桑历史仍保留原名的街巷之一。我出生于老信义巷3号院,就读于建国路小学,五年级后离开信义巷,我的孩童时代是在信义巷度过的,脑海中至今仍留下深深地印记和挥之不去的诸多童趣故事。
五十年代信义巷还是相当偏僻,巷南头紧靠破旧不堪的土城墙和城墙东南拐角下,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城墙上人们随意开挖散布的多个墙洞象张开的大口,流传着许多令人生畏和好奇的故事。这个地方也是街巷里孩童白天游戏尽情玩耍的好地方,在城墙内有一处开挖修建特别坚固和特殊的防空洞,是我们活动聚集和游戏的好场所,据说它曾是胡宗南秘密电台的所在地。我们结伙爬城墙,钻城墙洞,在城墙上采野果子、捉蚂蚱和恋蜻蜓,游玩于护城林间和护城河边上,模仿电影“红孩子”场景全幅武装,激昂地高唱“准备好了”的歌曲,步伐坚定,穿行在城墙护林中,无限陶醉于天真活泼浪漫的童欢中,至今回忆逝去的趣事,仍意犹未尽。
在我的印记中短短的信义巷就那么几户人家,白天上下班时间由于巷南头有一个省委的家属院,现在的“老菜场”市场所在地,尚有人往来走动,原“正报社”后“群众日报”社大院将巷内大门封闭,改建在了建国路上的后门。其余时间偶尔响起流动商贩的叫卖声,大部时间巷静人稀。巷中间西边有一个叫小宝的奶奶开的小卖部,鲜有购买者人影偶然晃动外,很少有人来巷造访。
晚上三号院门前电线杆上的一个路灯发出昏暗的灯光,尚显一些光明和生息,再往南,巷内一片漆黑 ,在“正报社”院子前有一颗大槐树上栖满了乌鸦,偶然突然响起的不安躁动声与高大城墙影映下寂静荒芜的城墙拐角氛围衬托下,1号和2号大院的幽深和莫测,街巷倒显几分诡秘。
信义巷附近的几条街巷命名称充满了儒家文化的底蕴,在我小的时候茫然不知,不过我常常听父母亲讲,我们的街巷名字起得好。我一直在想,这一区域的街巷命名必定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的缘由。
西北大学 西北历史研究所 吴冰著《历史时期西安旧城街巷名称的发展演变》一文中述:国民党在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后,提倡“四维” 、“八德”的意思,后又在尚勤路东修筑了不少街巷。与尚勤路处于一条交通直线上,玄风桥以东,相继修筑并命名了“启新巷” 、“忠孝巷” 、“仁爱巷” 、“信义巷” 、“和平巷”等。因此,可以推定,信义巷的命名起源于二十年代末期。
据西安老街巷一书,建国六巷的记述;巷的南段东侧就有一座古寺院,抗战期间为躲避轰炸,人们到一个叫广惠寺的破庙里,三十年代后逐渐有了人家。我小时候记得在现在建国六巷东口,老信义巷的路北口东边就仍有一座很小的庙,五十年代中期记得庙的主持圆寂时,我都去看过。
抗日战争前,信义巷域属寺庙和原高桂滋的果园地。原老信义巷1号,巷内人一直称谓为马家花园,究竟是甘肃,青海或宁夏的哪个马,巷内无人说得清,后为青海省的办事处和西安市副市长杨晓初的家。2号院是原国民党38军军长赵寿山的果园,后为38军的办事处,解放后一度为省委招待所,我小时父亲经常去2号院接待处接听电话。1号院和2号院在我们巷内人的印记里一直是省委的地盘,门前单位牌子多次更换和变更,70年代和90年代院内平房先后被拆除,分别建省委家属楼和省委所属多机构办公处。
曾任雍兴公司“长安印刷厂”经理的杨集生撰写有 “雍兴公司在西北的活动情况”和“雍兴公司长安印刷厂始末”文史资料回忆文章,被收集于在“陕西文史资料精编 第三集”中,详细回忆记述了雍兴公司在西北成立的“长安皮革厂”和“长安印刷厂”创建机构设置设备人员及发展演变的全过程。5号院是“长安皮革厂”所在地,41年创立,48年结束,员工不多,地方不大,主要是解决传动皮带的供应而设立。6号院在街巷路西边是和5号院基本是隔路对门,门头很大,是用全砖瓦修筑的,是“长安印刷厂”的所在地,占地十几亩,员工多,印刷设备也比较先进,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银行、雍兴公司暨所属各单位印刷品供应的问题。
1940年筹建,次年8月开工。1944年3月1日移交西安雍兴公司办的一份对开日报“正报社”。西安解放后,“正报社”资产全部被人民政府接受,报社机构由“群众日报社”接管。我小时候听大人讲,一会是“正报社”,后又叫“群众报社”,只管跟着叫,现为省委机要印务中心所在地。
建国路地区街巷分布图 绘图/@薄禧山
雍兴公司全名《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宋子文担任公司董事长,束云章任公司总经理,在抗战期间创办的国民政府官僚资本垄断陕甘两省工业的重要机构,1940年设立于天水,后迁西安,为中国银行经营工矿企业的附属机构。抗日战争时期经营和参加投资的工矿企业共18个,除3个单位在四川外,其余均在陕甘两省的西安、咸阳、蔡家坡、兰州、天水等地,1949年其全部资产被人民政府接受。
雍兴公司是特殊历史背景下战时政治经济的产物,其发展期间经营状况受制于战争的进程和时局的转换,但它却使西北的工业水平在短短十年间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为西北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老6号院以北至10号院之间,除小宝家的小卖部外,还有一个大杂院(曾叫23号),密密麻麻的住了不少家,大部分是为河南和山东逃荒投友的难民。我的一个同学家在里面住,我小时候去过他家,一家人一间小屋子,家境之贫苦,条件之恶劣,十再不堪言表。
曾经的西安平绒厂图/@老菜场
巷内的“西安平绒厂”是五十年代初期是在老信义巷5号院地盘上逐渐发展,逐步不断占据了信义巷的大部地方。其企业是应运街巷附近多个家庭纺织实体,按国家政策组织和组合发展形成的纺织企业,初期为“信义纺织生产合作社”,随着组合规模的扩大又更名“地方国营西安市东风染织厂”,不断的规模及地域扩大和产品升级和定型,发展成为大集体性质的“西安平绒厂”。
随着城市环境保护意识环保法规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企业的污染和噪声对环境的破坏必须停产,2000年不得不转轨走了另一条路,在其地盘厂房基础上改建为民众基本生活服务的“建国门综合市场”。
西安老街巷一书中称;东口外往城墙根平绒厂的印染车间门口止,仍属建国六巷(即老信义巷,笔者注)的两侧,密集着住户,其中有三个建筑较整齐的三合院。
这三个院落便是,巷北头东边的3号薄家院,3号院斜对面巷西边的11号(曾叫25号)高家院和紧靠南边10号(曾叫24号)的宋家院。
3号薄家院是我出生和童年生活的之地 ,院主人是我的父亲薄曙东和母亲高玉轩。父亲生于1898年卒于1959年,山东省利津县人。曾祖父为清贡生,举孝廉方正, 祖父任山西税务局科长、局长、县知事。父亲察哈尔警官传习所毕业后,二十年代中期起,经父辈老友们介绍,历任老西北军各路人物部下习书、书记官、团、师、军,军需、军法官等文职工作,随民国军阀部队颠簸流离辗转了大半辈子。
3号院主人薄曙东于40年代 图/@薄禧山
1944年抗战期间父亲任补训处西安办事处主任时,需存放物资派发人员和办公方便被补训处租用了信义巷3号院。我的舅父高侠轩任补训处中将处长,总部设在火药局巷17号(后为22号),全称“第一战区陆军新编第一补训处”。1945年抗战胜利后,补训处撤销,该院由先父母购买,做为家庭居住使用,父母亲总算结束了到处漂流的生活。
院子地皮为活地皮,为建国路二道巷一个姓陈的人家所有。听父母亲和姐姐讲,此院也是一个大户人家于三十年代所建,建起不久,主人因房屋风水不好,嫌弃,由于是大门,能进大车便于运送物资,被补训处于1944年租用。
院子为北方典型的三合院,座东朝西,一进门有一堵很高大的影壁墙,堂屋为一明两暗三大间,紧靠屋前建有亭子间,堂屋两边也建有几间房屋,亭子间前搭有一个葡萄架棚,中间庭院很大,种有不少果树,南北不对称有十余间连通着的房屋,西边也有几间房屋,西大门边也设有一间门房和一个水井房,房屋结构为土混建筑,很适合居住办公及存放物资。
3号院女主人、薄曙东妻子高玉轩于40年代 图/@薄禧山
1945年抗战胜利后,补训处结束,舅父和父亲奉命退役。父亲被编入第十五军官总队,任西安市陆军在乡军官会第五组组长办理退役、退职、失业军人福利事业。我二哥和我分别于45年和47年出生于此院。
其间父亲闲暇,种草、务花、练字,从火药局巷附近的一个植物园里引进多种花卉植物,将院落装扮成小公园一样,巷南头的“正报社”经常来人入院拍照留影,我记事后母亲常常说起。
未完待续,本文共三集。
本文经薄禧山授权刊发
1.《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看这里!西安故事 薄禧山:信义巷的陈年旧事(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看这里!西安故事 薄禧山:信义巷的陈年旧事(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7170.html